全身麻醉下拔牙后嗅觉味觉改变二例

2019-04-16 王方 李嘉良 尹楠 临床麻醉学杂志

例1患者,女,23岁。因“双侧下后牙疼痛不适3月”入院,于全麻下行“38、48阻生牙拔除术”。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味觉、嗅觉无异常。术前用药:盐酸戊乙奎醚0.5mg、格拉司琼3mg、咪达唑仑2mg、枸橼酸芬太尼0.15mg、依托咪酯16mg、罗库溴铵50mg、地塞米松5mg。经鼻气管插管,管径6.5mm。术中用药:丙泊酚4~6mg·kg-1·h-1,枸橼酸瑞芬太尼0.2~0.4μg·k

例1患者,女,23岁。因“双侧下后牙疼痛不适3月”入院,于全麻下行“38、48阻生牙拔除术”。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味觉、嗅觉无异常。术前用药:盐酸戊乙奎醚0.5mg、格拉司琼3mg、咪达唑仑2mg、枸橼酸芬太尼0.15mg、依托咪酯16mg、罗库溴铵50mg、地塞米松5mg。经鼻气管插管,管径6.5mm。术中用药:丙泊酚4~6mg·kg-1·h-1,枸橼酸瑞芬太尼0.2~0.4μg·kg-1·min-1,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0.12mg·kg-1·h-1,右美托咪定2~5μg·kg-1·min-1,间断给予枸橼酸芬太尼0.15mg,结束前30min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手术时长2.5h。
 
术后用药:阿托品1mg,氟马西尼0.5mg,新斯的明2mg。镇痛泵配方:氟比洛芬酯150mg,枸橼酸舒芬太尼100μg,盐酸格拉司琼9mg。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嗅觉、味觉丧失症状。院方建议出院后定期复诊。
 
术后1周,患者诉无法辨别酸甜苦咸,无法闻到任何气味。术后2周,患者味觉开始恢复,能闻到强烈的香味或烟味。术后1个月,患者味觉已基本恢复,可以辨别酸甜苦咸;嗅觉功能也明显好转。术后2周和1个月复诊时,对其进行异丙醇吸入试验以确定嗅觉功能。
 
测试前,先让受试者嗅2次蘸有70%异丙醇的试纸,以熟悉气味;移走后,让受试者闭目闭口、端坐平静呼吸。测试开始时,试纸先置于受试者鼻尖下方30 cm,受试者每呼吸1次,试纸向上方移动1 cm,至受试者嗅到异丙醇气味止,记录鼻尖至试纸的距离,测试3次取平均值(大于15 cm为嗅觉正常,10~15 cm为嗅觉障碍,小于10 cm为嗅觉丧失)。术后2周为11 cm,提示存在嗅觉障碍。术后1月为16 cm,提示嗅觉恢复。
 
例2患者,女,21岁。因“摄片发现上颌前牙区多生牙1周”入院,于全麻下行“上颌多生牙拔除术”。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过敏史。术前用药:盐酸戊乙奎醚0.4mg、盐酸格拉司琼3mg、咪达唑仑2mg、枸橼酸芬太尼0.15mg、依托咪酯14mg、罗库溴铵50mg、地塞米松5mg。经鼻气管插管,管径6.5mm。
 
术中、术后及镇痛泵用药同例1。手术时长1h40min。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失嗅、失味。术后1周,患者诉味觉已开始恢复,嗅觉功能仍然丧失。术后2周,患者能闻到强烈的香味或烟味。异丙醇吸入试验结果为13 cm,提示存在嗅觉障碍。术后1个月,患者味觉已基本恢复,可以辨别酸甜苦咸;嗅觉功能也明显好转。异丙醇吸入试验结果为20 cm,提示嗅觉恢复。
 
讨论
 
术后嗅觉障碍的机制虽然并不明确,但多篇文献提示麻醉药物可能是最大诱因。Salvinelli等报道了1例在鼻内使用4%利多卡因后,出现永久性失嗅。Mayell等报道了1例由于慢性疼痛而使用鼻内氯胺酮镇痛,最后也出现了永久性失嗅。据作者推测,鼻内使用局麻药并与嗅裂接触可能是导致失嗅的原因。此外也有难以解释的病例。如Cassid等报道了1例15岁失嗅患儿,在其硬膜外使用类固醇注射后,失嗅症状突然好转。因此,引起失嗅的病因和机制非常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术后味觉丧失的病例也已有报道。
 
Cardoso等报道了1例经喉罩给予全麻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短期失味,推测喉罩的压迫是造成舌神经损伤的原因,而舌神经受损又可以进一步导致失味。此外,味觉和嗅觉通常被认为可以相互影响,但一项对600例失嗅患者的味觉进行测试的研究显示,失嗅并不会引起失味。所以,失嗅和失味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些麻醉药物被认为影响了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并且造成嗅觉、味觉神经上皮的损伤。除了利多卡因和氯胺酮,有研究表明丙泊酚也可以引起失嗅失味。
 
丙泊酚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型γ-氨基丁酸A型受体,进而抑制嗅觉味觉通路。在动物试验中,丙泊酚扰乱了小鼠味觉及嗅觉的记忆,并且在全麻后影响其气味辨别能力。这说明丙泊酚有造成失嗅失味的潜在风险。但由于丙泊酚是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常用药,且失嗅和失味均为偶发现象,因此断定它是造成本次报告失味和失嗅的原因还证据不足。虽然术后失嗅失味的现象较少见,但这种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相应的医疗问题。如患者在味觉丧失后,进食时可能添加更多糖和盐来提升口味,并将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的恶化。
 
因此,麻醉医师在麻醉时应充分考虑到失嗅失味的可能性。避免鼻内使用氯胺酮;限制使用浓度≥4%的利多卡因;避免喉罩过度充气,或短时间的手术避用喉罩,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降低嗅觉味觉丧失的风险。此外,外科医师在全麻手术前谈话时也应告知患者此类并发症的可能性,并将其纳入手术同意书中。
 
原始出处:

王方,李嘉良,尹楠,吴煜农.全身麻醉下拔牙后嗅觉味觉改变二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8,34(04):412-41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74236, encodeId=a0d715e4236a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6fc56212c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拔牙#</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6212, encryptionId=36fc56212c6, topicName=拔牙)],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9c5216012416, createdName=xre2013, createdTime=Thu Apr 18 08:22:00 CST 2019, time=2019-04-18,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9-04-18 xre2013

相关资讯

16岁少年全身雀斑且血压升高 病因很罕见

16岁青少年,9年前出现全身皮肤雀斑,且逐渐增多、增大,以腋下为著。6年前体检发现血压中度升高,服用氨氯地平+赖诺普利,血压可达标。4年前曾主住院检查,排除了嗜铬细胞瘤。半年前起,血压重度升高。本次住院,发现病因竟异常罕见。

全身红斑伴瘙痒 诱因在哪里?

患者男,36岁,全身红斑伴瘙痒1周。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红斑,并逐渐累及躯干大部分区域,少数皮疹可互相融合,自觉瘙痒,伴有疲乏,无口腔及外阴糜烂溃疡,无关节疼痛。1天前自觉皮损无消退迹象,来我院门诊,以“多形红斑”收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食欲尚可,精神、睡眠正常,大小便无改变,体重无明显变化。

全身红斑瘙痒 14年没搞定

58岁男性,全身起红斑,蚕豆大小,边缘隆起,瘙痒,反复发作14年。近1年来红斑逐渐向外扩大呈环状、半环状,其上出现小水疱。病理:表皮内水疱,疱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棘层松解不明显。临床表现为疱疹样皮炎,但病理为表皮内疱,诊断为何病?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拔管困难2例

患者,女,56岁,ASA Ⅱ级,因重物压伤致骨盆骨折,经后入路行右髋髂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室血压140/96mmHg(1mmHg=0.133kPa),心率105次/min,呼吸16次/min,血氧饱和度98%。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mg,舒芬太尼20μg,依托咪酯20mg,罗库溴铵50mg。后放入加强型带套囊气管导管(ID:7.0),至门齿23 cm。麻醉维持,静脉泵注1%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

全身多处反复皮疹伴严重瘙痒 此病1987年由我国医生命名

21岁女性,全身多处反复发生皮疹伴有严重瘙痒1年余,皮损增厚、瘙痒进行性加重半年。以“湿疹”抗过敏对症治疗,皮疹用药后减轻,停药后再次复发。后以“痒疹”口服抗过敏药物,外用卤米松软膏、去炎松尿素乳膏等,及口服中草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原来是一新型痒疹作怪,由龙振华教授于1987年首先提出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