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无意识偏见"

2017-11-15 朱明辉 译 梁志欣 校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Abi Rimmer报道:皇家外科学院发布了如何避免无意识偏见影响医生工作和同事之间交流的指南。

Abi Rimmer报道:皇家外科学院发布了如何避免无意识偏见影响医生工作和同事之间交流的指南。

每个人都会带有偏见,其中有些能够被人们意识到,而另一些则很难被人们察觉。就在本月,皇家外科学院发布了一份指南,旨在指导医生们如何避免"无意识偏见"的发生。

指南作者、皇家外科学院理事会成员Scarlett McNally表示,人们常常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很自然地把对方归入"某一类人" 。"我们这么做是错误的,往往没有经过思考,是无意识的。这也没有什么,这是人类的本性。" McNally说,"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此要做些什么。"

这份指南不仅告诉医生们,避免"无意识偏见"能够如何帮助医生们减少欺凌行为,还对委员会招募员工过程中如何消除"无意识偏见"提出了建议。同时,导师和管理者们也能够从中获益。不仅如此,它还为带教医师和学员提供了特别的信息,以及如何在外科环境中正确行事提供了建议。

人们常常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很自然地把对方归入"某一类人" 。

尽管McNally强调,这份指南对于所有医学专业的人士来说都是适用的,然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方式意味着他们往往不太有时间停下来关注自己的行为。

"当你为某些事东奔西跑,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那些关注你的人往往并不了解你做这些事情的原因。" McNally说,"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停下来,退后一步并想一想:'从别人的角度来看我的行为是什么样的?’你要强迫自己慢下来,和周围的人打招呼,并且看清楚他们从哪儿来。"

她还补充道: "作为外科大夫,我们通常做不到那么好,因为干这行的人往往竞争欲强,每天从早忙到晚,且活力四射。"

McNally表示,虽然这份指南不是专门为带教医师和学员而写的,但是懂得如何避免"无意识偏见" ,对他们双方的教学关系都是有好处的,可以避免有同事感觉被欺凌或是私下被刁难,以至于怨声载道的状况发生。

McNally提醒道: "不好的带教医师并不是坏人,事实上,在好的带教医师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当学员迟到时,进行说教、叫嚷或发怒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实际上,你需要做的是让学员们明确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比方说,向他们表明'我们需要准时开始,如果你不能够准时开始的话,那么我们要严肃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明确哪些是做这项工作所必须的,然后让每个人在这些方面更好地去表现,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责骂他们,对他们发火。" McNally说。

她还表示,尽管做起来很困难,医生应该努力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事、学员们搞好关系,这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学员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你应该更加努力推动和维系你们的关系,因为你们的处事标准和做事方式都不一样。"

"你更应该专注于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以及希望构建怎样的框架才能从岗位培训中得到更多的获益。在过去,因为大家具有很多相似的背景,彼此间的理解要比现在更好一些。"

McNally表示,在英国,医院内欺凌事件的发生率要远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尽管如此,她在指南里仍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更好地杜绝医院欺凌事件的发生。"问题主要在于,有些学员可能会认为某人的行为在针对他,但实际上这个人的行为可能一直都很唐突无礼,这并不是故意针对他一个人的。"

"因此,每个人在做事前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要意识到我们有些时候是带着无意识偏见在做事情,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个处于良好状态、放松的、冷静的、明智的、积极的自己。" McNally总结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ONF:理解卵巢癌女性的痛苦

目的:当您在已确立诊断的治疗期间,您希望你们的配偶或对你们而言很重要的伴侣、家人、朋友和医务人员如何理解您的痛苦体验?若被问及这个问题,女性卵巢癌患者当时的心态如何?该实验的目的即在探究女性卵巢癌患者内心的痛苦想法,促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与交流。方式:我们依据修正后的格拉泽基础理论,并且与患者沟通访谈时采用音频录制的方式,因为以这种方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论相对恒定有意义。地点:该实验

美国研究称沉溺手机损害人际关系

  随着手机的普及,它日益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好帮手。但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些年轻人使用手机成瘾,心理与瘾君子、购物狂心理类似,而这会损害人际关系。   手机瘾   美国贝勒大学汉卡默商学院研究人员发放问卷调查美国两所大学的191名在校生,答题时间为15至20分钟。研究人员发现,约九成学生使用手机,而且不少人几乎手机不离身。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说,手机丢失如同迎来“社交生活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