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房颤与脑形态学的关系

2019-05-20 杨中华 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房颤于认知下降和痴呆有关,独立于临床发生的卒中。其确切的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但是房颤患者可以合并亚临床脑梗死(subclinical cerebral infarctions,SCI)、脑微梗死、慢性脑低灌注、炎症,并且共享血管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和糖尿病。脑 MRI 研究发现了脑形态学改变和认识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 基于社区人群研究发现,白质高信号(white mater hyperintensi


房颤于认知下降和痴呆有关,独立于临床发生的卒中。其确切的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但是房颤患者可以合并亚临床脑梗死(subclinical cerebral infarctions,SCI)、脑微梗死、慢性脑低灌注、炎症,并且共享血管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 MRI 研究发现了脑形态学改变和认识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 基于社区人群研究发现,白质高信号(white mater hyperintensitites,WMH)增加、脑萎缩和容量的降低以及 SCI是与认知下降相关的几个临床标志。

关于房颤和脑形态学改变的研究是有限的,因为这些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或随访有限。一项2013年冰岛基于社区横断面分析发现房颤与较低的脑总容量(total brain volume,TBV)有关。然而,佛明翰心脏研究子代队列(基于社区的近期横断面分析)并没有发现房颤与较低 TBV 有关(调整血管危险因素后)。而且,在一项纵向分析中(复查脑 MRI 6.5年),发现房颤与局部脑容积或 TBV 变化无关。

2019年4月来自美国的Jeremy P. Berman等在 Stroke 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利用ARIC(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研究的数据,评价1.房颤与脑 MRI 异常的纵向关系,2.横断面关系。

纵向分析纳入了963例既往无卒中或房颤参与者(平均年龄73岁+-4.4岁;62%为女性;51%为黑人),这些患者从1993-1995年间进行了第一次 MRI 检查,从2004年到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 MRI 检测(平均10.6年)。预后指标包括亚临床脑梗死、脑沟大小,脑室大小;横断面分析包括 WMH 和 TBV。

在纵向分析中,首次脑 MRI 后29例(3%)发生了房颤。这29例参与者发生亚临床脑梗死的几率更高(OR,3.08;95% CI 1.39 - 6.83),脑沟分级(OR, 3.56; 95% CI, 1.04 – 12.2)和脑室分级(OR, 9.34; 95% CI, 1.24 – 70.2)加重。在横断面分析中,969例参与者中在2004-2006年 MRI 扫描期间35例(3.6%)发现房颤。调整多因素后,这35例脑沟分级(OR, 3.9; 95% CI, 1.7 – 9.1)和脑室分级(OR, 2.4; 95% CI, 1.0 – 5.7)更高,WMH 和 TBV 没有差异。

最终作者认为房颤与亚临床脑梗死、恶化脑沟和脑室分级(形态学改变与年龄和痴呆有关)独立相关。需要更多研究探讨房颤相关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机制。

原始出处:

Jeremy P. Berman,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nd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bnormalities.Stroke. 2019 Apr;50(4):783-788. doi: 10.1161/STROKEAHA.118.02414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10396, encodeId=39d81810396f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6d584848a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形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4848, encryptionId=66d584848a1, topicName=脑形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4dfa37, createdName=智者为医08, createdTime=Wed Oct 30 05:05:00 CST 2019, time=2019-10-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Chest:重症监护期间新诊断的房颤的长期影响

由此可见,无论AF复发和重症监护的原因如何,在重症监护期间新诊断AF后存活的患者长期卒中/SE和死亡率的风险仍高于无AF患者。这些患者可能需要密切随访和持续抗凝治疗。

Circulation:采用阿哌沙班预防血栓形成是否需要考虑患者体重?

指南提示:体重过重(>120kg)或过轻(<60kg)的患者慎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的口服抗凝药,因为缺乏这类人群的相关数据。ARISTOTLE试验是关于阿哌沙班(与华法林对比)降低房颤患者中风和其他血栓事件风险效应的随机性研究,共包含18201位受试者。现研究人员根据体重(≤60,>60–120,>120 kg)对ARISTOTLE试验的受试者重新分层,采用Cox回顾模型来

Stroke:美国研究:房颤会让人“变傻”,并非因中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学者在《卒中》杂志发表研究称,心房颤动(房颤)会导致与痴呆相关的大脑形态改变,而且房颤患者发生痴呆与脑卒中无关。

Neurology:未确定来源的栓塞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房颤

由此可见,相比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非典型颈动脉斑块的ESUS患者AF检出率较低。

Eur Heart J:口服抗凝治疗的低风险房颤患者痴呆和卒中较少

由此可见,服用OAC的低风险AF患者痴呆风险低于不使用OAC的患者。年龄>65岁的患者似乎从OAC治疗中获益,无论卒中风险评分如何。

美国医保45万>65岁房颤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达比加群酯风险获益比优于华法林和利伐沙班

2019年1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独立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和利伐沙班相比具有更有利的风险获益比[1]。该研究的分析对象为参加美国医保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他们均使用标准剂量的非维生素K拮抗类口服抗凝剂(NOAC,即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或华法林进行治疗。这项独立、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与华法林相比,所研究的每种NOAC都与降低血栓栓塞性卒中风险[降低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