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谢立信:眼科大师创新的执着与信念

2019-08-19 廖洋 赵英佐 科学网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节点看,创新‘高原’上需要耸立起更多的尖端科技‘高峰’。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大势,在尖端技术、重大命题上发力,在越来越多的‘高、精、尖、缺’科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如是说,这是他对中国科技创新要破解瓶颈制约、攻克关键技术、提升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前沿的战略考虑。作为眼科医学工作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科学创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节点看,创新‘高原’上需要耸立起更多的尖端科技‘高峰’。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大势,在尖端技术、重大命题上发力,在越来越多的‘高、精、尖、缺’科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如是说,这是他对中国科技创新要破解瓶颈制约、攻克关键技术、提升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前沿的战略考虑。作为眼科医学工作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以身示范、不懈前行。

艰苦奋斗,创新发轫于微时

角膜病是全球第4大致盲疾病,角膜保存问题是制约我国角膜病患者手术康复的主要障碍之一。国际通行的保存角膜的营养液价格昂贵,中国眼疾患者大多无力承担。1981年,在潍坊医学院的一个简陋的小研究室中,谢立信首次研制成功“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效果达到了国际通用产品的水平,价格仅为进口的五分之一。

1983年,谢立信对活体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与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多次试验后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呈六边形时生理功能最佳。谢立信把细胞形态学、结构力学和几何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细胞对角线的计算来反映细胞的功能,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早期诊断标准,应用该标准可在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前3~6个月做出诊断。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眼科第一个国家奖。

谢立信还提出了供体角膜活性新的判定标准——“活性密度”的概念,完善了评价内皮细胞活性的方法,此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角膜内皮显微镜的设计,对指导临床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

搭建新平台,开启更高层次创新

在美国做博士后时,谢立信对国内外眼科现状和差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眼科要赶超世界水平,必须加大基础学科研究、培养尖端学术带头人。

1991年,自美国归来的谢立信决心创建一个更高水平的眼科平台——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在眼科所刚成立最艰苦的时期,谢立信克服了包括资金短缺等困难成立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实验室,2006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依托新的平台,谢立信带领科研团队发现并提出“不同菌种的真菌菌丝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创新理论并得到验证;报告了我国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提出“板层角膜移植术应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手术方式”,开发了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诊断方法,阳性率达95%以上;总结角膜移植术后真菌复发的特点,提出预防策略,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治真菌性角膜炎的成功率;提出单纯疱疹病毒(HSV)在角膜内潜伏感染是造成临床HSK复发的关键因素;报道我国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植物和泥土外伤。上述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立信团队还创建了角膜病诊治技术的规范化推广新模式,开展全国感染性角膜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制定我国感染性角膜病诊治的专家共识并在 28 个省市推广;结合我国国情,开展角膜病的系列转化研究。

谢立信在白内障领域同样具有开拓性贡献:首次引入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主编出版我国首部《人工晶体植入学》,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首篇白内障超声乳化论文;最早把切刀头25G用于婴幼儿白内障手术。

薪火相传,不断开创眼科新局面

截至目前,谢立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20余人。在谢立信的带领下,眼科所逐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领军,以“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为骨干的眼科学创新团队,在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特别在角膜内皮细胞应用理论、感染性角膜病、白内障手术技术改进和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谢立信所带领的专家团队正朝着新的创新高峰不断登攀。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方面,组织开展了异体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重建眼表功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首次报道了异体培养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排斥的临床特点和干预方法。在生物工程角膜方面,创造性提出了角膜脱细胞的渗透压平衡理论,创新了角膜基质脱细胞技术,解决了系列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针对人角膜内皮不能再生的世界性难题,建立了小分子化合物高效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的技术体系,并在大动物模型取得初步成功。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研究方面,发现了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三叉神经节病变在糖尿病角膜上皮愈合延迟和神经退行方面的作用机制,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评为2016年眼科十大进展。

“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和团队,只有具备二者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才具备国际竞争力。”谢立信对记者表示,“提高我国眼科学的国际竞争力,将中国眼科事业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最大的奋斗目标。”

目前,七十多岁的谢立信依然奋斗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一线,每年为1000多例患者施行复明手术。全国重要的眼科学术会议经常闪耀着他的身影,他提出的各种前瞻性、创新性观点依然振聋发聩,指引着新一代中国眼科人不断向前。

人物名片

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开拓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兼任亚太角膜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和中华眼科杂志荣誉主编等职务。他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主译、参编书籍3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同时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亚太地区眼科学会“Arthur Lim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等奖项。在201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发布的“中国眼科科研人员近15年国内学术影响力”排名榜中居榜首。目前,谢立信仍奋斗在临床和科研一线,每年为1000例患者施行复明手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85772, encodeId=39c61285e72b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790320942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创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094, encryptionId=77903209422, topicName=创新)],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512a199, createdName=lilianxiang, createdTime=Wed Aug 21 08:02:00 CST 2019, time=2019-08-21, status=1, ipAt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