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为脑膜瘤,但最后却是这个病!

2018-11-29 马雯慧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Rosai-Dorfman病(RDD)也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有巨大淋巴结病,于1969年首次被Rosai和Dorfman详细报道并命名。

Rosai-Dorfman病(RDD)也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有巨大淋巴结病,于1969年首次被Rosai和Dorfman详细报道并命名。

它被认为是一种非肿瘤性质的良性自限性组织细胞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紊乱有关。常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头痛、眼眶凸起、进行性鼻塞等。

别和我说这些没用的!

好的,马上上病例!

33岁   男性

现病史:颅内病变术后1年,突发昏倒伴抽搐2周余。

既往史:1年前因突发癫痫来诊,MRI诊断为脑膜瘤。


MRI T1WI tra


MRI T2WI tra


FLAIR cor


T1WI+c tra


T1WI+c cro


T1WI+c sag

通过影像,你判断出来了么?

RDD可发生于淋巴结和结外的任何器官。结外部位包括软组织、眼眶、皮肤、鼻窦、鼻腔、骨、唾液腺、上呼吸道和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以头颈部最为常见(主要累及鼻部和喉部)。发生于淋巴结的RDD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而结外RDD则多见于成人。

中枢神经系统CNS-RDD很少见(约占所有RDD病例的5%),男性居多,常见发病年龄为22-63岁。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在210例颅内RDD病例中,仅有6例在儿童。颅内RDD典型表现为硬脑膜增厚。

CNS-RDD常见发生部位在大脑凸面、颅底、矢状窦、鞍上区、海绵窦及岩斜区,脊髓很少受累。临床上,大多数颅内RDD病例与硬脑膜有关。因此在临床和放射学上都模仿脑膜瘤,可见骨破坏和骨肥厚。

那我们要如何诊断出CNS-RDD?

颅内原发RDD 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症状与病变生长部位有关,多表现为头痛、癫痫及神经功能障碍,病变体积较大时可有颅高压表现。

另外,通过一些检查,也可以诊断出CNS-RDD。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伴嗜中性白细胞增多症,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ESR升高,正常细胞或小细胞性贫血。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病灶基于硬脑膜生长,一般在脑实质外,界限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可能模拟脑膜瘤出现周围性脑水肿,也可有邻近结构和中线的占位效应。

CT上病灶可呈均匀分叶状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邻近骨质可被侵蚀,并可见非特异性脑水肿。

MRI:T1WI:RDD病灶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边界清晰。T2WI:呈等信号,病灶内部可能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并在所有情况下表现出“硬脑膜尾征”。

RDD确诊只能通过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来确定。CNS-RDD的组织学特征与淋巴结相似,由不同数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混合组成(伸入运动,炎性细胞进入细胞内)。






RDD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

通常,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呈阳性染色,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指标。SLC29A3基因突变已被确定为家族型综合征型组织细胞增多症(FHC / RDD)的分子基础。

说了这么多,那这种病到底要怎么治疗?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外科手术切除被多数学者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手术切除病变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起到治疗作用。

本病虽非肿瘤性疾病,但较易复发,由于手术切除程度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尽可能做到全切病变。对于行部分切除的患者,术后可尝试免疫抑制剂治疗、化疗、放疗或抗病毒治疗等方法。

有学者报道联合应用强的松、6-巯基嘌呤、甲氨喋呤及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本病是有效和安全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80840, encodeId=44c312808400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55385062c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膜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5062, encryptionId=a55385062c7, topicName=脑膜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e0a1165, createdName=jiangfeng5067, createdTime=Sat Dec 01 02:11:00 CST 2018, time=2018-12-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根据“脑膜尾征”就能诊断脑膜瘤?| 鉴别诊断

可以看到“脑膜尾征”的7大病变

鞍结节脑膜瘤影像1例

患者,女性,45岁,视力模糊入院。

蝶窦及颅内硬膜下沟通性脑膜瘤一例

患者男,54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肿胀,反复发作,右眼较重。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颌面部麻木,偶伴头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结果:右侧前颅窝底恶性占位病变,累及右侧蝶窦、右侧颞肌及前颅窝多发骨质破坏。门诊以“右蝶窦前颅底肿物并周围骨质破坏”收入院。患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易疲劳,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头晕、头痛?原来是纤维型脑膜瘤

病例1:患者,男,38岁。头晕、头痛伴四肢乏力6月余。

长点心!脑膜瘤的症状没那么容易察觉

女,47岁。患者主诉:右侧颞部包块3年,摔伤后加重疼痛2天。

JCEM:儿童时期接受生长激素治疗与脑膜瘤风险

该研究的数据增加了颅脑放疗后儿童接受GH治疗的患者发生脑膜瘤风险非常高的证据,但提示GH可能不会影响放疗相关风险,并且在没有接受放疗但接受GH治疗的患者脑膜瘤风险没有实质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