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9年2月14日Blood研究精选

2019-02-20 zhangfan MedSci原创

2019年2月14日Blood研究精选



【1】封面文章--抑制中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增强CAR-T疗效


CAR-T治疗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尚无认可的用于治疗CD19靶向CAR-T(CART19)细胞疗法相关的神经毒性的药物。近日研究人员发现以lenzilumab抑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不会抑制CART19功能,并且在患者来源的移植瘤模型中,用lenzilumab中和GM-CSF后,CART19细胞的增殖变快,白血病的控制效果提升。在CRS和神经炎症(NI)的原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移植瘤模型中,GM-CSF中和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髓系和T细胞浸润,显着减轻NI、减缓CRS。

【2】Enasidenib治疗携带IDH2突变的AML患者效果显著


大约8-19%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携带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突变。Enasidenib是一种突变型IDH2蛋白的口服抑制剂。研究人员开展I-II期研究对enasidenib用于携带IDH2突变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总体上,345位复发性/难治性AML患者中有214位(62%)接受enasidenib(100mg/日)治疗。中位年龄68岁。42位(19.6%)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19位(10.3%)患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总体缓解率达到38.8%。总体存活期中位值为8.8个月。携带IDH2-R140突变和携带IDH2-R172突变的患者的缓解率和存活期相当。缓解率与部分特殊患者的也相近:在研究开始时复发的(37.7%)、对强化治疗有耐受的(37.5%)或采用非强化治疗方案的患者(43.2%)。66位(43.1%)RBC输血依赖的和53位(40.2%)血小板输注依赖的患者摆脱了输血依赖。研究中2-HG的降低幅度与IDH-R172突变患者的CR相关。IDH2突变型克隆的清除与CR的获得相关。在总的345位患者中,最常见的3-4级治疗相关的副反应是高胆红素血症(10%)、血小板减少症(7%)和IDH分化综合征(6%)。

【3】二甲双胍可对抗卡非佐米诱导的心脏毒性


卡非佐米(Carfilzomib,Cfz)是一种不可逆蛋白酶体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复发性/难治性骨髓瘤,但具有一定心脏毒性。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Met)对Cfz诱导心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缓解效果。研究人员将小鼠随机分至方案1或2(连续1或2天用药),方案3或4(用药6或14天),方案5A、B(间断用药,第0、1天或第7、8天),方案6A、B(联合Met)和方案7(硼替佐米)。除了方案5,其余所有方案的Cfz均可明显降低心脏和PBMCs内的蛋白酶体活性。超声心动图提示,在方案2和方案3中,Cfz可导致明显的缩短分数(FS)抑制;在方案1和方案4中,Cfz可导致临界性的功能异常;而在方案5中,无有害作用。分子分析显示,Cfz可通过增强PP2A活性抑制AMPKα/mTORC1通路,抑制PI3K/Akt/eNOS信号通路。予以Met可抵消Cfz诱导的FS降低、恢复AMPKα磷酸化和自噬信号。

【4】ERG基因突变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拉美裔美国人ALL的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其遗传学原因尚不明确。

近日研究人员通过对940名罹患ALL的拉美裔美国儿童和681位种族匹配的非ALL患者对照进行全基因关联研究,在ERG基因上发现了一个新的易感位点(rs2836365;OR=1.56),且通过了独立验证(OR 1.43)。ERG风险突变的效应强弱随美洲土著血统的增加而显著增强。ERG风险在携带ETV6-RUNX1融合的ALL患者中不明显,但在TCF3-PBX1亚型的ALL患者中明显富集。

【5】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恢复ITP患者的免疫耐受


现已明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机制涉及巨噬细胞吞噬的抗体覆盖的血小板增多和CD4+CD25+Foxp3+调节T(Treg)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低剂量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是一种抗炎和免疫调节剂,可通过增加(增强)Foxp3+T调节细胞的数量(功能)来增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抑制作用。但低剂量的HDACi是否可促进ITP的免疫耐受和血小板释放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低剂量HDACi(西达本胺)可减轻ITP小鼠模型的血小板减少。而且,低剂量HDACi还可抑制抗体覆盖的血小板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刺激天然Foxp3+ Tregs的产生,促进T细胞像Tregs的外周血转化,恢复Treg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人员证实低剂量HDACi还可通过调节组蛋白H3K27乙酰化调控外周血单核细胞的CTLA4的表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盘点:2019年1月24日Blood研究精选

2019年1月24日Blood研究精选

盘点:2019年1月17日Blood研究精选

2019年1月17日Blood研究精选

盘点:2019年1月31日Blood研究精选

2019年1月31日Blood研究精选

盘点:2018年12月27日Bloodt研究精选

2018年12月27日Bloodt研究精选

盘点:2019年1月3日Blood研究精选

2019年1月3日Blood研究精选

盘点:2019年2月7日Blood研究精选

2019年2月7日Blood研究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