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胃癌近期重要研究一览

2019-01-24 MedSci MedSci原创

【1】S1辅助化疗时间对II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Ⅱ期胃癌患者接受为期1年(8个疗程)的术后S-1辅助化疗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缩短辅助化疗时间至6个月(4个疗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研究人员比较了4疗程S-1辅助化疗与8疗程辅助化疗对Ⅱ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本次研究为III期非劣性研究,在日本开展。20-80岁的II期胃腺癌患者随机接受4或8疗程的S1辅助化疗。S1化疗剂量为每日80

【1】S1辅助化疗时间对II期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Ⅱ期癌患者接受为期1年(8个疗程)的术后S-1辅助化疗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缩短辅助化疗时间至6个月(4个疗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研究人员比较了4疗程S-1辅助化疗与8疗程辅助化疗对Ⅱ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本次研究为III期非劣性研究,在日本开展。20-80岁的II期胃腺癌患者随机接受4或8疗程的S1辅助化疗。S1化疗剂量为每日80mg,持续4周,之后间隔2周。590名患者参与研究,各组295人,89%的患者完成中期分析。中期分析显示,4疗程患者较8疗程复发风险的比值比为2.52,超过非劣性边际的1.37,试验提前终止。8疗程组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1%,而4疗程组仅为89.8%。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且组间不良事件率差异不显著(16% vs 17%)。研究认为,1年的S-1辅助化疗仍会是II期胃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2】三氟尿苷/替匹拉齐可明显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总体存活期

在日本进行的一项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2期研究中,三氟尿苷/替匹拉齐表现出活性而且耐受性良好。三氟尿苷/替匹拉齐用于全球人群是否还具有相应的疗效?研究人员现对此进行研究。纳入满18岁的组织学确诊的不可手术切除的转移性胃腺癌(包括胃食管连接处腺癌)患者,并要求既往至少采用过两种化疗,且经历过放疗病程进展。患者按2:1被随机分至三氟尿苷/替匹拉齐组(35mg/m2 口服 2次/日,第1-5天和8-12天,28天一疗程)或安慰剂组,均额外予以最好的支持护理。结果表明,相比安慰剂,三氟尿苷/替匹拉齐可显著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总体存活期,而且耐受性较好。三氟尿苷/替匹拉齐或可作为该患者人群的新的治疗选择。

【3】胃癌无创检测的唾液细胞外RNA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验证

对胃癌无创早期检测需要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在此,研究人员研究了唾液细胞外RNA (exRNA)作为胃癌临床评估工具的生物标记物。在韩国三星医疗中心对294例(163例胃癌患者和131例非胃癌患者)进行内镜检查,采集未刺激的唾液标本。研究结果鉴定了30个mRNA和15个miRNA候选基因,它们的表达模式与GC的存在有关。其中,12条mRNA和6条miRNA候选基因通过RT-qPCR的发现队列进行验证,并通过独立队列(n = 200)进一步验证。配置的biomarker panel由3个mRNA (SPINK7, PPL, SEMA4B)和2个miRNA (MIR140-5p, MIR301a)组成,在GC组中都出现显著下调,在ROC曲线(AUC)下的面积为0.81 (95% CI, 0.72 0.89)。结合人口因素,生物标志物小组的AUC达到0.87 (95% CI, 0.80 0.93)。本研究已经发现并验证了一组唾液外显RNA生物标记物,其临床性能可靠,可用于胃癌的检测。研究表明唾液外显RNA生物标志物在GC筛选和风险评估中具有的潜在效用。

【4】HER2变异会对HER2阳性胃癌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疗效产生影响

目前,人们对肿瘤内HER2异质性的临床意义越来越感兴趣。其在乳腺癌中对曲妥珠单抗疗效的预后有着非常明确效果。然而,其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探究HER2异质性对胃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对进行胃切除术的28名HER2阳性胃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所有参与者都接受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化学疗法,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评估瘤内HER异质性。当所有肿瘤细胞过表达HER2蛋白时,肿瘤被定义为同源HER2(Homo-HER2)阳性组。其他被定义为异质HER2(Hetero-HER2)阳性组。结果表明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着差异。Homo-HER2阳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显着长于Hetero-HER2阳性组。在多变量分析中,这些相关性在PFS中均有着统计学差异。在响应率方面,两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然而,与Hetero-HER2阳性组相比,在Homo-HER2阳性组中获得更加明显的的肿瘤缩小。表明肿瘤内HER2异质性可能对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曲妥珠单抗疗效具有强大的临床影响。

【5】胃切除术后残胃中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

胃切除术后的残胃中的早期胃癌(EGC)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阐明ESD对残余胃中EGC的短期和长期结果。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接受ESD治疗的患者,并检索临床病理学数据以评估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和长期结果,包括总生存率和特异性生存率。研究人员共回顾性分析了136例患者,其中共有165例病灶,共进行了157例ESD治疗。整块切除率为95.5%。并发症包括:16例术中穿孔(10.2%),2例延迟穿孔(1.3%)和15例延迟出血(9.6%),最后均经内镜成功治疗。缝合线组(100%)和非吻合线或缝合线组(98.8%)的整块切除率显着高于吻合组(82.9%)。然而,吻合组术中穿孔率(31.4%)显着高于其他组。在50.7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四分位数范围30.8-91.3),5年总体和原因特异性存活率分别为88.4%和97.6%。表明EGC在残胃中的治疗效果长期来看效果是有效的。然而,由于整块切除率低和穿孔率高,涉及吻合术的ESD是技术要求严格的手术方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