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腺瘤1例

2019-04-17 冯放 刘青武 罗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患者女,81岁,左侧颈部皮肤肿物3个月。患者就诊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左侧颈后部出现米粒大小丘疹,触之易出血,无疼痛,无瘙痒,未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大至花生米大小,2周前皮损因患者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既往病史有高血脂症,早搏,肾性贫血,双膝关节置换术后,腰椎滑脱固定术后,无肿瘤病史。皮肤科情况:左侧颈后部可见一花生米大小椭圆形肿物,基底色红,伴有少许深黄色分泌物,无压痛,顶部可见一个黄豆大小带蒂息肉样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1岁,左侧颈部皮肤肿物3个月。患者就诊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左侧颈后部出现米粒大小丘疹,触之易出血,无疼痛,无瘙痒,未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大至花生米大小,2周前皮损因患者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既往病史有高血脂症,早搏,肾性贫血,双膝关节置换术后,腰椎滑脱固定术后,无肿瘤病史。皮肤科情况:左侧颈后部可见一花生米大小椭圆形肿物,基底色红,伴有少许深黄色分泌物,无压痛,顶部可见一个黄豆大小带蒂息肉样物,上覆黑色结痂,皮损边界清楚(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分叶状肿瘤团块,肿瘤小叶周围环绕薄层结缔组织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小叶由基底样细胞和成熟的皮脂腺细胞构成。基底样细胞位于皮脂腺小叶的边缘,约1~5层,细胞胞体小,胞浆少,均未超过皮脂腺小叶内细胞的50%。成熟的皮脂腺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位于小叶的中央。肿瘤外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量红细胞外溢,伴部分坏死组织,诊断为皮脂腺腺瘤伴重度急慢性炎(图2~4)。结合患者病史及病理结果,临床最终诊断:皮脂腺腺瘤。患者已行病损切除术,随访2个月,伤口愈合良好,未见复发。





2讨论

皮脂腺腺瘤(sebaceousadenoma)是一种多分叶的皮脂腺变异肿瘤,临床罕见,男女均可发病,老年人更易患病。它表现为单一或者多个黄色圆形皮损,无蒂、有蒂丘疹或者结节,直径0.5~1cm,很少破溃。皮损多位于面部和头皮,也见于颈部、躯干上部和腿部。皮损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或者疼痛[1]。组织病理可见肿瘤呈分叶状,境界清楚,由成熟的皮脂腺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生发细胞)组成,其中大约50%或以上的细胞为成熟的皮脂腺细胞[2]。单个小叶类似于正常的皮脂腺结构,周围常有结缔组织假包膜包绕[3]。皮脂腺腺瘤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皮脂腺增生:成熟皮脂腺细胞占90%以上,基底样细胞局限于皮脂腺小叶的边缘(通常只有1~2层)[2]。②皮脂腺瘤:病理可见真皮内肿瘤团块,无包膜,以基底样细胞为主,部分向皮脂腺细胞分化,但未形成小叶结构,多数细胞团块中可见成熟皮脂腺细胞群集,偶可形成囊肿[4]。肿瘤小叶中皮脂腺细胞和基底样性细胞的数量比例对于区分皮脂腺腺瘤和皮脂腺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果皮脂腺细胞多于基底样细胞或比例接近,则诊断为皮脂腺腺瘤,如果基底样细胞多于皮脂腺细胞,则通常诊断为皮脂腺上皮瘤[5]。本病例中,病理可见基底样细胞位于皮脂腺小叶的边缘,约1~5层,细胞胞体小,胞浆少,均未超过皮脂腺小叶内细胞的50%,皮脂腺腺瘤的诊断明确。皮脂腺腺瘤在治疗方面主要为手术切除,但有复发的可能性。在随访时,除了关注皮损的情况,还应注意有无内脏肿瘤。相关报道指出发生于头皮和颈部的皮脂腺腺瘤是Muir-Torre综合征的一个临床表现,当皮脂腺腺瘤合并内脏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或者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更倾向于诊断Muir-Torre综合征。在定期随访中,应排查有无内脏肿瘤[1,6]。皮脂腺腺瘤一般不易破溃,本例患者皮损因搔抓后出现破溃出血,且入院时可见黑色结痂,伴有少许深黄色分泌物。病理查得肿瘤外组织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量红细胞外溢,伴部分坏死组织,为1例伴有重度急慢性炎症的皮脂腺腺瘤,笔者考虑该炎症是因搔抓后破溃感染所致。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