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我灌输患者冷漠 不是我年轻 而是你们错了

2017-10-21 粉条儿菜 协和八

还没见实习那会儿,正对临床有着极大的好奇,但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因此社交网络上的师兄师姐们,就成了我窥探医生生活蛛丝马迹的主要途径。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每天阅读到的内容中,不乏“患者愚蠢固执”、“家属无理取闹”的吐槽。甚至当时有公共主页就叫“我的患者家属是傻 X”,每天分享各种牢骚,却有着众多粉丝。时间久了,那种建立在课堂宣讲中的对医患关系的想象,就支离破碎、几近崩塌。有一天有条新闻:一患者不遵

还没见实习那会儿,正对临床有着极大的好奇,但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因此社交网络上的师兄师姐们,就成了我窥探医生生活蛛丝马迹的主要途径。

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每天阅读到的内容中,不乏“患者愚蠢固执”、“家属无理取闹”的吐槽。甚至当时有公共主页就叫“我的患者家属是傻 X”,每天分享各种牢骚,却有着众多粉丝。

时间久了,那种建立在课堂宣讲中的对医患关系的想象,就支离破碎、几近崩塌。

有一天有条新闻:一患者不遵医嘱自行停药,结果病情进展、生命垂危。一位师姐转发了这条新闻,同时评论,现在好多患者这样不可理喻。

我被这条冷漠的评论刺激到了。在这条评论下我反问,责备患者的同时,是否需要思考自己的沟通有没有到位?我相信人心肉长,如果好好沟通,多数患者应该是可以交流的。

那天是令人记忆犹新的黑暗的一天。几位师兄师姐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我进行了排山倒海的嘲讽:

“等你进入临床就不这么想了。”

“年轻真是好,快点转行还来得及。”

“Too young toosimple,sometimes……”

这些冰冷的文字让我心如死灰: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的学生,对医患关系却抱着宿命式的冷漠!

失望之下,我一度考虑转行,却被班主任和老板劝了下来:进了临床后再决定吧。我就勉强答应再等等。

后来我进了临床,看到了一个有别于社交网络渲染的临床图景。

一次跟一位师姐值夜班。有位年轻的患者 W 癌症晚期,副肿瘤综合征让她呼吸乏力,于是我们给她无创通气支持治疗。到了夜间,她却突然烦躁,摘掉了氧气面罩,也拒绝我们再给她重新戴上。

于是在深夜 2 点,W 和值班的师姐对峙着。她呼吸得很艰难,但有着与之不匹配的决绝神色,甩开了我们试图安抚她的手。

我问师姐:签拒绝无创通气的同意书吧?

师姐说:我再试试。

师姐坐在了 W 的床头,对她说:你觉得呼吸机难受、没法配合,对不对?这样,我给你调到最小,你试试难不难受,能不能配合,如果还难受,我就不强迫你,好不好?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W 答应了。我看了看时间,2 点半。初次的尝试并不顺利,但没那么痛苦了,W 逐渐适应了最小流量。

师姐搬来一张办公椅,说:今天我就睡在你这里,慢慢给你加大流量,如果你受不了我们就减回去,行吗?W 不说话,但那神色显然是答应了。

师姐便给 W 慢慢调流量,让 W 逐渐习惯治疗流量。在 W 练习的时候,师姐就坐在她身旁,鼓励着她。夜里 4 点多,W 终于适应了无创通气,终于要睡了。师姐说:今天我就睡这里,你不习惯了就喊我,不要自己摘掉面罩。W 听话地点着头,挤出一个抱歉的笑容:“谢谢。”

这只是令我动容的诸多景象之一。在临床中,我看到很多大夫为病人而生,以诊治病人为幸福。他们愿意“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网上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因为他们在默默无言地工作着。

所以有一次,当我给患者做认知评估、让她写一句话,她写下“谢谢您 X 医生,感谢您对我的关心”时,我好骄傲地晒在了朋友圈里。

我是想告诉当年嘲讽我的那几位师兄师姐,如今我也到了当年你们的阶段,不是我那时年轻,而是你们错了。


我们的生活始终处在个人价值取向和环境的冲突中。即便是意志最坚定的人,也可能会低估环境对自己价值取向的影响。别人的一点点光,会让你倍感温暖、向往光明;周围人的一丝丝阴影,也会遮蔽住你看向光明的眼睛。

老师们总说,协和人是熏出来的。这里的“熏”,当然不完全是医学技艺的精进,更是人格的塑造,是情感、判断和操守的提高。且不论那些精诚大医,日常工作中就总有人时刻提醒我们,为医之道并非书本和课堂里的幻影,而是有人在真真切切地做着。

当教授在术中给家属看切除标本,同时教导你“第一句话先说手术很顺利,只是看下标本,别让人提心吊胆的”时;当主治大夫站在观片灯前半个小时,反复揣摩手术方式时;当住院大夫在病历里绘制了大大小小的图表,引用了林林总总的文献时;当检验科王澎老师猝然辞世,引发了朋友圈浪潮般地追思,被评价“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乐趣,不计较个人得失”、“实实在在帮助很多临床大夫,帮助了很多病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时;你就羞于再用诸如“病人太多哪顾得上”、“写病历是浪费时间”之类的论调欺骗自己。

因为他们真真切切地就在那里,让你相信一些别人可能不会相信的事情。


“协和八”创立于三年前的今天,今天三岁了。我们反感那些靠宣传医闹医暴、煽动情绪吸引点击的媒体,更惋惜协和每日发生着很多暖人心田的故事,但外人却鲜有途径了解它们。因此在人文版块,无论外界有多喧嚣,我们的目光始终投注在临床的温情中。我们试图向外界展示我们窥见的协和一角,让远方的共鸣者能在孤寂的世界中寻找到歌声。

有时我们会阅读到一些读者留言,有忙碌但满足的小大夫,有疑惑但热情的医学生,甚至有学生家长、患者家属……他们的文字各有不同,但都指向了对医学温情的感动。也有个别读者,站在看透一切的高地上嘲讽我们的“幼稚”、“不切实际”。对这些观点我们没有回复,并不是因为我们想不到,只是我们不去相信。


罗永浩自问自答过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一生没有任何伟大的事业,没有钱也没出名,勉强照顾好老婆孩子,但是一生耿直刚正不阿,你有没有改变世界?还是有的,因为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好人,因为你,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一点点。

是的,这个世界因为你变得美好了一点点。如果可以,你还能让周围的人也变好一点点。就像一簇光拥抱另一簇光,就像一滴水汇入另一滴水。我们的熹微之光汇聚,就能烛照天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医者父母心!医生连环call救下心梗患者

近日,56岁周先生的一次就诊经历让他备受感动,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医者父母心,更让他重新看待医生这一职业。

医院取一根棉签一百元,患者暴怒!医生有话说!

话题缘于一个病人不慎将一段棉签塞入耳朵深部,无法自己取出,病人夜晚23:30赶到医院,护士立即叫醒正在值班室睡觉的值班医生,值班医生几秒钟就取出棉签,并按规定收取82.2(体表异物取出术)+7(挂号费)+2(急诊费),合计91.2元。

7岁女孩死亡,华西医生说出了整个救治过程……

作为医生尤其外科医生,大家都喜欢在网上呈现案例,成功案例。而网友们对医学和医生其实是有所期许的,大家希望听到手术成功生命被救的好消息,为每一次成功治疗鼓掌。渐渐的,医学被神化,医生也陷入一种沾沾自喜的迷失中,这是需要我们自我警醒的。

EBioMedicine:你相信吗?医生的语言建议会影响SSRI的有效性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通常用于抑郁和焦虑的治疗,但是它们优于安慰剂的疗效受到质疑,在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也产生了相当大的争议。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患者沟通的治疗方式与治疗本身一样重要。

医患有必要成为朋友吗?

如今,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让医患成为朋友是一个愿景也是大家期待的事情。但就事实而言,医生与患者大可不必成为朋友。

精神病患者院内自缢身亡,医院赔偿38万元

一精神病患者病情发作,被民警强制送往医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然而,在住院期间,患者的约束带被同病房其他病员解开,该患者最终自缢身亡。事发后,家属在悲痛之余一纸诉状将医院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各项经济损失共计73万余元。近日,巢湖市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