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华:免疫靶向在胃癌治疗中的价值和探索

2017-10-18 魏小丽 徐瑞华 肿瘤医学论坛

胃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胃癌通过D2切除术可取得治愈机会,其中Ⅱ、Ⅲ期胃癌通过辅助化疗,5年内复发风险仍达约1/3。晚期胃癌以姑息治疗为目的,治疗方案有限,目前中位总生存仅约1年左右。化疗药物的探索达到平台期,传统分子靶向药物研发也未有较大进展。而随着免疫靶向治疗在多个癌种中取得巨大成功,已有数种抗PD-1/PD-L1治疗药物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适应症。近三年,免疫靶向治疗在胃癌

胃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胃癌通过D2切除术可取得治愈机会,其中Ⅱ、Ⅲ期胃癌通过辅助化疗,5年内复发风险仍达约1/3。晚期胃癌以姑息治疗为目的,治疗方案有限,目前中位总生存仅约1年左右。化疗药物的探索达到平台期,传统分子靶向药物研发也未有较大进展。而随着免疫靶向治疗在多个癌种中取得巨大成功,已有数种抗PD-1/PD-L1治疗药物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适应症。近三年,免疫靶向治疗在胃癌中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此将重点介绍抗PD-1/PD-L1治疗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潜在价值和探索方向。

01单药治疗,有效率低

在不经筛选的晚期胃癌中,抗PD-1/PD-L1单药治疗安全性良好,但有效率较低。一项在亚洲人群中开展的Ⅲ期研究ATTRACTION-02(NCT02267343),入组了493例二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按2:1分别接受nivolumab单药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ITT人群的OS。结果显示,nivolumab组和安慰剂组ORR分别为12%和0%(P < 0.0001),中位PFS分别为1.61月和1.45月(P < 0.001),中位OS分别为5.3月和4.1月(P < 0.001)。nivolumab组3级以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此外,在KEYNOTE-059研究(队列1)中,入组了259例二线及以上治疗耐药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pembrolizumab单药治疗,ORR为12%,DCR为27%,中位PFS和OS分别为2.0和5.5月。3级以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其中免疫相关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同样地,在JAVELIN研究(NCT01772004)中,抗PD-L1药物avelumab单药用于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维持治疗或二线治疗,分别入组55例和20例患者,总的ORR为7.3%,DCR为47.3%。二线治疗组ORR为15.0%,DCR为35%。以上研究均探索了抗PD-1/PD-L1单药用于未经筛选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治疗,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有效率均为12%,avelumab用于二线治疗有效率为15%,疗效普遍偏低。虽然基于ATTRACTION-02和KEYNOTE-059研究(队列1)的研究结果,日本和FDA分别批准了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在晚期胃癌的适应征,但结合高昂的治疗费用、潜在的严重免疫相关副反应风险考虑,单药应用于未经筛选的晚期胃癌人群并非最佳策略。

02寻找指标,筛选人群

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潜在有效的患者,是一种提高有效率的途径。目前多种生物标志物均具有潜在疗效预测价值。

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是较有潜力的预测胃癌中抗PD-1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在KEYNOTE-012Ⅰ期临床研究中,入组了39例PD-L1阳性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患者,接受每2周一次的Pembrolizumab(10mg/Kg)单药治疗。其中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达66.7%。结果显示,53%的患者有靶病灶的缩小,PR率达22%,中位PFS和OS分别为1.9月和11.4月。有效率从数值上高于上述未行人群筛选的研究。当PD-L1表达水平作为连续变量时,它与OS存在正相关性。在KEYNOTE-059研究中,队列3入组31例未经治疗的PD-L1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ORR及DCR率分别为26%和36%,中位PFS和OS分别为3.3和20.7月,中位OS的初步结果可媲美一线化疗。此外,在KEYNOTE-059研究中,队列1(三线治疗)PD-L1阳性患者ORR和DCR分别为16%和34%,PD-L1阴性患者ORR和DCR分别为6%和19%,PD-L1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中位PFS为2.1月和2.0月,中位OS分别为5.8月和4.6月。可以看出,PD-L1阳性患者治疗的有效性高于PD-L1阴性患者。FDA在批准pembrolizumab用于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时,明确了仅限于PD-L1表达(CPS≥1)的患者。然而,在ATTRACTION-02研究中,PD-L1阳性(≥1%)及阴性(<1%)者中位OS分别为5.2月及6.1月。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PD-L1表达状态并不能比较理想地将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区别开来,即使是PD-L1阳性患者,有效率也并不高,而PD-L1阴性患者中仍有部分人群有效。此外,目前PD-L1检测主要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比如,PD-L1的异质性、动态变化性、检测抗体的不统一、阳性评判标准不统一(染色定位、cut-off值的设定)等,限制了目前的临床应用,需进一步探索和规范。

与PD-L1表达状态相比较,MSI状态更能富集有效人群。在KEYNOTE-059研究的队列1中,MSI-H和非MSI-H人群的ORR分别为57.1%和9.0%,DCR分别71.4%和22.2%,MSI-H人群的有效率较PD-L1阳性人群明显更高,有效人群得到较好的富集。实际上,2017年5月,FDA已批准pembrolizumab用于MSI-H或dMMR的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基于2015年ASCO年会上报道了一个亮点研究(NCT01876511)中pembrolizumab对dMMR结直肠癌的惊人疗效。研究人员将该研究扩大到12个不同的瘤种(包括胃癌),结果发现,10种肿瘤发生了应答,ORR为53%,其中CR率高达21%。转化研究发现对肿瘤新抗原的免疫应答是MSI-H或dMMR肿瘤中抗PD-1治疗起效的机制,由于错配修复缺陷,这个亚类中较高的肿瘤突变负荷是肿瘤新抗原产生的基础,为MSI-H或dMMR肿瘤中行抗PD-1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MSI-H和dMMR在晚期胃癌的阳性率非常低,不足10%,对于非MSI-H和pMMR大群体,还需要除了PD-L1状态以外的更佳的预测指标。由于免疫系统的复杂性,找到某个独立指标完美地预测抗PD-1的疗效,似乎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一方面,尝试寻找像MSI-H和dMMR这样特殊的人群,例如,高肿瘤突变负荷患者、EBV阳性型胃癌、POLE基因突变都可能是有效的亚型。一项Ⅰ/Ⅱ期临床研究(NCT02488759)就将探索免疫靶向药物用于病毒阳性型肿瘤(包括EBV阳性型胃癌)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另一方面,将不同的疗效预测指标联合运用,如免疫基因signature的建立,以达到更佳的预测效果。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未来的探索性研究来为我们解答。

03合理联用,提高疗效

由于较低的有效率,从抗PD-1/PD-L1单药免疫靶向中获益的胃癌患者有限。合理的联合治疗可克服抗PD-1/PD-L1单药免疫靶向治疗耐药的问题。目前已有大量的基础、转化及临床研究探索发现了多种潜在可能的联用策略。如化疗、放疗、其它分子靶向治疗、肿瘤疫苗、其它免疫调节治疗、表观调节治疗、代谢调节治疗、以及肠道菌群调节治疗等,其中大部分潜在联合策略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此处将重点讨论已进入胃癌临床研究的联用策略。

CTLA-4是第一个被作为治疗靶点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抗CTLA-4治疗作用机制与抗PD-1/PD-L1有不同之处,二者联用已在黑色素瘤治疗中被证明优于单药。一项Ⅱ期临床试验(NCT01585987)研究了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于PF方案一线化疗后,使用ipilimumab维持治疗的价值,114例患者随机分入ipilimumab和最佳支持治疗组,研究终点为免疫相关PFS(irPFS)。Ipilimumab和最佳支持治疗组irPFS分别为2.9月和4.9月(P=0.1)。很遗憾,这是一项阴性结果。同样地,一项评估Tremelimumab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胃及食管腺癌疗效的II期临床研究,入组18例患者,结果1例PR(ORR:5.6%),4例SD(DCR:27.8%),中位TTP为2.83月,中位OS为4.83月,可以说整体疗效并不如意。CheckMate-032研究在至少一线化疗进展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西方人群中,探索了nivolumab单用或与ipilimumab联用的疗效。该研究共入组160例患者(79%患者二线及以上治疗耐药),分为3组:N3(nivolumab 3mg/Kg Q2W)、N1+I3(nivolumab 1mg/Kg + ipilimumab 3mg/Kg Q3W)和N3+I1(nivolumab 3mg/Kg + ipilimumab 1mg/Kg Q3W)。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终点包括OS、PFS等。结果显示,N3、N1+I3和N3+I1三组的ORR分别为12%、24%和8%,DCR分别为32%、41%和37%,中位PFS分别为1.4月、1.4月和1.6月,中位OS分别为6.2月、6.9月和4.8月。安全性方面,三组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7%、47%和27%。联合ipilimumab治疗明显地提高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三组主要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均为腹泻和肝酶升高。虽然N1+I3组ORR最高,其副反应也不容忽视,而N3组副反应最低,且OS与N1+I3组接近。胃癌CheckMate-032研究的N1+I3组剂量等同于ipilimumab与nivolumab联用于黑色素瘤时,毒性未较黑色素瘤研究(NCT01844505,3-4级TRAE 55%)增加。Ipilimumab与nivolumab联用则显示了较高的有效率,具有进一步探索的价值。目前已有多项抗PD-1/PD-L1与抗CTLA-治疗4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开展。

血管治疗可以改善肿瘤乏氧、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并与免疫靶向治疗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而联合抗血管治疗与抗PD-1/PD-L1治疗的临床研究也正在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开展(NCT02443324、NCT02572687)。一项正在进行中的Ⅰ期研究(NCT02443324),旨在评估Pembrolizumab联合ramucirumab治疗在初治或经治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不限制PD-L1的表达状态)中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该研究截至2016-11-21时,共入组41例既往经治的患者(其中59%患者既往接受过二线或以上的治疗),这些患者的ORR为7%,DCR为51%,中位PFS和OS分别为2.6月和6.2月。3级以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率为27%,其中主要为肠炎(7%)及高血压(7%)。初治患者入组数为28例,ORR为14%,DCR为64%。中位PFS为5.6月,中位OS尚未达到。3级以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主要为高血压(11%)。Pembrolizumab与ramucirumab联合治疗疗效有待后续数据及进一步研究。

化疗药物的使用可以激活肿瘤的干扰素通路,增加免疫细胞的浸润,为抗PD-1治疗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在一项对比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或单纯化疗一线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KEYNOTE-021,NCT02039674)中,联合组对比单纯化疗组明显提高了ORR(55% vs. 29%,P=0.002)。2017年5月,FDA加速批准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用于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并且不受PD-L1表达的限制。在胃癌中,抗PD-1治疗联合化疗同样也有了初步的研究数据。在KEYNOTE-059研究(队列2)中,pembrolizumab联合一线FP/XP方案用于初治的Her-2无过表达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入组25例患者,ORR和DCR分别为60%和80%,中位PFS和OS分别为6.6月和13.8月。其中PD-L1阳性患者ORR和DCR分别为69%和75%,PD-L1阴性患者ORR和DCR分别为38%和75%。不良反应方面,76%患者发生了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4%),其余包括口腔炎(20%)、贫血(8%)、食欲下降(8%)、疲乏(8%)、手足综合症(8%)以及血小板减少(8%)。其中免疫相关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16%,包括皮疹(8%)和肾炎(4%)。这个小样本的研究提示了抗PD-1治疗联合化疗在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潜力巨大。

同样地,放疗能够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MDSCs,产生肿瘤新抗原及增强抗原呈递,与抗PD-1治疗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支持下,抗PD-1治疗与放疗的联合使用,目前也正在胃癌中开展临床研究。此外,免疫靶向治疗与不同免疫治疗方式(如CART细胞治疗)的结合、免疫靶向治疗与其它分子靶向治疗的结合等,也都值得探索,目前也有相关研究正在开展。联合治疗必将是免疫靶向治疗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胃癌是免疫原性相对较弱的肿瘤,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改善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同时联合免疫靶向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模式。

04其它免疫靶向治疗

除了PD-1和CTLA-4,还存在着其它一些负性免疫调控作用的分子,如IDO、KIR、LAG-3、TIM-3、TIGIT、BTLA、VISTA、CD47-SIRPα等。针对这些分子也在积极研发抑制性靶向药物。此外,免疫系统中也存在一些激活免疫系统的分子,如CD27、OX40等,针对这些分子研发的激动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也有潜在价值。目前正在研发的多个可作为治疗靶点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以后都有可能在单药或联合治疗中体现抗肿瘤治疗的价值。部分药物已进入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临床试验,如LAG-3抑制剂BMS-986016,一项Ⅰ/Ⅱ期临床研究(NCT02488759)将探索Nivolumab或与其它免疫调节药物(包括LAG-3抑制剂)联合,用于病毒阳性型肿瘤(包括EBV阳性型胃癌)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其它类型的免疫靶向治疗,如CART细胞治疗、肿瘤疫苗,在胃癌中的疗效,也有待探索。

05总结与展望

免疫靶向治疗,特别是靶向免疫检查点PD-1/PD-L1治疗,正在改变许多肿瘤的治疗策略,也极有可能开启胃癌治疗的新篇章。抗PD-1/PD-L1治疗以非常迅猛的攻势,开展大量的临床研究,从胃癌的后线治疗开始切入,并尝试加入胃癌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二线、一线、维持、新辅助、以及辅助治疗。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抗PD-1胃癌三线及以上治疗中的地位可以基本确立。而抗PD-1治疗能否参与、以怎样的治疗模式参与胃癌其它方面的治疗,有待于后续临床研究的结果出炉。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是鼓舞人心的,但是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亟待解决,才能更好地推动免疫靶向治疗在胃癌的应用。我们在积极期待免疫靶向治疗改善胃癌治疗现状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只是文中提到的目标人群的筛选和联合治疗的问题,还包括对原发及继发性耐药的研究、如何预测和处理特殊和严重的毒副反应、如何更好地评价免疫靶向治疗的疗效、如何确定免疫靶向治疗的最佳用药时长和剂量、如何鉴别和处理快速进展模式(HPD)等等。抗PD-1/PD-L1免疫靶向治疗本质上是一种广谱的抗肿瘤治疗方法,其它癌种成功的治疗模式及研究发现,均值得借鉴并在胃癌中探索。此外,其它类型的免疫靶向治疗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仍有待观察。总之,免疫靶向治疗在胃癌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巨大的探索空间。

徐瑞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所长,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主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药物审评咨询专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3849, encodeId=e17e1e638494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34b832402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胃癌治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3240, encryptionId=d34b8324025, topicName=胃癌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d69837584753, createdName=ms3892185887221420, createdTime=Mon Apr 09 08:50:00 CST 2018, time=2018-04-09, status=1, ipAt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