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带来的第六味,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2015-07-30 Isa-Dietitian 果壳网

味道(taste)是我们品尝到食物中的“非挥发性”化学物质。我们熟悉的味道都有哪些?几百年来,我们熟悉的4种味道是酸、甜、苦、咸;而第五种味道——鲜味(Umami)也在1908年被日本科学家发现,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美国普渡大学的理查德·马特(Richard D. Mattes)教授认为,除了上述五种味道,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味道”,它隐藏在已知的五种味道之中,却在潜

味道(taste)是我们品尝到食物中的“非挥发性”化学物质。我们熟悉的味道都有哪些?几百年来,我们熟悉的4种味道是酸、甜、苦、咸;而第五种味道——鲜味(Umami)也在1908年被日本科学家发现,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美国普渡大学的理查德·马特(Richard D. Mattes)教授认为,除了上述五种味道,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味道”,它隐藏在已知的五种味道之中,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某一道菜的喜爱和胃口,且这种味道的发现和应用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饮食和健康。

这味道是什么?其实,当你吃蛋糕、嚼比萨饼、啃牛排、吸大棒骨骨髓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尝到它了,科学家们将“第六味觉”命名为Oleogustus——这是一个拉丁语词汇,指油或脂肪的味道,它还没有对应的中文名,但你可以近似地把它理解为“油脂味”。早在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就总结出了“油脂味”,但现代科学一直将其与食物的口感、质地、热学性能及风味释放联系到一起,并没有过多关注它的味道本身。



牛油果、油浸橄榄、花生酱等富含油脂食物会让人尝出油脂味。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油脂味”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美味

油脂味听起来似乎十分可口诱人,但其实不然,有兴趣的各位可以去喝一口植物油尝一尝,看看味道好不好。真正的油脂味并不是我们品尝美食时的愉悦感受,它尝起来其实挺恶心的。而我们品尝美味的蛋糕、汉堡、薯条、比萨以及牛排时那种滑腻的乳脂感、粘稠度等浓郁复杂的味道并非真正的油脂味,而是源自于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即产生油脂味的真正物质)酯化后产生的产物。它也有脂溶性味道,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油脂味。真正产生“油脂味”的化学源头是未酯化脂肪酸(NEFA),而它尝起来一点儿都不好吃。

不同的化合物代表不同味道,它们都能发出营养信号:

甜味——自由羟基和碳水化合物
酸味——氢离子和酸性物质
苦味、过酸——食物腐坏产生的化合物
咸味——钠离子及其他人体必须的矿物质
鲜味——蛋白质及氨基酸

那么油脂味呢?科学家们认为,过多的脂肪酸意味着腐坏的食物。所以当未酯化脂肪酸的浓度超过某一个数值时(因人而异),就会让人明显产生恶心反感的感觉。且当浓度更高时,人口腔对质地的感受及嗅觉也参与其中。食品工业很早就意识到人们对脂肪酸本身味道的抵触,将加工食品中油脂的味道刻意降低到0.1-3%,低于人类感知的水平,或通过特殊方法将它们酯化。



图片来源:Isa-Dietitian

我们的舌头是味觉接收器(taste receptors)聚集地,不同的味觉化学物质被接收后,产生信号传递到大脑。这条通路的前提是:味道分子激活味觉细胞上的味道接收器。油脂分子也由它的特殊接收器(CD36, GPCR和DRK)处理和加工。有研究证明,油脂分子能迅速被舌头上的接受器捕捉并迅速通知大脑准备吸收和消化脂肪。还有研究认为,我们的舌头上有一种酶,叫做舌脂酶(Lingual lipase),它将甘油三酯分解成脂肪酸,而后者更容易被味觉细胞捕捉。但舌脂酶的浓度和活性到底如何,能否迅速将我们咀嚼食物中的脂肪酸释放出来,及其脂肪酶抑制剂(Orlistat)对其味觉阈的营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舌面乳头-味蕾-味蕾剖面示意图。图片来源:chuansong.me

如何确定一种味道?

我们吃食物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到底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将它称之为一种味道?马特做了一个总结:

这一类刺激物本身有特殊的化学结构;
人体针对这一刺激物,存在不同于其他味觉的、特殊的接受机制;
它由味觉神经传递给中央神经系统并能被解析;
它对人体有特殊的功能;
它能影响人类的生理和行为,且有一定的社会生态学意义。

马特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将被试者们的鼻子用夹子夹住(防止嗅觉干扰味觉),然后将代表不同味道的化合物给他们品尝:果糖和葡萄糖代表甜味;醋酸和柠檬酸代表酸味;尿素和奎宁代表苦味;氯化钠代表咸味;谷氨酸钠代表鲜味;油酸和亚油酸代表“油脂味”。品尝之后,马特教授让他们将所尝到的味道分类。

马特教授发现,当所有味道混合在一起时,人们对甜味、咸味和酸味很敏感,却总会将鲜味、苦味和“油脂味”混为一谈,并将他们归为一类。随后,马特教授将区别明显的甜、咸、酸三种味道去掉,只给被试者们呈现鲜味、苦味和“油脂味”。这一次,他明显地观察到,即使人们连“第六味道”的感觉都形容不出来,人们仍然将它区别于鲜味和苦味,单独划分为“另一种味道”。

“想要确定人们到底能不能区分出‘油脂味’实在太难了,因为它连个名儿都没有。”马特教授说,“但确凿的证据和被试鲜明的感知区分都证明它真的存在。”

越敏感,越不容易胖

在“第六味觉”被发现之后,味觉与营养、肥胖也建立了新的联系。长期高脂肪饮食容易导致“脂肪味儿”的主要味觉接受器CD36减少,而CD36恰恰能够让人们对脂肪产生满足感。换句话说,CD36的减少让人们对脂肪变得“反应迟钝”,吃得就会越来越多。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群实验,科学家们都发现,对油脂味感觉越敏感的个体越瘦,而对它的味道较为迟钝的个体则容易进食更多的脂肪,脂肪积累得更多。



“油脂味”接收器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对油脂味是否敏感,会影响人们的脂肪摄入。图片来源:Isa-Dietitian

现在,人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味道和食物本身带给人们的感觉,也能利用这些知识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它可以应用于提高加工食品的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治疗味觉障碍等等。在“第六味道”被发掘之后,还有更多的可能等待我们去尝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3910, encodeId=31cf3391079, content=y,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a7311615220, createdName=lyrichen, createdTime=Fri Jul 31 12:56:00 CST 2015, time=2015-07-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3909, encodeId=cae8339099f, content=最后提到的脂味儿感受器,建议作者再去查下文献,感受器是G蛋白偶联的味觉受体,而CD36是存在于小肠黏膜的脂肪酸转运题。,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7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9c191636702, createdName=Wyman, createdTime=Fri Jul 31 09:43:00 CST 2015, time=2015-07-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7-31 lyrichen

    y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3910, encodeId=31cf3391079, content=y,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a7311615220, createdName=lyrichen, createdTime=Fri Jul 31 12:56:00 CST 2015, time=2015-07-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3909, encodeId=cae8339099f, content=最后提到的脂味儿感受器,建议作者再去查下文献,感受器是G蛋白偶联的味觉受体,而CD36是存在于小肠黏膜的脂肪酸转运题。,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7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9c191636702, createdName=Wyman, createdTime=Fri Jul 31 09:43:00 CST 2015, time=2015-07-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7-31 Wyman

    最后提到的脂味儿感受器,建议作者再去查下文献,感受器是G蛋白偶联的味觉受体,而CD36是存在于小肠黏膜的脂肪酸转运题。

    0

相关资讯

Endocrinology:游离脂肪酸受体GPR120在上段小肠的肠道内分泌K细胞中高度表达,参与调节进食脂质诱导的GIP分泌

GIP和GLP-1是进食后,由胃肠道分泌的肠促胰岛素,GIP由位于上段小肠的K细胞分泌,GLP-1由位于下段小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胰岛B细胞表面分别分布着GLP受体和GIP受体。之前的研究证明,不管是单次的高脂饮食,还是长期的高脂饮食,都可以引起GIP的分泌增加,这提示存在急性和慢性的两种机制,来介导进食脂肪诱导的GIP的分泌增加。一些G蛋白偶联受体,GPR40, GPR41, GPR43,GP

Environ Health Perspect:孕期暴露全氟化物对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众所周知,脂肪酸(FAs)对于胎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先前有研究表明暴露于全氟化物(PFCs)会打破脂肪酸的体内平衡,但是目前并没有关于全氟化物暴露对脂肪酸影响的流行病学数据。因此Kishi R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以调查妊娠期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暴露对孕妇体内脂肪酸(FAs)水平、体内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脂肪酸比例相异的鱼肉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不同效应

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摄取n-6 及n-3 脂肪酸比例不同之黑鲷鱼片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生化指标的影响。共有20 位健康的受试者参与此随机单盲交叉试验。研究初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A、B 两组,A 组先给予每周大约630克黑鲷鱼片(FM-以全鱼饲料喂养),连续摄食10周后,更换为以混合50%植物性蛋白饲料喂养的黑鲷鱼(PP),B组则相反。 A组在给予FM 黑鲷鱼的介入

Neurology:血浆游离脂肪酸或可预测心源性卒中复发

游离脂肪酸(FFA)是人体包括心、肝、骨骼肌在内的器官优先选择的能量来源。血浆FFA的浓度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血浆FFA水平的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些风险因素有关,包括腹型肥胖、动脉高压和胰岛素抵抗等。因此,FFA浓度的升高可能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意外事件相关。【原始下载】 实际上,一些研究表明FFA与冠心病(CAD)有联系。也有研究证明FFA同心律不齐有关。并且近期一项研究显示,血浆FFA水

Cancer Prev Res:血清n-3脂肪酸可能具有预防前列腺癌作用

简介:炎症对前列腺癌发挥着病原学的作用。几个饮食因素影响炎症;研究表明,长链的n - 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是抗炎的,而n-6和反式脂肪酸是促炎的。方法:我们评估血清磷脂的n-3、n-6和反式脂肪酸与前列腺内炎症是否有关联,前列腺癌的预防试验(PCPT)包括191例前列腺癌病例和247例安慰剂对照组。没有接受前列腺癌诊断的男性在试验结束后进行前列腺活检,良性前列腺组织炎症在每个男性

Lancet Diab & Endo:磷脂饱和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EPIC-InterAct研究)

血浆磷脂饱和脂肪酸(phospholipid saturated fatty acids,SFA)与糖尿病的关系一直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发表在Lancet子刊上,认为二者密切关联。该 研究来自于著名的病例队列研究EPIC-InterAct。该研究共纳入12403位发生2型糖尿病的患者,以及从340234欧洲群体中选择的代表性亚 队列16154人进行对照研究。SFA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亚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