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晋升制度亟待改革!政协委员提4点建议

2020-05-27 佚名 看医界(vistamed)

职称晋升“唯论文”倾向,一直是被业界广为诟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浙江省委会主委、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带来《关于改进临床医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的提案》,建议

职称晋升“唯论文”倾向,一直是被业界广为诟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浙江省委会主委、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带来《关于改进临床医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的提案》,建议医疗系统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

一千台手术不如一篇论文

上班忙看病,下班忙论文。近年来,社会各界有关破除职称评审“唯论文”现状的呼声一直不断。曾有医生这样抱怨:“作为外科医生,评价我的标准应该是手术做得如何、挽救了多少危重病人,但实际的标准却是论文发了多少、影响因子有多少。”做一千台手术,都不如发表一篇论文,这样的“怪现象”让很多医生迷惑不已。

5月21日,罗建红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医生高级职称的评审标准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甚至SCI论文)作为必要条件,而相对忽视了医生的临床诊治水平、能力等。晋升“唯科研”倾向,导致医生片面追求科研指标,而忽视了“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质。

罗建红认为,争项目、做课题和发论文牺牲了大量医疗服务和培养年轻医生的时间。不可避免的造成低质量科研产出泛滥,更严重的会导致学术不端、买卖论文等情况,他表示,近年来几个国际期刊集中撤稿案例,国内机构中,医院是重灾区。

不能把论文作为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

罗建红认为,并非所有医生都适合做科研,多数医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治病救人上,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医生,可以结合临床进行相应的研究,但科研不能被任务式地加塞给医生。

罗建红指出,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有足够时间、经费及团队成员,多数医生并不具备这类条件,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把精力放在不断精研医术和高水平服务病人上。

为此,罗建红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医疗系统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相关制度要明确规定不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临床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综合评估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水平和贡献上。

第二、大学或医学院校对附属(教学)医院的科研发展和人员分类管理要做好顶层设计。在确保医生职业基本制度有序运行基础上,系统架构临床科学研究体系,包括激励一部分医生临床和研究双轨发展成为医生和科学家等,促进临床医学高质量的科研创新。

第三、建议人社部改革专业技术职务体系,不搞“一刀切”四级制,建立更加符合医疗行业特征的技术岗位等级制。如,可参考国际通行的做法,把医生的技术岗位类别和等级与职业训练、临床工作资历和考核直接关联起来,如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专科医师,同步建立更加合理的医生薪酬待遇体系,摒弃额外评审带来的弊端。

第四、将此项工作纳入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医教协同的重要工作内容。改进和完善对大学和医院的评价,建立更加合理的指标体系,切实体现对医生职业特征和基本权益的尊重,为医院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评审不再看论文!两部委整治“SCI至上”

其实,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几乎是每年两会都会提到的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便在平时,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呼声也十分强烈。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意见》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需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要求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要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

在具体落实上,文件还要求开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对该单位论文发表的资助。加强对咨询评审专家的培训引导,对项目评审中存在“唯论文”现象的,及时予以纠正。”这一切都体现了国家改善职称评审现状的决心。(编辑自《澎湃新闻》、教育部官网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27091, encodeId=9e0a162e0910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9f65e4538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政协委员#</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7453, encryptionId=c9f65e45389, topicName=政协委员)],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bdbf21082352, createdName=dingxiaobo, createdTime=Fri May 29 04:48:03 CST 2020, time=2020-05-29,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美国第一个死于新冠肺炎的医生:一个口罩戴4天,没得换!

“没有新的防护用品,N95口罩、护目镜和面罩都没有。”

武汉医生夏思思在抗疫一线不幸感染殉职,年仅29岁

据武汉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2月23日公告,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女,29岁。在抗击疫情一线不幸感染新冠肺炎,1月19日收治我院,医院全力救治。2月7日病情恶化,医院紧急将其送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救治。2020年2月23日清晨6时30分,经救治无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去世。该院称,对夏思思医生的不幸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当日上午,一位自称夏思思

天门官方披露罗轩医生病逝细节:一直坚持工作,病情一度好转

近两日,湖北天门女医生罗轩因公殉职、家人感染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针对罗轩医生被“误诊”“没有床位”等说法,天门卫健委发布声明,还原了罗轩医生生前坚持工作

对话查医生日记里的郑队:曾面临三大困难,促成首例遗体解剖

近日,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撰写的《查医生日记》正式出版。

6月1袁庆密:一片赤诚洒高原

根据党中央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2010年起,江苏省和部分国家部委、央企向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选派了共四批96名援青干部,他们怀着赤诚之心,把奉献的足迹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让一个个&ldq

2020美国医生收入报告,对比下各科医生收入!

近期,医学网站Medscape公布了2020年度美国医生收入和满意度调查报告。本次共有17461名医生参与了调查,涉及30多个专科。一起来看看最新的调查结果,和2019年的报告相比有什么变化。

拓展阅读

突发!福建一医生一家三口惨遭杀害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愿如此悲剧不再重演。

聚焦两会:医生待遇、缩短医生受教育时间、推动以呼吸病为专长的全科医生......

2023年的两会正在召开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能落地的提案,为医务工作者发声!

免疫细胞是人体“最好的医生”,它强你就强!七种行为会摧毁它,别不当回事!

肾和脾分别是人体先天及后天之本,调补好这两个脏器,也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帮助抵御疾病。

悲痛!一卫生院院长突然离世,年仅49岁...

坚守32年的「大山医生」廖美娣走了...

放开编制,50岁以上乡村医生端上铁饭碗

乡聘村用,让“老乡村医生”端上铁饭碗!

J Nurs Manag: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是新毕业护士的压力源

研究结果强调了加强护理教育和实践中的跨专业培训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在实践环境中促进两个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