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心脏骤停治疗温度选择

2014-04-09 佚名 dxy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AHA 2013)上,公布了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TTM)(AHA 2013: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不是越冷越好),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患者体温降至33°C后的表现并不比那些降温至36°C的患者好。研究结果不仅是对传统的心脏骤停低温急救方案的质疑,也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许多读者就此致信NEJM杂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及意见。评价及建议Gaetan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AHA 2013)上,公布了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TTM)(AHA 2013: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不是越冷越好),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患者体温降至33°C后的表现并不比那些降温至36°C的患者好。

研究结果不仅是对传统的心脏骤停低温急救方案的质疑,也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许多读者就此致信NEJM杂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及意见。

评价及建议

Gaetano Perchiazzi等人指出,我们在治疗中有时会更关心患者神经系统的预后情况,希望患者能获得预期的神经系统治疗效果,同时有研究显示患者神经系统病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灌注后降温延迟时间的长短。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如果患者心脏骤停时间较长,低温降低神经系统代谢这种方式对于受损结构无实际作用。

他们在来信的最后指出,因为在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方面,心脏骤停事件之间存在差异,所以研究者应该为每种治疗方案找出适用症正确的患者亚组。

瑞典研究者Nordberg博士认为,如果我们真的要弃用故有的治疗方案,我们必须还要回答几个此研究还没解答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事,在心肺复苏术(CPR)早期开始降温或有治疗效果。

他认为人们在临床治疗中常常延误了最佳低温治疗时机。他还特别提到了一种低温治疗方式——经鼻蒸气冷却术,他指出该方式可以有效降温,同时可以避免低温生理盐水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副作用。

信的最后,他认为研究提到的降温4小时的治疗时间窗对预后有很大影响。

Glenn M. Eastwood等人认为现行的心脏骤停治疗方案确实需要改进。他们分析比较了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研究数据与欧洲及该研究所得,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欧洲,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心脏骤停住院死亡率并没随着时间而改变。

质疑之声

韩国研究者Sungho Oh博士在信中表示了对该研究评价标准方面的质疑。他指出,研究者根据脑功能分级(CPC)及改良Rankin量表为标准制定了研究神经系统评价。但是上述两种评分方式是用来评估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神经系统状况,在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时并不适用。

他表示,在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能 “抛弃旧方案”。

Taccone博士等指出,研究中适用的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等药物可以带来额外的神经保护作用,但是研究者却没有给出用药剂量。另一个问题是,虽然人们已得知心脏骤停后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治疗改善神经系统预后,但是在复苏后综合症方面我们并没有相应的治疗指南。

他们指出研究的结果显示较低温度可能导致器官灌注不足,因此温度过低可能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

美国研究者Stub博士认为该研究的一些处理方式可能削弱了33℃低温方案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在治疗中用较短的时间达到降温治疗值,这种快速降温可能造成灌注损伤;另一方面,患者接受的镇静治疗也可以削弱降温治疗的效果。

另一位美国研究者 Varon博士认为研究选取患者的方式并不合理。他指出,临床医生很可能下意识的选取了那些适合“常规”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研究,这就造成了对患者的“预选”。该研究在每个中心每月只选择一例患者,这很可能受到了“预选”作用的影响。

结语

总的来看,在心脏骤停低温治疗温度方面选择方面,我们不能过于武断。引用 Varon博士的话“我们不应着眼于保持何种温度,而是应该确定我们在具体治疗中需要什么样的温度。”

原始出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ESC 2013: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仅有7%

  2013 ESC年会上法国的Xavier Jouven教授及WulfranBougouin博士等人发表的研究表明,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仅有7%。   心脏性猝死(SCD)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会有超过400000人因心脏性猝死而死亡。其主要的病因是室性心动过速,常由急性缺血事件所触发,在既往有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均可发生。尽管在干预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过去40年来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仍然

AHA 2013:心脏骤停复苏后的低温治疗——失望与希望并存

研究要点: 1.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进行低温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2.目标温度控制在33°C的人群临床结局并不优于控制在36°C的人群。 3.利用快速注射冷生理盐水缩短降温时间,未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神经系统预后。 现有指南对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进行低温治疗的做法颇有好评,但现有指南同时承认该疗法临床疗效的证据仍很薄弱,还有很多细节有待研究,比如最佳目标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输注4°C 生理盐水亚低温诱导随机临床试验

2013年11月17日达拉斯——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一项随机临床研究显示,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患者早期将体温降至34°C,并不能改善其生存率或功能状态。  该研究共纳入1359名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其中室颤(VF)患者583例,non-VF患者77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提示,无论初始心律如何,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出院时的功能状态均无明显差异,低温治疗反而增加心脏

JAMA:普及远程指导心肺复苏术意义重大

早在1960年,就有人提出闭式胸外按压术可以用来治疗心脏骤停,也为治疗这种头号致死性疾病提出了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理论基础。作者甚至激动的写道“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心脏复苏术操作,而手术器材就是我们的双手”。【原文下载】今天,这种急救措施已经演变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心肺复苏术(CPR)。通过CPR,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提高了2至3倍。起初,人们认为只有临床医生才可以实施CPR,但是类似CPR的复苏术成

CJASN:低钙透析液或增心脏骤停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低钙透析液、血清-透析液钙浓度梯度较大与心脏骤停风险增加相关。该论文发表于《美国肾脏病学会临床杂志》[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3,8(5):797]。   该研究纳入血液透析者中510例心脏骤停者及1560例匹配对照者。分析心脏骤停与血清钙、透析液钙、血清-透析液钙浓度梯度、QT间期延长药物的相关性

Circulation: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PaCO2紊乱影响神经系统预后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可调节脑损伤后的脑血流量。最近的指南推荐心脏骤停患者成功复苏后Paco2维持在40 - 45 mmHg。但是目前缺乏心脏骤停后的Paco2异常的数据以及其与预后关系。美国新泽西州研究人员进行了一单学术医疗中心的前瞻性心脏骤停注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5月28日的Circulation杂志上。 该研究纳入标准为:年龄大于18岁,非创伤性猝死,自主循环恢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