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间断发热、肝脏肿大,到底什么原因?

2019-02-27 佚名 爱肝一生微课堂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肝脾肿大存在诊断困难的患者,临床思维不能局限于肝脏疾患,要考虑到可能为其他疾患所致肝脏病变!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肝脾肿大存在诊断困难的患者,临床思维不能局限于肝脏疾患,要考虑到可能为其他疾患所致肝脏病变!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3岁,河南籍人。

主因 “间断发热3年余,肝脏肿大1年半” 于2009年2月2日收入我科。

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午饭前及夜间多见,体温波动于38.5°C ~ 40.5°C,出汗后体温自行下降,为间断性发作。

患者多次就诊,曾住院行骨髓穿刺,排除血液疾患,诊断不明确。

患者于2007年3月在行脾脏切除手术前,每天出现两次发热时段,白天一般在早上8点~10点,晚间一般在9点~11点,体温波动较高,在38.5°C~40.5°C之间。

B超示:脾脏肿大;

血常规三系减少,行脾脏切除手术时取脾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脾功能亢进。

手术后仍有间断发热,每天一次,大多在晚间9点~11点,体温波动于37.5°C ~38.5°C。

一年半前又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查肝功能:ALT 54.0U/L,AST 40.8 U/L,ALP 200 U/L,GGT 189 U/L,A/G 1.1。

超声提示:肝脏肿大。

抗核抗体:弱阳性,核仁型;

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肝抗原、抗肝溶质抗体Ⅰ型、抗Ro-52、抗Sp100、抗3E(BPO)、抗PML、抗gp210均为阴性;IgG、IgA、IgM、C3、C4均在正常值范围内;AFP 1.17ng/ml,未明确诊断患者出院。

2009年2月2日我院门诊以 ①肝脏损害原因待诊?②发热原因待诊?收住院。

患者自发病来感觉乏力,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气短,皮肤颜色较前发黑,体重减少10斤余。

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伤寒、结核等传染病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

职业为金矿工人,接触汞作业史10年。

嗜好饮酒20年,现已戒酒三年。嗜好吸烟20年,20支/天。

无肝炎家族史。患者于2005年~2007年曾在甘肃陇南地区居住过2年,有蚊虫叮咬史。

入院查体:T:36.6°C,P:72次/分,R:18次/分,BP:90/60mmHg,体重:62kg。

体瘦,肝病面容,巩膜无黄染。

全身皮肤无出血点、瘀斑。

皮肤色泽黑,蜘蛛痣(+),肝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甲状腺无肿大。

肺(-),心(-)。

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可见左侧肋弓下长约13cm手术瘢痕。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右肋下7cm处可触及,质中等,表面无凹凸不平感,肝区叩击痛(+)。

移动性浊音(-),波动感(-)。

双下肢无水肿及静脉曲张。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2009年2月4日查TBIL 7.4μmol/L,DBIL 3.3μmol/L,IBIL 4.1μmol/L,ALT 151U/L,AST 159U/L,ALP 397U/L,GGT 220U/L,CHE 3395U/L,TP 89.3g/L,ALB 32.9g/L,GLO 56.4g/L。血沉30mm/h。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均阴性,抗HIV、RPR为阴性。

血清铜、铁、铜蓝蛋白检测结果正常。

尿十项:PRO 2+。

粪常规正常。

凝血全套: PT 12.3Sec;APTT 40.2Sec。AFP<10ng/ml。

心电图、胸片正常。

镜:浅表性炎。

腹部彩超:肝脏肿大(最大斜径16.0cm),肝实质光点密集增强,胆总管直径0.6cm,门静脉管径1.2cm。胰腺大小未见异常,脾窝处未见异常,未探及腹水。

患者入院后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

2月7日在超声引导下给患者行肝组织活检穿刺术。

取肝组织标本2条,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送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检查。

2月20日病理证实肝内病原体为利什曼原虫,符合黑热病。用10%葡萄糖200毫升,加葡萄糖酸锑钠6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继续静脉滴注。

葡萄糖酸锑钠治疗第一天,夜间出现高热,为39.5°C左右;治疗第二天,夜间体温为38.5°C左右。至第三天患者夜间未再出现发热,体温恢复正常。

于2月26日复查肝功能各项恢复正常,患者出院。

出院后随访,患者未再发热,感觉良好。

半年后患者来我院复查,肝功生化正常,腹部彩超结果肝脏肿大消失。

讨论

内脏利什曼氏病又称 黑热病 。属丙类传染病,由白蛉传播。

黑热病一词来自印度语,意为黑色的发热,因严重感染患者在发热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故名。

中国的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也曾流行,但经大规模防治后已基本控制。

本病流行类型大致分三种:

①人源性。

②犬源性。

③野生动物源性。

这种寄生虫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当已感染的白蛉叮咬人体后,入侵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被巨噬细胞吞噬,转变为无鞭毛体,不但不被消灭,反在巨噬细胞内分裂繁殖。

虫体随淋巴液或血流至网状内皮系统器官如淋巴结、肝脏、脾脏和骨髓处,引起网状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脏器的肿大,以脾脏肿大最为突出。

小肠、结肠或胃粘膜内也可见到多量吞噬虫体的巨噬细胞,骨髓造血组织常被高度寄生的网状内皮细胞团块所替代。

本病潜伏期为3~5个月,起病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

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

双峰热(24小时内体温出现两次高峰)是本病的特征。

脾脏肿大明显,其程度与病程成正比,末梢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减少,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轻度至中度降低,血沉增快。

诊断主要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

此法最为常用,原虫检出率为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为46%~87%,也可做淋巴结活检。脾穿刺检出率较高,可达90.6%~99.3%,但不安全,少用。若原虫至肝脏,则肝穿检出率也很高。

此患者虽然已做脾脏病理组织活检,但未明确病因。

病理组织检查与取材组织、病程的演变阶段、病理科医师的临床经验等有相关联性。

此患者在初入院询问有无疫源地居住史时,患者诉说没有。

当病理结果出来后再次追问患者有无疫源地居住史,患者于2005-2007年曾在甘肃陇南地区居住过2年,有蚊虫叮咬史;其周围已明确诊断3例黑热病患者,其中有一例已经死亡。

所以,临床医师在搜集患者病史时,一定要注意疫源地居住史情况,要认真、仔细地询问,不能流于形式,疫源地居住史在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

①对于不能用常见疾病解释的发热,要考虑到少见病、罕见病。

对有间断性发热、皮肤颜色变黑者,应考虑黑热病。

②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肝脾肿大存在诊断困难的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并系统查体,有无疫源地居住史很重要,搜集病史是打开诊断大门的钥匙;

同时对于有发热、肝脾肿大表现的患者,临床思维不能局限于肝脏疾患,要考虑到可能为其他疾患所致肝脏病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32788, encodeId=e0551632e88f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0a09e2509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间断#</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7250, encryptionId=10a09e25096, topicName=间断)],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86a21951359, createdName=TZF0811, createdTime=Mon May 06 16:38:00 CST 2019, time=2019-05-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9-05-06 TZF0811

相关资讯

小儿发热的合理用药,一文就搞定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而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如果腋表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发热主要包括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三个过程。

NPJ Vaccines:中国学者研发出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新疫苗

本工作以SFTSV AH12毒株的囊膜蛋白Gn/Gc为免疫原,通过将VSV病毒载体的囊膜蛋白G置换成SFTSV的囊膜蛋白Gn/Gc成功将免疫原展示到载体病毒的表面。

探案:发热、痰血、关节肿痛——是谁在整蛊我?

主诉:发热伴痰中带血、左上肢肿痛1月

探案:冰山一角的胸壁肿物,究竟是个啥?

主诉:发热伴左侧胸锁关节处红肿疼痛1周

大夫,我女儿怎么了?

女孩9岁,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时已经病情反复3个月,间断发热1个月。

12岁男孩发热腹痛便血 此病不及时治疗或死于急性肾衰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系一种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临床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在婴幼儿多见,其前驱症状多有发热、腹痛与便血。若发生在年长儿,不伴有前驱症状。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均急骤发病,病死率高,若不早期诊治,常可危及生命。本病无特殊疗法,病死率曾高达77%。近年来,由于综合疗法,特别是早期血浆置换的应用,病死率已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