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航:李兆申:消灭胃癌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2018-10-29 王方怡 健康界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学的本质就是给病人一个美丽完整的人生。”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学的本质就是给病人一个美丽完整的人生。”

从医数载,这是李兆申不改的初衷。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会长、国家消化系统临床疾病中心主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下称长海医院)消化科主任,李兆申的心系病人、严谨认真与风趣幽默,在此前的多次“遇见”中,让健康界印象深刻。

上海,长海医院门诊8楼,健康界终于得以在专访中,深入认识李兆申。

模式创新 推广肿瘤早筛早诊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肿瘤发病率和治愈率却常年不降。

癌为例。由于早筛早诊不够普及,我国80%的癌病人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导致我国的胃癌生存率不足40%。“也就是说,一旦被确诊为胃癌以后,60%的病人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也活不到五年。”李兆申颇为心痛地说,这就是我们国家胃癌的诊疗现状。

如何提高国民的癌症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在李兆申看来,是每一名医生都应思考的问题。

问题首先在于意识。李兆申说,当前老百姓对消化道肿瘤筛查还无科学认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查,也不知道该查哪些项目。“通常都是老百姓已经出现明显症状时才来检查,这时查出来的大多是晚期。”

为此,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消化道早癌筛查体系迫在眉睫。

协同多方力量,李兆申与诸多消化道同仁先后成立国家消化道胃癌早筛防治中心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等组织机构,共同探寻适宜的筛查方案。

其中一项硕果,就是目前正在无锡开展试点的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GICC)项目,简称“无锡模式”。这一模式借助医联体分级合作,从社区开始进行全人口简单普查,通过李兆申团队前期研究得出的胃癌筛查模型和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数据支持,区分出高危人群,再由三甲医院对高危人群进行精查,并为确诊的早癌病人提供诊疗一体化的消化道肿瘤全病程解决方案。

“无锡模式适合中国国情,花费不是太高,技术要求也不是太高,而且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早期尚无症状的病人目前可达千分之二的诊出率。”李兆申颇为欣慰地畅想,如果这一模式,能从无锡到华东,再到全国推广开来,一定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早诊率和早治率,从而大大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实现降低死亡率的目标。

据悉,目前无锡模式系由无锡市政府联合社会企业开展的纯公益活动。但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完善支付模式,关键在于保险支付的介入。“我们希望由政府出一部分,社会资助一部分,居民自己出一部分,保险再赔付一部分。”李兆申算起一笔经济账,“因为高危并且最终确诊早癌的人数比例极低,所以当保险公司参与以后,大家每人都买上几十块钱的小额保险,便能帮助不幸患癌病人得到很好的治疗。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好事。”

理念创新 消灭胃癌不是梦

晚期胃癌难寻良方,早期胃癌的生存机会则大幅提升。

因此,李兆申再次强调,要想消灭消化道肿瘤,重点务必放在早筛早诊方面。具体到早筛早诊,又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即确诊早癌病人。

这既需要借助前面提到的“无锡模式”,又需要充足的相关从业人员掌握必备的筛查技术和能力。为此,李兆申在过去几年里,促成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培训学院的落成,建立起规范的培训机制,并计划在全国各地成立近100个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主要目的即训练医师如何才能将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出来。今年8月3日,第二个培训基地顺利落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仅仅培训技术还不够,基层仍然缺乏医师人才。考虑到这一问题,李兆申借助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力量,通过建立网络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到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进行技术支援。“我希望以团队的力量,支持这些地区深入社区开展筛查,让早筛早诊理念与行动为更多老百姓可及。”

第二即治愈早癌病人。近几年,基于大量研究,消化道肿瘤的早期治疗技术已取得较大进步。李兆申介绍道,医生可借助内镜技术,像削苹果皮一样把病变组织切下,以实现癌症的阻断和治疗。

言及此处,李兆申坚定说道:“我常讲一句话——消灭胃癌,现在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李兆申还有更长远的规划。基于前期胃癌筛查模型,他希望在“无锡模式”推广中,将该模型进一步验证、完善并扩大覆盖范围。在此过程中,通过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的联盟单位和院士工作站等合作单位,将病例数据收集起来,形成国人消化道肿瘤的大数据库。“这个数据总结出来,不仅可为中国人服务,助力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也能为海外国家提供平台支撑和数据支持。”

技术创新 医研企协同转化

除在模式创新和理念创新以外,李兆申还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技术,推进创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临床,造福病人。

作为消化道癌症最有效的发现手段,胃肠镜检查却几乎人人害怕。该项检查的高痛苦性,堪称世界难题。

2003年,李兆申和团队成员头脑风暴时,偶然间联想起《西游记》里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的情节。“有没有可能像吞胶囊一样吞一颗‘体内卫星’,能边拍照边传图片?”奇思妙想由此产生。

接下来,是长达13年的研发攻克阶段。

通过与地方公司分工合作,李兆申团队终于研发出磁控胶囊内镜,病人只需服下小小的胶囊,内镜即可在胃部拍摄数万张高清照片,且医生可在体外遥控胶囊进行姿态调整、收缩、信息发送,检查全程无痛安全,一次性应用干净卫生,诊断准确率高。作为内镜治疗的一大突破,胶囊内镜系统目前已应用于60多个国家的超1000家医院,成为医工结合的转化医学典范。

说到医研企联合转化,李兆申坦言:“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

他说,在创新转化工作上,许多科学家过去并没有获得自己应得的奖励。但是随着政策改革不断推进,科学家可以在转化过程中收获合理收益已经政策明确鼓励。“医研企结合是非常好的创新转化模式,国外大型医疗设备的发明都是医研企结合的经典之作。”李兆申相信,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发布,将越来越鼓励科学家投身创新转化事业。

“你看,我们现在有这么多高端设备,可惜全靠进口。中国的医生和企业家应该密切合作,开发出民族自主创新的先进器械。”他随手指了指身边围绕的大型检查设备,“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仿制一个小设备,还是要从原始创新方面下狠工夫,如此才可在世界立足不败之地。”

要让医生积极关注原始创新,开展医研企合作创新,还需改革医生的评价体系。毋庸置疑的是,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医生的行为选择。医生需要做科学研究是业内共识,但是到底该重点开展哪些科学研究?李兆申表示,医生不能只关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而应针对临床难题开展疾病防治和预估方面的研究。“不能只是为了发表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如此便偏离了医生的职责,医生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开展日常工作和科研创新工作。”

医生精神 奉献与求索的选择

在李兆申看来,从当上医生那天起,自己就背上了“三高”的追求,即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责任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如果做不到就愧对医生的称号,为此,我们必须孜孜不倦地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为更多病人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他希望科室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医生,还是临床科学家。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医生本人非常努力。“医生的工作需要付出更多,辛苦更多。我常说,做一名医生,第一要敬业,第二要奉献,第三要有责任感。”在李兆申看来,面对病人,关乎生死,选择做医生,便注定是选择了奉献。

尤其在当前体制下,医生的获得其实与付出还不成正比。“这是我国医疗体系发展到当下阶段面临的薄弱一环。”李兆申也相信,大多数医生并不是为了赚大钱,不是为了高回报,更多的还是精神和情怀驱动。在李兆申看来,医生是一个光荣的选择,是大爱的职业。“当医生看到更多病人被治愈时,是最开心的。”

其次,还需要平台力量和团队精神。在长海医院消化科,有一个梯队合理、年富力强、整体年轻化的人才梯队。李兆申说,团队里哪怕是学生或辅助人员,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去努力和奋斗,由此才能丰收更多成果。

李兆申强调,个人努力、团队合作和平台支持,是收获成功的三个法宝,缺一不可。

在三者都具备之后,李兆申的前进方向便是踏踏实实带领团队,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贡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49023, encodeId=325410490230f, content=院士是学术至高点,也是大家必争之地呀,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junJUN, createdTime=Mon Oct 29 20:07:00 CST 2018, time=2018-10-2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10-29 junJUN

    院士是学术至高点,也是大家必争之地呀

    0

相关资讯

胃癌化疗副作用,竟然也男女有别

众所周知,男女之间存在差异。最新一项针对食道癌和胃癌患者的研究表明,化疗时,男女的副作用也存在差异。相比之下,女性可能比男性更频繁地经历某些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和脱发。这项研究发表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肿瘤医学协会(Esmo)大会上。

Lancet oncol:三氟尿苷/替匹拉齐可明显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总体存活期

在日本进行的一项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2期研究中,三氟尿苷/替匹拉齐表现出活性而且耐受性良好。三氟尿苷/替匹拉齐用于全球人群是否还具有相应的疗效?研究人员现对此进行研究。TAGS是一项在17个国家的110个学术医院进行的随机的、双盲、安慰剂为对照的3期试验,招募年满18岁的组织学确诊的不可手术切除的转移性胃腺癌(包括胃食管连接处腺癌)患者,并要求既往至少采用过两种化疗,且经历过放疗病程进展。患者按2:

30多岁小伙从确诊到死亡不到3个月!这种病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年轻,真的不是忽视健康的借口! 小伙来医院一个劲地说肚子疼 一查竟是胃癌晚期

中国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 专家这些中肯倡导应当看一看……

研究表明,中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

Genome Biology:南京医科大学发现可作为胃癌治疗潜在靶标的新型LncRNA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德伟等人在Genome Biology杂志发表题为:A novel long noncoding RNA HOXC-AS3 mediates tumorigenesis of gastric cancer by binding to YBX1的研究论文(图1),发现一个新的LncRNA-HOXC-AS3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证实HOXC-AS3通过与转录因子YBX1结合,从而

我国九成胃癌发现时为进展期,早诊断早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胃癌五年生存率是35.9%,而日本、韩国均已达到60%以上,我国胃癌五年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胃癌已经是我国第二大癌症,全世界近一半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提出,公众对早期胃癌筛查意识薄弱,90%的胃癌患者发现病况时已是进展期 ,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10月13日,国家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