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市售防晒成份全身吸收程度研究

2019-05-08 MedSci MedSci原创

研究认为,在最大计量条件下使用4种市售的防晒剂,均导致血浆防晒成份浓度超过FDA规定的阈值,有必要对防晒剂进行进一步的非临床毒理学研究

FDA建议对于全身吸收大于0.5 ng/mL的防晒霜活性成分,出于安全考虑,应当接受非临床毒理学的评估,包括系统性致癌性和生殖研究。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4种市售防晒霜的活性成分(阿伏苯宗、氧苯酮、氰双苯丙烯酸辛酯和依茨舒)的全身吸收情况。

24名健康志愿者参与研究,分别接受喷雾、洗涤或乳膏,参与者75%的体表面积上每1平方厘米涂抹2毫克的防晒霜,每天4次,持续4天,在7天的时间内从每个参与者身上采集30份血液样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阿伏苯宗的的最大血浆浓度,其次是氧苯酮、氰双苯丙烯酸辛酯和依茨舒的最大血浆浓度。

24名随机参与者,平均年龄35.5岁,12名(50%)女性,23人(96%)完成了试验。对于阿伏苯宗,喷雾组几何平均最大血浆浓度为4 ng/ml和3.4 ng/ml(变异系数为77.3%);洗剂为4.3 ng/ml。对于氧苯酮,喷雾组几何平均最大血浆浓度为209.6 ng/mL和194.9 ng/mL,洗剂为169.3 ng/ml。对于氰双苯丙烯酸辛酯,喷雾组几何平均最大血浆浓度为2.9 ng/mL和7.8 ng/mL,洗剂为5.7 ng/mL,乳膏为5.7 ng/mL。对于依茨舒,乳膏几何平均最大血浆浓度为1.5 ng/mL。在第1天4次使用后,4种产品的全身浓度均大于0.5 ng/ml。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皮疹,每种防晒霜有1名参与者出现皮疹。

研究认为,在最大计量条件下使用4种市售的防晒剂,均导致血浆防晒成份浓度超过FDA规定的阈值,有必要对防晒剂进行进一步的非临床毒理学研究。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hemosphere:涂防晒霜游泳,小心患癌!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不想得癌症,就不要在涂着防晒霜时去游泳,因为防晒霜中的一种物质在紫外线作用下可以与水中的氯反应生成有毒物质。

评论:防晒霜的防晒系数(SPF)越高越好吗?

防晒霜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光化性角化病的形成,并有助于预防晒伤和其他有害的紫外线(UV)光效应。这使得人类能够在海滩和滑雪胜地这样的高阳光紫外线暴露环境中工作和活动。尽管防晒霜的益处被广泛接受,但对于防晒产品的防晒系数(SPF)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Nanotoxicology:防晒霜添加剂损害毛囊干细胞

转眼之间天气开始炎热起来,很多爱美女士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使用防晒霜了。近年来,“防晒霜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害”一直是热门话题,不过即使是“有害论”持有者,一般认为的害处也只是“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堵塞毛孔、容易滋生暗疮粉刺、容易出现过敏症状”等。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沈伟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纳米毒理学(Nanotoxic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涂抹在皮肤表面的防晒霜添加剂纳米氧

美国研究称:防晒霜可保护血管功能免受紫外线伤害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防晒霜通过保护皮肤血管扩张来保护皮肤的血管功能免受紫外线照射的伤害。皮肤上的汗液也可以保护皮肤血管免受阳光的伤害。研究已经证实,太阳紫外线辐射是导致皮肤癌和皮肤过早老化的一个因素。而且紫外线通过减少皮肤中可用的一氧化氮的量,进而减少与一氧化氮相关的皮肤血管扩张(血管扩张)。一氧化氮是一种对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的化合物。血管的扩张在调节体温和应对局部皮肤和全身热

J Am Osteopath Assoc:防晒霜是导致维生素D不足的罪魁祸首

日前,发表于《美国骨科协会》的文章中指出,全球近10亿人口正在面临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慢性疾病,而这一切可能是由于防晒霜等带来的日照不足。

J Am Osteopath Assoc:如何有效补充维生素D

夏季来临,防晒霜被认为是保护皮肤防止晒伤的关键。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使用防晒霜可能存在一个显着缺点:即它可能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