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Res:建立免疫监视系统预防癌症发生

2019-02-17 Paris 转化医学网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直至近年来以CTLA-4,PD-1通路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的成功,让免疫治疗在人类抗癌进程的春天里百花齐放,方兴未艾!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未来“治愈”癌症的希望。因为最强大的抗癌力量,不是来自药物,也不是手术或者放疗,而是我们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直至近年来以CTLA-4,PD-1通路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的成功,让免疫治疗在人类抗癌进程的春天里百花齐放,方兴未艾!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未来“治愈”癌症的希望。因为最强大的抗癌力量,不是来自药物,也不是手术或者放疗,而是我们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


CTLA-4与PD-1不同的分子机制

日前,来自路易斯维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他们为癌症免疫疗法开发的免疫检查点分子,竟还可以阻止未来多种癌症的发展!他们的研究结果以“A Novel Form of 4-1BBL Prevents Cancer Development via Nonspecific Activation of CD4-T and Natural Killer Cells”为题发表在医学杂志《Cancer Research》上。

重组蛋白分子SA-4-1BBL可通过提高CD8+T细胞的有效性来提高肿瘤疫苗的治疗效果,并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前动物模型。即训练适应性免疫细胞,使其针对肿瘤进行破坏。当研究人员用SA-4-1BBL单独治疗正常健康小鼠时,将它们暴露在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中,这些小鼠竟得到了保护,这简直是意外之喜!

一般来说,免疫系统需要暴露在肿瘤中,然后产生适应性的和肿瘤特异性的反应来消除它所识别的肿瘤。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新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细菌和病毒,也能清除潜在的癌变细胞,维持机体健康。发生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能否形成肿瘤取决于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肿瘤免疫编辑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控制肿瘤生长和塑造肿瘤免疫原性。此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清除(elimination)、平衡(equilibrium)和逃逸(escape)。

清除,或肿瘤免疫监控,是指适应性和先天免疫系统识别和杀灭新形成的癌细胞的过程。大部分肿瘤组织在此阶段被消灭掉,少数肿瘤组织不能被免疫系统完全杀灭,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免疫平衡阶段。

免疫平衡是最长的阶段,包括防止肿瘤生长和塑造少量癌细胞的免疫原性之间的平衡状态。肿瘤组织在此阶段不断“试错”,最终导致部分肿瘤细胞拥有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组织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免疫逃逸阶段。

在免疫逃逸阶段,免疫原性最弱的肿瘤细胞逐渐生长并扩散为可见的肿瘤。从此“逍遥法外,无法无天”,形成肿瘤,威胁人体健康。

而想要彻底治愈癌症,则需维持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直至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所有肿瘤细胞。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SA-4-1BBL分子通过激活所谓的CD4+T细胞和天然NK细胞来产生一个肿瘤免疫监视系统,从而保护小鼠免受各种癌症类型的侵害。

他们将从未患癌症的小鼠单独应用SA-4-1BBL治疗,然后在不同时间间隔用宫颈癌和肺癌肿瘤细胞进行攻击。小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表现出了显着的保护作用,在用SA-4-1BBL治疗两周后对小鼠产生最大的保护作用。而SA-4-1BBL诱导的肿瘤免疫预防作用可持续8周以上。

“仅仅给予SA-4-1BBL就可以阻止动物模型中肿瘤的形成。”Shirwan表示,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证明没有抗原的免疫调节剂可以激活天然免疫系统用于预防肿瘤生长。单一疗法的SA-4-1BBL也控制了术后肿瘤的复发,突出了其预防癌症生长的潜力。

进一步探索发现,小鼠不需要CD8+T细胞进行保护,但当小鼠消除了CD4+T和NK细胞时,保护失败,说明这两种细胞类型是实现这一作用的必要条件。缺乏对CD8+T细胞的必要性表明该过程并不是常规获得免疫的过程之一。

该分子的癌症免疫预防的可能性给予我们极大希望--SA-4-1BBL的天然免疫调节作用,既具有预防又具有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癌症的治疗效果。阻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的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显示出治疗几种癌症的疗效,并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

一些抗体分子正在临床测试癌症免疫治疗作为免疫检查点刺激。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抗体分子获得FDA批准。Shirwan和Yolcu计划进行癌症免疫预防中实施SA-4-1BBL的进一步检测。

虽然癌症免疫预防的概念具有极大吸引力,但临床试验的设计对目标人群提出了挑战,然而,随着癌症筛查技术和用于识别高危个体的基因工具的进步,我们最终希望有机会在易患某些癌症以及癌前病变的个体身上测试SA-4-1BBL分子,以进行免疫预防,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始出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88056, encodeId=e8bc1488056e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c699e4601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防癌#</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7460, encryptionId=5c699e46010, topicName=防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6d78400961, createdName=jeanqiuqiu, createdTime=Tue Feb 19 09:07:00 CST 2019, time=2019-0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9-02-19 jeanqiuqiu

相关资讯

疟疾治癌症?钟南山:下结论太早 陈小平该项研究团队正在招募第二批患者参与临床实验

只需要打一针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血液,就可能治愈癌症?近日,中国科学家讲解疟原虫能消灭癌细胞的视频惊爆网络,并引发网友热议。

“疟原虫治疗癌症”再调查:下结论为时尚早,患者需慎重

近日,中科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在中科院一论坛的公开演讲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疟原虫对晚期癌症患者有帮助,并向外界透露了目前尚未正式发表的临床试验发现,10名病人中有5人治疗效果明显。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也出现一些质疑声音。对此,参与项目的钟南山院士此前回应称,该疗法仍在实验中,尚未达到被批准条件性用药的阶段,目前该项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下结

深观察|疟原虫治愈癌症?不妨让“卫星”再飞一会儿

春节期间最大的炮仗不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而是“疟原虫感染治愈晚期癌症”。1月28日就有消息称,中科院广州生物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在一场公开演讲中介绍了自己“利用疟原虫成功治疗晚期癌症患者”。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随即刷屏。但假期刚过,“疟原虫治愈癌症”的表述就受到强烈质疑。质疑来自《丁香园》这类准专业新媒体,也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专家这样的专业人士。项目的合作者之一,著名专家钟南山院士也低

关注儿童癌症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国际抗癌联盟将每年的2月15日定为“国际儿童癌症日”。儿童癌症正侵蚀着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中国抗癌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儿童癌症已经成为除意外创伤外,造成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然而,儿童癌症在我国的公众了解度还较低,大多数人仅知道白血病,却不知道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发病率已经高于白血病。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谢悦介绍,儿童肿瘤主要包括白血病(血液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的恶

疟原虫可治疗癌症?只是一种尝试,还谈不上达到“治愈”效果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癌症免疫治疗以来,各种“奇思妙想”的报道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最近,关于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的新闻,纷纷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一时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很多人也表示质疑,这个曾经让人类害怕的“大魔头”,真的成了对战癌症的“特效药”?这种疗法真的可行吗?今天,我们就详细的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说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众所周知,疟原虫是导致疟疾的病原体,其治疗癌症无

李克强定目标:癌症防治朝着两个方向走

李克强总理2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癌症早诊早治和用药保障的措施,决定对罕见病药品给予增值税优惠。卫生健康委、医保局、药监局、财政部等4部委负责人相继汇报。李克强指出,加强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事关亿万群众福祉。会上,总理为这一议题定下“两大目标”:一是努力降低癌症死亡率,二是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总体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罕见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