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毒”共存:艾滋病与人体的较量

2018-12-03 张田勘 北京青年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和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有3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每年有近200万新增HIV感染病例。目前中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处于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主要经性传播的严重传染病,人类正式认知它已有37年,尽管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艾滋病病毒,但还是不能彻底征服它。原因在于HIV有高度变异性,它可以进入人体免疫细胞,而且它只感染人类不感染其他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和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有3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每年有近200万新增HIV感染病例。目前中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处于低流行水平。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主要经性传播的严重传染病,人类正式认知它已有37年,尽管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艾滋病病毒,但还是不能彻底征服它。原因在于HIV有高度变异性,它可以进入人体免疫细胞,而且它只感染人类不感染其他动物,因而缺少动物模式进行研究。目前的药物治疗只能控制HIV的复制和增殖,但不能杀灭和根除HIV。

现在,有一种新的战略设想已经浮出水面——与HIV共存,这是一种和平共生的状态,也是在人类对HIV控制下的共存。这一切还得从艾滋病的最初发现谈起。

1981年发现5名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后,1982年正式把这种病命名为艾滋病。不过,后来的血样追踪和检测发现,HIV早在1971年就已进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纽约和洛杉矶已经有多人感染HIV。再往前,可以追踪到非洲当地人染上了HIV。HIV主要分HIV-1和HIV-2两类,前者来自中部非洲的大猩猩,后者来自西部非洲的乌(黑)白眉猴,当地人染上它们的时间大约都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大猩猩和乌白眉猴身上的免疫缺陷病毒称为猿猴免疫缺损病毒(SIV),它们进入人体后发生变异,成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此前和现在,研究人员从染上SIV的乌白眉猴身上(相当于人感染了HIV)发现,尽管乌白眉猴被SIV感染,但它活得与健康猴子一样,这是因为乌白眉猴可以让SIV寄生在自己体内与其和平共处。

美国埃默里大学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和美国贝勒医学院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的研究团队于2018年1月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乌白眉猴和其他猴子,如黑脸山魈和非洲绿猴,都是SIV的天然宿主。当被这种病毒感染时,它们可以维持健康的免疫细胞水平,不会发展到艾滋病(AIDS)。这其实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行为,染上了外源性致病微生物,但并不发病。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有两个原因让乌白眉猴感染了SIV而不产生疾病症状,它们都源于乌白眉猴基因组编码的免疫蛋白。一是称为ICAM2的黏附分子在乌白眉猴中缺失,而且这似乎仅在乌白眉猴中发生,但在其他灵长类动物(如狒狒和猕猴)中则没有发生。另一个原因是,乌白眉猴的TLR4(toll样受体4)蛋白发生改变,TLR4改变既存在于乌白眉猴中,也存在于SIV的其他天然宿主。这个问题早在10年前就被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即便乌白眉猴感染了大量的SIV,也不会表现出艾滋病症状。

乌白眉猴感染SIV后的初始期和慢性期,体内树突状细胞产生的α干扰素(一种免疫报警信号)很少,这意味着树突状细胞并没有被激活。但是,人感染HIV后,树突状细胞很容易被HIV和SIV激活,原因就在于ICAM2的缺失和TLR4蛋白分子信号调节的差异。

SIV和HIV有同源性,如果能模拟乌白眉猴对SIV的应答方式,就有可能让人在感染HIV后避免大量普遍化的免疫激活,与HIV共存,保护人体。从演化和现实看,人体只有43%的细胞属于人类,其他的部分由非人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细胞群组成,它们与人体共存,但并不影响人类的正常功能。如果让HIV也能与人体共存,并不影响人的正常功能,则可能是未来攻克艾滋病的一条出路。

再加上服药控制HIV的复制,就有更大可能减少HIV对人体的伤害。服药控制HIV的增殖已经证明卓有成效,可以让患病者享有与正常人同样长的寿命。一种病毒,如果不能完全消灭和征服,与其共存也是不错的战略选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54369, encodeId=09f6354369c9, content=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dnapi.center.medsci.cn/medsci/head/2019/12/23/2f51002e1349ccda5be11c1eea1e1e60.jpg, createdBy=a22097948, createdName=天地飞扬, createdTime=Mon Dec 03 21:25:16 CST 2018, time=2018-12-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12-03 天地飞扬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疾控专家:上海60岁以上老人艾滋病感染比例未明显上升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感染呈老龄化,这意味着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正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对此,上海疾控专家表示,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近年来,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感染比例未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但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80%以上是以异性性传播方式被感染的。今年11月27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的通报显示,近年来,杭州市每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HIV/AIDS)中,男性高年龄组病

确诊中国内地首例艾滋病医生:社会进步了,不会有当年的恐慌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生郑小敏当天接受记者采访,回顾1987年她与时任主任医生郑育英确诊内地首例艾滋病经过。在福建省立医院院史馆,郑小敏指着一张“诊断国内首例艾滋病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证书,向记者回顾说,尽管事情已经过去31年,但当初的一幕幕她仍记忆犹新。1987年,36岁的旅美华侨林某,因患“怪病”在国外久治不愈,到福建省立医院就医。当时接诊的主任医师郑育英,今年已

中国报告存活85万艾滋病感染者,专家估计3成仍未被发现

11月30日,安平县安平中学学生在粘贴红丝带。 当日,河北省安平县安平中学和安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举办主题为“主动检测 知艾防艾 共享健康”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学生们通过制作红丝带、粘贴宣传展板等活动,了解艾滋病的危害、防治知识及相关法规政策。 新华社 图今天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85万。这一数字背后,中国面临怎样的防治形势?感染

艾滋病援助热线开通一年:中午是来电密集期,恐艾咨询不断

在地坛医院门诊大厅的南侧,有一个带有落地窗的小屋,坐在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医院人来人往。这个小屋对很多艾滋病患者及志愿者们来说非常熟悉和亲切,不大的办公室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倾听过他们的困扰和痛苦。而办公桌上的一部热线电话,把这间有限的“红丝带之家”延伸到了全国。昨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一年前,北京“红丝带之家”开通了一个面向全国的守护健康援助热线,一年中,15名工作人员先后接听了

美眼看医疗:我和我的艾滋病病人

记得博士期间,我们组织了博士生健康保健工程,邀请了浙江大学的多名知名教授给浙大的学子做科普讲座。“一篇科研论文;一篇科普论文”——这是浙大妇保院老院长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1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还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这位老院长勉励自己的学生在发表一篇科研论文的同时,也需要发表一篇和这个科研内容相关的科普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众科研的相关内容。2018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30周年。我突

盘点:艾滋病近期重要研究一览

今年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同时,随着11月26日,世界首个基因编辑婴儿事件(CCR5基因)的发生,艾滋病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近期有关艾滋病的研究有哪些呢?请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1】PLOS ONE: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全球和区域趋势 越来越多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预期寿命接近正常,这使得50岁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增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