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崩溃 从这张医生就能看出来……

2019-03-01 张红亮 健康界

2019年2月最后一天的上午,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门前的辅路上汽车已经排起“长龙”。门诊大楼内,门诊缴费机器前、挂号处就诊者比肩接踵,导诊员、护士、医生应接不暇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这样的场景在全国所有大医院几乎都一样。流程上的有条不紊,才能让每天面对如此繁忙场景的医护人员不至于崩溃。需要承认的是,他们终究是感到“累心”的。当被问及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多数医护人员表示自己很少关注。健康

2019年2月最后一天的上午,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门前的辅路上汽车已经排起“长龙”。门诊大楼内,门诊缴费机器前、挂号处就诊者比肩接踵,导诊员、护士、医生应接不暇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这样的场景在全国所有大医院几乎都一样。

流程上的有条不紊,才能让每天面对如此繁忙场景的医护人员不至于崩溃。需要承认的是,他们终究是感到“累心”的。当被问及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多数医护人员表示自己很少关注。健康界将一份《抑郁程度自测表》 交由14位医生和护士自评测试。自测结果显示:有3位没有忧郁症,6位偶尔有忧郁情绪,4位有轻度忧郁症,1位有中度抑郁症。

交由医护人员填写的《抑郁程度自测表》出自近日发布的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下称报告)。报告称,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

在职业人群方面,报告显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我国普通成年人平均水平,焦虑、偏执、抑郁等较为突出,外科、急诊科和儿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低于全国平均心理健康水平。为了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健康界采访了不同地区的医生或护士,他们的描述具有一定代表性。

郭医生 男 34岁 外科 坐标:北京

“关注心理健康?我没空”

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外科医生,郭医生每天的工作大致循环在查房、写病历、做手术、值夜班以及急诊中。“如果不是你给我这份自测表,我还真没关注过自己心理健康问题,尽管我是学医的。”郭医生告诉健康界,他认为自己虽然工作忙,但是挺乐观的,所以很少会去想心理健康问题。

郭医生今年34岁,2005年参加工作,2008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他喜欢晒朋友圈。翻看他的朋友圈,多为“九连拍”,医院的雪景、刚发出嫩芽的树、医院病房的走廊,还有可爱的女儿。“这是盗老婆的图。”翻到女儿照片时他说。

郭医生的自测结果是“偶尔有抑郁情绪”。他笑笑说,“估计想老婆孩子时是那个‘偶尔’吧。”

忙碌是中国医生生活的常态。中国医师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医生每周工作时间平均达51小时,其中26~35岁医生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平均工作52.43小时;有24%医师能够休完年假,23.6%不休年假,一半医师少休,4.4%医师不知道有年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傅小兰表示,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不仅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也增加,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单纯的躯体健康问题更突出的态势。对于忙碌的医生来说,关注自身健康的时间原本就少,关注心理健康似乎更为奢侈。

陈医生 女 29岁 发热门诊 坐标:江苏

“下了班就不想多说话”

此时正处流感季,这让在发热门诊工作的陈医生每天接待患者近百人。她开玩笑说:“上学时我以为老师是说话最多的职业,当了大夫才知道我错了。”

当被问及心理健康问题时,陈医生表示自己最近正在关注这方面知识。她买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书在看。“下了班根本不想说话,有时候还会莫名跟老公生气,我的孩子才2岁,但是我竟然没那么想带她。”她接着说,“我总觉得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这也是她关注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

陈医生总结自己焦虑的原因大致在于,害怕病人不满意、担心家人不理解,担心携带流感病毒传染给孩子,害怕遇到不理解医生的患者或家属,为职称评审焦虑……“我没经历过医疗纠纷,但是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自己也会感到焦虑。”陈医生说。

早在1988年,在心理学家Cooper提出的几个高压力职业中,医生就被认为是最具压力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负责的对象是人,他们的一切举动都会对人们的生命产生深远影响,医务人员不仅要治好病,而且还要治好这个患病的人。这项工作既不同于工程师服务于物体,也不同于科学家思维作用于自然,更不同于商人获利、体育者争名……

曾有学者做过“医患关系对医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得出三条结论:第一,女性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统计学水平上略差于男性,女医生比男医生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或心理问题。因此,针对这个情况,不同性别应该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第二,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职称上存在显着差异,职称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联,职称较低者比职称较高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或心理问题。第三,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医生的心理健康,而不良的医患关系会严重影响医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大大削减他们的工作效率。

陈医生是心理健康测试中得分最低且唯一一位自评结果“有中度抑郁症”的医生和护士。她表示自己有必要向专业医生咨询。

王护士 女 27岁 妇产科护士 坐标:河南

“强迫症算不算心理健康问题?”

2019年春节假期期间,王护士值了两个夜班。“本来就短的假期,被两个夜班搞得四分五裂……”她对这样的安排心存抱怨。当被问及心理健康话题时,她急切地问道,“强迫症算不算心理问题?”

“我经常下楼后再回家确认一遍自己的卷发棒是否关闭……”“我经常反复提醒父母吃的药的剂量……”“我时常会反复检查自己记录下的东西或填写的表格……”王护士细数着自己可能是强迫症的症状。她把这些症状归结于“与患者和家属接触太多了”。

她的猜测不无理由,由于护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护士既要完成平凡、琐碎、繁重的护理工作,又要与患者、家属、探视人员打交道,每天接触不同性格、脾气、知识、经济背景的患者与家属,应对患者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紧张的脑力劳动,使护士长期精力透支,身心疲惫。

近年来,国民就医需求层次有所提高,临床新业务、新技术不断涌现,医疗机构扩张很快,而护理队伍规模并未相应增加。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不科学,护理人力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是其产生紧张、压抑情绪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护士每天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不确定因素多,护士必须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

王护士在接受采访时问道,“妇产科是面对患者和家属人次最多的科室吧?”健康界记者无从回答,只能安抚她几近崩溃的情绪。她的自测评价是“有轻度忧郁症”。

职业焦虑谁都有 医护人员特别多

健康界在采访中发现,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经历医疗纠纷、疲劳、患有职业病等是影响医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显示,被调查医师中33.2%的医师罹患一种疾病,67.3%的医师在过去1年内出现过呼吸系统症状,63.8%的医师在过去1年内出现过神经系统症状。

更多论文资料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医护人员主观幸福感最低,年龄越大,主观幸福感越高;在收入上,年收入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有伴侣者的主观幸福感显着高于无伴侣者;每周工作时间越长,主观幸福感越低;职称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这样的结果与蓝皮书的调查结果一致:成年人总体表现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多数医护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健康界,医院设置了一定的减压设施,如健身房、图书馆、咖啡厅、K歌房等,甚至有专业的心理医生疏导,但总体来说“作用不大”。这源于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不足和没时间去。

著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说过:“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健康,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其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这段话道出了医务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很显然,身心健康的医务人员才能面对诸多挑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