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肾损伤的检验指标

2022-09-29 检验之声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上常选用能够分别反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的指标联合检测,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愈后的监测。

肾功能的检测,不少人首先会想到尿常规,抽血验肌酐、尿素、尿酸。然而这些指标异常时,肾脏损害往往已较严重。一些平时不常见的指标可以较早地发现肾脏的轻微病变,因此被称为早期肾损伤指标。早期的病变具有可逆性,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那么,早期肾损伤的检验指标有哪些?

一、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是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指标。CysC由人体所有的有核细胞产生,在肾小球自由滤过,并在近曲小管重新吸收,并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CysC在血液中的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功能决定,并且与性别、年龄、饮食、肌肉量无关。诊断敏感性优于肌酐、尿素等传统肾功检测项目,非常适合肾病的早期诊断。可用于肾移植、化疗肾损害、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儿童肾病的监测。

二、肾小球性微量蛋白

尿微量蛋白检测目的在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和滤膜的静电屏障受损,使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增加,若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阈值,尿中出现高分子蛋白,构成肾小球性蛋白。

1. 尿微量白蛋白(mALB)

白蛋白分子量为 67 kD,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量的白蛋白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需要要用灵敏度高的方法才能将其测出,称之为尿微量白蛋白(mALB)。在健康人群中,尿mALB的排泄量一般在30mg/24H(或20mg/L)之内。

单次检测尿mALB,易受不同时间排尿量的影响,同时尿肌酐浓度,计算二者的比值,即ACR法,可避免排尿量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加准确。一般尿 ACR≥3.0mg/mmol,说明出现肾损伤。另外,留取24小时尿,检测总排泄量,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24 h 尿 mALB是公认的评估早期肾损伤的方法。尿mALB测定反映早期肾病、肾损伤情况。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

2. 尿免疫球蛋白

尿微量蛋白的测定可推测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肾小球轻度病变时尿中Alb增高;当肾小球进一步受损时,尿IgG及IgA增高;肾小球严重病变时尿中IgM增高。尿中Alb及IgG出现提示病变向慢性过渡,尿中IgM出现对预测肾衰有重要价值。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尿中出现Alb及IgG作为肾小球受损的一个过筛试验,尿IgA增高可见于炎症性小管及间质性病变尿常规阴性者。所以检测尿免疫球蛋白可以反映尿蛋白的选择程度,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漏洞”情况。

三、尿低分子量蛋白

尿低分子量蛋白是一组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在肾近曲小管全部吸收的蛋白。此组蛋白尿排量增加是肾近曲小管受损的标志。

1. β2-微球蛋白(β2-MG)

β2-MG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约99.9%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并几乎全部被分解,仅0.1%由终尿排出体外。肾病患者β2-MG合成速度比正常高4-7倍。

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肾血流量降低,则血清β2-MG升高,β2-MG与GFR呈直线负相关。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β2-MG即开始上升,故测定血清β2-MG能较好地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并且较血肌酐浓度增高更早、更显著;肾移植成功后血清β2-MG很快下降,比血肌酐浓度下降更早;当发生排异反应时,由于肾功能下降及排异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而使β2-MG合成增加,血清β2-MG常升高,且往往较血肌酐升高早更明显。

尿β2-MG升高是反应近端小管受损的非常灵敏和特异的指标。近端小管是β2-MG在体内处理的唯一场所,故近端小管受损时尿β2-MG浓度明显增加。上尿路感染时,尿β2-MG浓度明显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正常。肾移植时无排异反应者,尿β2-MG不高,当出现急性排异反应,在排异期前数天即见尿β2-MG明显升高,在排异高危期定期测定有一定价值。在判断尿β2-MG升高的临床意义时,必须考虑血β2-MG浓度。在肾小球损伤、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致血清β2-MG明显升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极限时,尿中β2-MG均增加。

2.  α1-微球蛋白(α1-MG)

α1-MG是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糖蛋白,体内产生较恒定,容易透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后绝大部分又被肾小管重吸收,且其测定不受尿pH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肾脏病诊断方面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

血α1-MG、β2-MG与血肌酐呈明显正相关;尿β2-MG增高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或肾小管重吸收改变有关,尿β2-MG是主要反映肾小管功能受损的指标。而肾小管对α1-MG重吸收障碍先于β2-MG,因此,尿α1-MG比β2-MG更能反映肾脏早期病变。

3.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RBP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低分子蛋白。在正常人血液中的RBP一旦经肾小球滤过后,则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中RBP排量极少。尿RBP排量升高能敏感的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尿RBP排量与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明显相关,可作为监测病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项灵敏的生化指标。

4.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分为κ型和λ型,比值接近2∶1,其分子量分别为22 kD和44 kD。易从肾小球滤过膜滤出,若其量超过近曲小管所能吸收的极限,则从尿中排出,在尿中排出率多于白蛋白。肾小管对轻链具有重吸收及异化作用,通过肾排泄时,可抑制肾小管对其他蛋白成分的重吸收,并可损害近曲、远曲小管,因而导致肾功能障碍及形成蛋白尿,同时有白蛋白及其他蛋白成分排出。血和尿轻链的检测最常用于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检查,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在排除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情况下,尿轻链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降低,是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标志。

临床上常选用能够分别反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的指标联合检测,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愈后的监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Gastroenterol Hepatol: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率的良好预测指标

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肝硬化腹水患者HRS-1死亡和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而血清肌酐水平则不能预测。在评估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时,基于血清胱抑素C水平而非血清肌酐水平的预测模型将更有帮助。

Am J Kidney Dis:胱抑素C指导万古霉素剂量能否改善重症患者的目标谷浓度达标率?

2017年5月,发表在《Am J Kidney Dis》的一项研究,确定了重症患者中,胱抑素C指导的万古霉素剂量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J Gastroenterol Hepatol:血清胱抑素C是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风险的良好预测指标

血清胱抑素C是死亡和HRS-1发展的独立预测因素。胱抑素C而非血清肌酐在评估肝硬化腹水患者状态和疾病进展发面可能更有帮助。

Crit Care:血浆胱抑素C升高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率有关

胱抑素C是慢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滤过率的有效标记。在重症患者的异质人群中,较高的血浆中胱抑素C浓度与较差的临床结局相关,在确定重症患者的肾脏损伤方面可能优于肌酐。近日,危重病医学领域权威杂志Critic

Stroke:胱抑素C是卒中的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

胱抑素C是导致内源性神经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一种新的通过维持溶酶体膜完整性的卒中候选治疗手段。

Heart:重症患者增加胱抑素C预测心血管死亡优于肌酐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的胱抑素C对基于肌酐的长期心血管死亡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胱抑素C单独或与肌酐联合使用,来估计GFR,可以预测重症患者的长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