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到,糖尿病患者用药记住5句话,血糖稳稳的,逆转停药希望大!

2023-02-05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安徽省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减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确诊时,胰岛功能只剩下30%~50%,若任其发展,每年还会以平均3%~5%速度下降,胰岛功能越差,血糖越难以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

应该怎样用药?

记住下面5句话

血糖好、用药少、逆转停药机会大

01

能通过生活干预促使血糖改善、达标的,不用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A,45岁,男性,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8.4 mmol/L。确诊后没有吃药,而是按照医生的嘱咐,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糖。

饮食变得规律,每餐主食减到1~2两,适当多吃青菜和一些鱼、瘦肉、菌类。酒也戒了。下午和晚饭后,坚持运动健身。早中晚按摩地机穴、然谷穴、曲池穴,调理脾虚,辅助降糖。还积极从网络上上搜集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经常监控血糖。

一个多月,空腹血糖就降到了5.6~5.7 mmol/L,餐后血糖稳定在7.8 mmol/L以下,体重也降了2.5公斤,体型更加匀称标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

减重控重、营养干预、戒烟限酒等

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

应贯穿于治疗始终

2型糖尿病前期和

2型糖尿病早期人群

应该先采用生活方式治疗

持续一段时间控糖效果不佳

再考虑降糖药物

02

能用一种降糖药就不用两种,能吃一片达标的,不用两片

糖尿病患者B,女,52岁,2型糖尿病2年,早晚各一片0.5克二甲双胍缓释片。饮食比较注意,也经常锻炼。但空腹血糖6.8~7.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 mmol/L左右,离理想目标总是高一点点。糖尿病患者自行加服拜唐苹没大变化,又想吃格列美脲。

医生说,二甲双胍降糖效果与服用剂量有关,1天服用2克才能达到最佳降糖效果。在达到最佳服用剂量前,先不必增加其它药物。建议把晚上的二甲双胍由1片加到2片,3天后空腹血糖降到6.1 mmol/L,餐后血糖7.2 mmol/L。

指南指出:二甲双胍

是2型糖尿病一线核心用药

若无禁忌证

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

生活方式干预和单独1种降糖药治疗

血糖不达标者

再采用2种至3种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每种降糖药物的使用

应从最小剂量开始

循序渐进

03

适时、合理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C,男,49岁。平时爱应酬,锻炼少。身高1.7米,体重80公斤。半年前感觉口渴、多饮乏力,体检空腹血糖12~15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5~20 mmol/L。

医生建议住院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3周后空腹血糖6.5~7 mmol/L,餐后2小时7~8 mmol/L。出院后改用二甲双胍和米格列醇。坚持控制饮食,每天下午爬山锻炼。3个月后,每天仅服1片二甲双胍,空腹血糖5.8~6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6.8~7.2 mmol/L。

注射胰岛素

是降低血糖的重要手段

降糖快、不伤肝肾

糖尿病患者应科学、合理使用

指南指出:3种及以上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仍不达标者,建议采用胰岛素治疗。可以单独采用胰岛素,也可以和口服药联用,注意停服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

一些糖尿病患者刚诊断时血糖过高,空腹血糖大于11.1,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0%,建议短期(2周~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先促使血糖达标,再根据情况改用口服降糖药物。

04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控糖方案和降糖药

不同种类或剂型的降糖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也不一样,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高血糖类型(空腹高、餐后高、两者都高)、胖瘦程度(偏瘦、正常、超重、肥胖)、糖尿病合并症(是否有心脑肾合并症及风险)、自身胰岛功能、年龄、病程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控糖方案与药物。

比如,指南指出:合并心脑肾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脑肾获益明显证据的GLA-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05

注意胰岛功能的保护。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减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确诊时,胰岛功能只剩下30%~50%,若任其发展,每年还会以平均3%~5%速度下降,胰岛功能越差,血糖越难以控制。

依靠外部手段控制血糖,远没有依靠自身调节得精密。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要注意保护胰岛功能,优先选择对自身胰岛功能损害小或有养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如: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特别是在病程中后期。

总结

生活方式干预+科学用药

等于血糖达标

越早行动

逆转希望越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