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纲、于淼团队合作发现:一个智力相关的重要基因突变调控染色质的结构和特定基因表达

2023-02-06 深究科学 ID: deepscience 深究科学 ID: deepscience 发表于上海

已报道的MED23点突变的病例表现出头小畸形、语言迟缓、认知障碍等缺陷,然而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几乎参与了机体的所有发育过程,其功能的失调会导致多种严重的人类遗传疾病[1]

其中,MED23亚基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智力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MED23亚基有多个点突变被报道与人类家族遗传性智力障碍密切相关[2-4]

已报道的MED23点突变的病例表现出头小畸形、语言迟缓、认知障碍等缺陷,然而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2023年2月1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纲团队与于淼团队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related MED23 mutation dysregulates gene expression by altering chromatin conformation and enhancer activitie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MED23 c.G1850A (p.R617Q) 点突变导致一系列学习与记忆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MED23 R617Q点突变通过特异性地降低增强子活性,从而减弱增强子-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染色质三维构象,下调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通过这一分子机制,MED23 R617Q点突变导致DACH1基因表达下调,最终导致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 IEGs)FOS和JUN表达的异常升高,引发智力障碍。

Mediator MED23亚基在多种发育过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已有报道显示MED23 R617Q点突变会导致人类智力障碍,并且MED23 R617Q点突变病例来源的细胞中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出现紊乱[2],而即刻早期基因对于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智力的发育至关重要[5, 6],提示MED23 R617Q可能通过影响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影响神经以及智力的发育。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纲教授和于淼青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MED23 R617Q点突变小鼠发现在小鼠中该位点对于MED23蛋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纯合突变小鼠中MED23蛋白大幅度降解,导致小鼠在胚胎早期死亡。之后研究者构建了MED23 R617Q点突变的HEK293T细胞系,发现MED23蛋白可以正常表达,并通过RNA-seq以及血清刺激等方法发现学习与记忆相关基因表达紊乱,其中即刻早期基因FOS和JUN的表达异常升高。

由于Mediator参与了基因表达的initiation、elongation、termination等多个基因转录过程,为了进一步明确MED23 R617Q点突变的致病机理,研究者通过筛选发现MED23 R617Q点突变特异地降低了增强子的标志性H3K4me1以及H3K27ac组蛋白修饰水平,提示该突变通过降低增强子活性导致受其调控的基因表达量下降。

接下来,研究者利用Hi-C技术检测增强子活性的降低在不同尺度对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影响。首先,研究者发现MED23 R617Q点突变导致了部分染色质A区室与B区室属性的转变,并且染色质区室的转变方向与增强子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改变相一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A区室转变为B区室的染色质区域,H3K4me1和H3K27ac信号均下降,并且增强子-启动子之间相互作用均减弱。因此,MED23 R617Q点突变引起的增强子活性的下降导致了染色质三维构象的改变,从而减弱增强子-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通过对受影响基因的筛选发现,即刻早期基因的上游抑制因子DACH1的增强子由于受到MED23 R617Q点突变的影响,活性降低,与启动子之间相互作用减弱,其自身表达量下降,进而导致FOS和JUN表达量的异常升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阐明了MED23 R617Q点突变通过特异性降低增强子活性,改变染色质三维构象,减弱增强子-启动子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下调基因表达,最终导致智力障碍的分子机制,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MED23-DACH1-IEGs信号转导通路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研究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智力障碍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理解,并为智力发育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资料

1. Yin,J.W. and Wang,G. (2014) The Mediator complex: a master coordinator of transcription and cell lineag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141, 977–987.

2. Hashimoto,S., Boissel,S., Zarhrate,M., Rio,M., Munnich,A., Egly,J.M. and Colleaux,L. (2011) MED23 mutation links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o dysregulation of immediate early gene expression. Science, 333, 1161–1163.

3. Trehan,A., Brady,J.M., Maduro,V., Bone,W.P., Huang,Y., Golas,G.A., Kane,M.S., Lee,P.R., Thurm,A., Gropman,A.L. et al. (2015) MED23-associate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a non-consanguineous family. Am. J. Med. Genet. A, 167, 1374–1380.

4. Hashemi-Gorji,F., Fardaei,M., Tabei,S.M.B. and Miryounesi,M. (2019) Novel mutation in the MED23 gene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Clin Case Rep, 7, 331–335.

5. Gallo,F.T., Katche,C., Morici,J.F., Medina,J.H. and Weisstaub,N.V. (2018) Immediate early genes, memor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focus on c-fos, Egr1 and arc. Front. Behav. Neurosci., 12, 79.

6. Bahrami,S. and Drabl?s,F. (2016) Gene regulation in the immediate-early response process. Adv. Biol. Regul., 62, 37–4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导致中国人喝酒脸红的基因突变,还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华人团队找到潜在治疗药物

全世界有大约8%的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其中主要是东亚人群,因此,喝酒脸红的现象有时也被称为“亚洲红”。除了导致喝酒脸红,之前的研究显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人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

从2岁起患癌,得过12种癌症,现在36岁,医生都不理解她为何能存活至今

从2岁起患癌,得过12种癌症,现在36岁,医生都不理解她为何能存活至今

JNNP:ALS基因突变的系统评估,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目前的在揭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复杂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要衡量ALS空间中这些基因进步的影响并不容易。在专家中心看到的ALS患者中突变携带者率的估计可能会出现偏差。这种知识差

携带这个基因突变的人,吃糖不长胖,还很健康,轻松拥有6块腹肌

如果能开发一款抑制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基因的药物,那么就可能会帮助更多的人拥有等强大的健康状况。

NSR:再取进展!复旦大学葛均波/郑琰/洪尚宇合作发现LDLR和QTRT1突变与中国人群早发型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相关

在这项最广泛的非欧洲人群CAD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中,研究发现新基因QTRT1和LDLR中罕见的新突变有助于EOCAD风险。这些发现可能为年轻个体CAD的基因筛查、早期诊断和未来药物开发提供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