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展望:慢性肾病研究前沿进展。人工肾脏、基因突变、干细胞培育类器官等均有突破。

2023-03-14 Hanson临床科研 Hanson临床科研 发表于安徽省

慢性肾病研究前沿进展。人工肾脏、基因突变、干细胞培育类器官等均有突破。

2023年3月8日,Nature杂志展望专栏发表了一组关于慢性肾病(CKD)具有极高临床科研价值的文章。

这组展望共包括8篇文章,我们仅对极具深度的4篇生物医学领域文章做一简介。

1,研究人员应对慢性肾病的进展概述

每隔30分钟,我们的肾脏就会把我们的血液过滤一遍;这个过程直到生命的终止才得以停息【1】。

但很不幸的是,肾脏也由此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逐渐衰减。

目前全球约有8亿人(占总人口的10%)出现慢性肾病(CKD),这也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三年里,医学科研人员在诊治CKD方面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包括:

曾经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SGLT2抑制剂,被证明在减缓肾功能衰竭方面非常有效;

研究发现,10%的CKD病例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所致,并由此改变了研究方向和治疗方式。

一些科研人员也正在利用干细胞中的类器官技术构建简化版的肾脏。

但与此同时,在CKD的治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是肾脏透析和肾脏移植的公平性。

但科研人员也提供了另外一个解决方案:一种便携式透析机器。

2,植入式人工肾脏能否替代透析?

第二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植入式人工肾脏的进展【2】。

植入式透析装置是科研人员的终极模板,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快速前进。

目前已经研发出重约14公斤的透析仪器,从而可以使患者在办公室或者旅行中携带。

3,改变肾脏的基因革命性进展

2011年一个澳大利亚18岁CKD患者引起正在做肾病科专科培训的医生Andrew Mallet的注意,因为这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的弟弟、妈妈、舅舅、外祖母都有肾病!

由此,启动了对肾病遗传研究的关注及系列突破性进展【3】。

目前已经确定,大约10%的CKD患者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如果是儿童肾病患者,则可能50%-60%有遗传原因。

这意味着新掀开的巨大的科研机会和临床诊治的改变。

收集大家族、多个核心家系及大样本的散发病例,并详细提取临床信息,对于CKD的遗传研究非常重要。

4,类器官在CKD患者中的应用

1998年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发现及2006年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距离培育如肾脏这样的任务更加接近。

2013年,Nishinakamura的实验室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展示了小鼠和人类肾脏类器官。尽管距离真正移植到人体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毕竟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目前类器官培育最大的问题是细胞的不成熟,通常类似于人类发育的前三个月的祖细胞,所以功能受到限制。

2022年,Little及其同事展示了功能更强大的人类近端小管细胞,从而离实用性肾脏更接近了一步。

另外,形成脉管系统也是另外一个巨大的障碍。

除了基于iPS细胞的类器官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由于上述限制,许多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将多个类器官组合到肾病患者的可能性。Little团队率先取得突破,已经在小鼠体内汇集血管并滤出尿液。

生物工程也获得一系列进展,包括干细胞科学和3D生物打印。

这些研究的最终梦想,都是获得一个完整的肾脏,能够帮助需要肾移植的患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19453, encodeId=09912119453fd, content=好文章,值得一读。,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Q0j4TwGTfTJlfgys76DEiaNtbYo2re3ibjrUPTRibEXRyFwAB4aAGiave842S0FQDf0wAoaH226NiaSoPPDzhndsf1g/132, createdBy=88b489038, createdName=yangchou, createdTime=Wed Mar 15 06:55:38 CST 2023, time=2023-03-15, status=1, ipAttribution=浙江省)]
    2023-03-15 yangchou 来自浙江省

    好文章,值得一读。

    0

相关资讯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导致中国人喝酒脸红的基因突变,还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华人团队找到潜在治疗药物

全世界有大约8%的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其中主要是东亚人群,因此,喝酒脸红的现象有时也被称为“亚洲红”。除了导致喝酒脸红,之前的研究显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人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

从2岁起患癌,得过12种癌症,现在36岁,医生都不理解她为何能存活至今

从2岁起患癌,得过12种癌症,现在36岁,医生都不理解她为何能存活至今

王纲、于淼团队合作发现:一个智力相关的重要基因突变调控染色质的结构和特定基因表达

已报道的MED23点突变的病例表现出头小畸形、语言迟缓、认知障碍等缺陷,然而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JNNP:ALS基因突变的系统评估,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目前的在揭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复杂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要衡量ALS空间中这些基因进步的影响并不容易。在专家中心看到的ALS患者中突变携带者率的估计可能会出现偏差。这种知识差

携带这个基因突变的人,吃糖不长胖,还很健康,轻松拥有6块腹肌

如果能开发一款抑制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基因的药物,那么就可能会帮助更多的人拥有等强大的健康状况。

NSR:再取进展!复旦大学葛均波/郑琰/洪尚宇合作发现LDLR和QTRT1突变与中国人群早发型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相关

在这项最广泛的非欧洲人群CAD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中,研究发现新基因QTRT1和LDLR中罕见的新突变有助于EOCAD风险。这些发现可能为年轻个体CAD的基因筛查、早期诊断和未来药物开发提供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