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封面:浙江大学揭示无膜细胞器异常是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关键机制

2023-02-06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发表于安徽省

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 CMT可分为几十种不同的亚型。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neuropathies,CMT)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 CMT可分为几十种不同的亚型。就CMT患者总数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然而具体到某些亚型的患者数量却非常稀少,因此CMT被收录到国家《第一批罕见病名录》。长久以来令人困惑的是,这几十种CMT致病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和生理功能各异,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共性,然而这些突变蛋白却会导致CMT患者表现出非常相似的临床症状。这个被称之为“疾病遗传异质性”的谜团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神经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

有没有可能不同的致病蛋白最后通过一个“殊途同归”的共同机制引发相似症状?

2023年2月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白戈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课题组在《Cell》杂志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题为“Perse CMT2 Neuropathies are Linked to Aberrant G3BP Interactions in Stress Granul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发现虽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同CMT致病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各异,但在应激状态下这些CMT致病蛋白会表现出相同的细胞定位,进入应激颗粒中(细胞内一种介导应激反应的无膜细胞器)并与其核心蛋白G3BP发生异常互作,引起应激颗粒异常,使得周围神经应对环境不良刺激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发生。该工作揭示了应激颗粒异常是介导不同亚型CMT的共同致病机制,为针对多亚型CMT的广谱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其他疾病遗传异质性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1. Cell封面故事

当村寨(运动神经元,MN)面临猛兽来袭时(环境应激),村民(各种蛋白、RNA分子等)从四面八方赶来,唯村长(G3BP蛋白)马首是瞻,迅速集结成队伍(应激颗粒)以应对危机。此时,有一黑衣人(CMT致病蛋白)也混入人群,趁乱袭击了村长,破坏了村寨的防御体系,导致危机加剧。封面设计灵感来源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装裱部分取材于“现代神经科学之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所绘制的脊髓图谱中运动神经元所在区域。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都是遗传因子和环境应激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细胞面临各种不良环境刺激时(如营养缺乏、高温、辐射等),细胞内一个重要的应激机制就是形成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G)。

SG是细胞内由RNA、蛋白翻译复合物和各种信号分子通过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组装形成的一种无膜细胞器。在应激状态下,SG的形成可以避免蛋白的错误翻译,有效地组织利用细胞中各种信号分子和能量资源,使细胞更好地应对环境中的不良刺激,提高细胞存活率。当环境压力解除后,细胞内的 SG 发生解聚,翻译复合物和各种信号分子迅速恢复功能,帮助细胞恢复正常运转。

图2. 运动神经元中的应激颗粒

在应激情况下,原本弥散分布在细胞质中的G3BP蛋白迅速组装形成应激颗粒(如箭头所示绿色颗粒状结构),与此同时CMT2D致病蛋白GlyRS也被招募至其中(如箭头所示红色颗粒状结构)。蓝色部分为DAPI标记的细胞核。

图3. 不同CMT2蛋白的共性致病机制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个机制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CMT2亚型。通过对20几种不同类型CMT2致病蛋白进行测试,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原本定位在细胞内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在应激条件下大部分都可以进入SG并且与G3BP发生异常相互作用,引起SG异常,导致运动神经元应对环境不良刺激的能力下降。这些发现表明应激颗粒异常很可能是介导不同亚型CMT的共性致病机制(图3)。

图4. 白戈课题组部分研究人员合影

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白戈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崔琴琴、毕洪运、吕占云,博士生武琪贵、华剑锋、谷博凯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霍婵娟、唐明敏等也为本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本研究还得到了刘华清、杨培国、金志刚、吴志英、章永登、沈承勇、盛能印等教授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段树民院士、胡海岚、景乃禾、李党生、唐北沙、张宏、杨兵、蒋超、张轲、孙启明、彭广敦、郭天南、张如旭、刘聪、陈万金、赵国华、Sam Pfaff(Salk Institute)、Xiang-Lei Yang(TSRI)等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该研究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资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Br J Cancer:感觉运动训练和抗阻训练可改善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神经毒性化疗药物的常见的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副作用。

Neurology:体内共聚焦显微镜(RCM)和感觉纤维阈值定量证实,触觉小体密度及计时振动、触压感觉阈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近日,有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CM)、计时振动感觉阈值和标准化单丝的触压感觉阈值,建立可根据年龄、性别、身体尺寸进行调整的触觉小体(MC)密度正常临界值,有助于检测和监测周围神经病变。

JNNP:ALS周围神经病变:表型关联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但也引起多系统病症,特别是与认知功能改变有关。过去曾描述过轻微的感觉纤维功能障碍,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一项

Neurology:黑人和白人老年人的下肢周围神经损害与痴呆风险的关系

周围神经损伤和痴呆在老年人中很常见,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周围神经损伤特别是感觉损伤,即使调整了年龄和其他健康因素后,也与痴呆症的更高风险有关。这些关联可能代表了神经系统退化的共同易感性

《中国全科医学》述评:神经丝轻链蛋白在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神经丝轻链蛋白在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J Clin Oncol:与结肠癌辅助治疗奥沙利铂诱导性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风险因素

较低的体力活动、较高的BMI、糖尿病和较长的计划治疗时间都可能与奥沙利铂诱导的外周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显著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