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钩状效应

2023-02-05 检验之声 检验之声 发表于安徽省

一个现代化的检验科,不要被快速化出结果的仪器蒙蔽了双眼,有时候我们需要一双火眼晶晶,来带给病人准确、快速、对病人有帮助的结果。

前言

一个现代化的检验科,已经基本上被大部分项目已经是全自动化仪器做了,仪器已经逐步取代手工了。然而正是因为仪器的兴盛,很多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已经逐渐的忘记自己是检验工作者了,反而认为自己是仪器的助手一样,现在很多医院的的检验科已经是自动化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了,现在预前处理及、流水线等影视相当只能,然而作为检验人,你忘记初心了吗?你是否还在说结果是“机器做的,不是我做的”这样的话?

案例经过

前天,科里来了两个小便,需要做尿微(肌酐Cr),一般我们把小便当成血液来做,然后把样本稀释20倍(试剂说明上给出的数据)。其实一般做还好,因为一般结果都在5000-20000左右波动,一般我们专科医院小便里面很少有肾功能非常差的。所以就理所当然的觉得这里面没有问题,相信试剂里面给出的数据。

恰巧我刚轮转到生化室,这个颜色深褐色小便我按照生化室平常的习惯,依旧稀释20倍做。也没太在意,但是结果太出意外了,只有1120,而另一个颜色绍浅的相反有13000多,我心里就纳闷了,虽然小便的颜色不取决Cr,按照个人经验主义,也不至于这么低吧!这次,我下定决心要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实验室做肌酐的方法是肌酐酶法。如下:

测定304nm初吸光度的变化,内源性肌酸干扰测定。所以我们的测定方法不同于苦味酸法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于是乎我就把矛头对准了稀释倍数做了一下验证:

测定304nm初吸光度的变化,内源性肌酸干扰测定。所以我们的测定方法不同于苦味酸法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于是乎我就把矛头对准了稀释倍数做了一下验证:

稀释倍数

标本  

10

   20

    30

   40

    50

①    

>500

16121

16232

16679

16520

②    

>500

1720

24086

268031

35484

备注:①已知Cr为16380,(mg/dl),②已知Cr为35630(mg/dl)。

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Cr在大于30000左右在稀释20倍的情况下值明显不对。而在稀释50倍时结果刚好和已知结果想接近。

无独有偶,同样一个朋友医院也遇到了此类问题如下:一份妇科住院患者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标本,在罗氏e602上第一次测得的结果为>10000mIU/mL, 进而选择1:20仪器自动稀释后,结果为>200000mIU/mL。为了看一下对于这样高值的标本,装机时间不长的A仪器表现如何,他把原血清放到了A仪器上检测,却测出HCG为6647 mIU/mL。同一份标本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通过查询得知,该患者的临床诊断是葡萄胎,那么HCG浓度明显偏高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在e602上对该标本进一步稀释后,最终得到HCG浓度1246970mIU/mL,我们将此结果报告临床。之后在A仪器上,选择自动1:100稀释后,也测得HCG为553951mIU/mL。可见A仪器在未稀释时,测出的6647mIU/mL是一份“虚假”的低值结果。六天后,该患者复查HCG,结果为8565mIU/mL(未稀释,E602测得)。假设是使用A仪器测定HCG,并将其测出6647mIU/mL直接报告临床的话,必然会严重误导妇科医生对该患者诊疗的判断。A仪器稀释前后的HCG结果迥异,分析是由于该检测体系在高浓度时发生了“钩状效应”。

什么是钩状效应

钩状效应是指免疫检测(immunoassay)中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分析物的浓度与检测信号值呈正比;但是,当超过某一浓度界限后,信号值反而随着浓度的增高而下降的现象。因为浓度与信号值的整条曲线形似钩子,所以称作钩状效应。在化学发光检测中,夹心法的一般原理是分析物与捕获抗体(一般包被在固相载体上)、标记抗体(标记有发光剂或酶)温育后,形成三明治式夹心复合物,在洗涤后引发化学发光反应,通过检测光信号,而测得分析物浓度的方法。而当分析物的浓度超出捕获抗体与标记抗体可以结合的量时,分析物就会与两种抗体分别结合,使产生的夹心复合物的量不增反减,相应的光信号也随之减少,导致检测出的分析物浓度假性偏低。(a)分析物浓度适当时的一步夹心法(b)过量分析物导致钩状效应。

从导致的结果来说,免疫检测中的钩状效应,与生化酶学检验中不时碰到的“底物耗尽”是相似的。这两种现象都是在分析物浓度很高时,仪器测出的反而却是低值。如果不加以甄别、处理,直接报告假性的低值,它们都会严重误导临床诊疗。但不同的是,遇到底物耗尽时,生化分析仪往往都有数据报警,再通过查看反应曲线,可以很快得出底物耗尽的结论。而发生钩状效应时,化学发光仪一般是没有数据报警的,除了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研判和对比稀释前后的结果外,并不能轻易觉察出是否发生了钩状效应。因此钩状效应的表现,要比底物耗尽更为隐蔽,其对临床诊疗的潜在危害也更大。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G、甲胎蛋白、催乳素等时,都可能遭遇钩状效应的干扰。比如,依据血清催乳素浓度的高低,垂体巨腺瘤可以划分为巨催乳素瘤和非功能性巨腺。准确鉴别二者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前者口服多巴胺激动剂就可治疗,而后者则需手术摘除。巨催乳素瘤患者的催乳素浓度往往极高,容易受到钩状效应的干扰,如不能加以识别和消除干扰,就可能被误诊为非功能性巨腺瘤,进而接受不适当的治疗。

钩状效应的处理与识别

对已经发现存在钩状效应的标本,在稀释后重新检测,一般就可得出正确的结果。现在的化学发光仪都具备自动稀释的功能,选择自动稀释,既可以避免手工稀释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误差;又能防止手工稀释后的结果,再乘以稀释倍数时,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因此,准确的识别出受到了钩状效应干扰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具备一定的临床诊断知识,具有一双能分析检验结果的“慧眼”,对检测结果要判断是否与医生的诊断相符,是否与患者的既往结果相符,对于不相符或临床医师提出疑义的结果,要积极予以稀释后重测。

如何避免钩状效应

钩状效应一般发生在一步夹心法中,而改用两步法,就是先将样本与捕获抗体进行孵育,洗涤之后再加入标记抗体,继续孵育,最后进行第二次洗涤后检测,这样可以基本消除钩状效应的干扰。对六种国外常见HCG化学发光检测体系的验证表明,其中四种采用一步法的体系,在HCG极高浓度时都会发生钩状效应,而采用两步法的两种体系则不会。

总结

一个现代化的检验科,不要被快速化出结果的仪器蒙蔽了双眼,有时候我们需要一双火眼晶晶,来带给病人准确、快速、对病人有帮助的结果。这才是我们检验人不会机器人取代的最大优势,也是我们身上应具备的责任与担当。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中我们还要紧密结合临床才是关键,检验科是一个辅助科室,但我们要给临床提供和重要帮助,才能凸显我们的优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