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阳”三个月转阴?--这几点干货你必须了解一下

2020-06-23 陈东妙 检验医学网

众所周知,曾经我国的乙肝感染率非常高,但自从2005年3月24日,我国颁布了第434号国务院令并公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内理条例》,要求对全国所有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的免费接种,我国的乙肝感染率在逐

众所周知,曾经我国的乙肝感染率非常高,但自从2005年3月24日,我国颁布了第434号国务院令并公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内理条例》,要求对全国所有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的免费接种,我国的乙肝感染率在逐年下降。

然而,依旧有许多老百姓闻“(乙)肝”丧胆,甚至不敢与乙肝病毒感染者交谈、同桌吃饭等。那些不幸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也忧心忡忡……害怕的本质源于未知,老百姓对乙肝的认识程度不够,预防与治疗知识普及率不足,自然对其“畏而远之”。

今天小编就以一例急性乙肝的康复史说起,带大家进一步了解乙肝。

病例分析

2019年9月10日,患者罗XX,30岁男性,因“口苦、尿黄一周、身目黄染2天”就诊于我院感染科。

检查结果:

HBV-DNA浓度为4.29X104 IU/mL;

乙肝表面抗原>250;

肝功能检测结果异常升高,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与肝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甲肝/戊肝/丙肝病毒抗体均为阴性。

生化/免疫结果:

乙肝DNA结果:

2019年9月11日,经入院查体、辅助检查与主任医师查房,诊断罗XX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不全(有肝衰竭风险),予以抗病毒、退黄、护肝等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等。经治疗后,复查肝功能较前好转,9月16日予办理出院,门诊随诊。

10月9日、11月22日、12月2日、12月18日,该患者随访复诊,复查肝功能、乙肝DNA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如下:

患者肝功能结果动态分析图:

复查乙肝DNA结果:

复查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该大三阳乙肝患者(肝功能不全,伴有肝衰竭风险)在我院经过三个多月的抗病毒与护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DNA与乙肝表面抗原均转为阴性,且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反复情况。

如今针对乙肝的治疗措施与治疗药物已较为成熟,临床上该类型的康复病例不胜枚举。急性乙肝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绝大部分都可以治愈,只有极少数患者会转为慢性乙肝或发展为肝衰竭后死亡。就目前来说,慢性乙肝是最好治疗的慢性病,没有之一。

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所以,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而言,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该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进行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往往能达到显着的治疗效果。

乙肝知识干货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患者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与“乙肝患者”,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感染乙肝病毒就一定会得乙肝吗?

答案是否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患者。

对感染者而言,当病毒在肝脏中复制活跃,导致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才会定义为乙肝患者,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病情进行治疗。

而对普遍大众而言,需要清楚地知道:只要感染了乙肝病毒,不管是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都存在一定的传染风险。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与慢性,感染乙肝病毒发展为慢性乙肝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与免疫力。

在母体子宫内或新生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几率较高(>90%),随着年龄的增长,该比率逐渐下降。成年后,大多数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都已具备免疫力,即使感染也能够清除乙肝病毒或只表现为急性肝炎,约有2-6%免疫力低下者才会转为慢性乙肝。

所以,诊断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患者们不必过于忧心,需定期(半年或一年)随访复查肝功能、乙肝DNA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及时掌握体内乙肝病毒的活动情况与肝功能情况,必要时就医,进行抗病毒与护肝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护肝脏以免肝功能受损:避免暴饮暴食、少喝酒、少抽烟、少熬夜、少吃宵夜、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是乙肝传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引起,90%以上的成人肝硬化、肝癌是由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所致。主动+被动联合免疫(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公认的为阻断母婴传播乙肝最主要且有效的措施,随着该措施的临床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此外,“父婴传播(密切接触)”也是导致乙肝发生“家族聚集现象”所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

● 性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的液体传播。如果性伴侣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应接种乙肝疫苗以产生保护性抗体;在性伴侣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应作好自我保护(使用安全套等)。

● 医源性传播:指被乙肝病毒污染、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操作所引起的感染。除了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以外,生活中常见的侵入性传播途径有洁牙、纹身、穿耳洞、针灸、拔罐、刮脸、修脚、美容院的穿刺护理等。

● 密切接触传播:共同生活时,为切断传播途径,建议分餐具以及使用公筷,避免共用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物品。

● 输血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在献血与输血前实施严格的乙肝筛查工作,目前经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案例已较少发生。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与保护力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经过乙肝疫苗的接种,人体内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与抵御病毒的保护力成正相关,乙肝表面抗体浓度越高,对机体的保护力就越强(同时存在被乙肝病毒亚型感染的可能性)。然而,乙肝表面抗体浓度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主要由个体的免疫力决定。大多数人的乙肝表面抗体能够维持3-5年以上甚至终身,部分人则只能维持2-3年,还有极少数人体内不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同时也对乙肝病毒不易感)。所以,建议2-3年复查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以评估自身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需要时,复种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低于10 mIU/mL,不存在抵御乙肝病毒的保护力,建议及时接种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为10-100 mIU/mL,存在较弱的保护力,建议半年后复查或复种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为101-1000 mIU/mL,存在一定的保护力,建议1-2年后复查乙肝抗体;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大于1000 mIU/mL,存在较强的保护力,可3-5年后复查乙肝抗体。

如果你有亲朋好友是乙肝患者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请你确保自身存在足够的保护力(检查乙肝表面抗体的浓度,需要时及时接种疫苗),主动切断传播途径,坦然相处,正常生活。需要时,可给予正确的指引与关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Gastroenterology: 血清乙肝核心相关抗原可预测乙肝e抗原阴性患者的肝细胞癌的发生

乙肝核心相关抗原(HBcrAg)是一种新型的血清病毒标志物。最近的研究表明,其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相关。本项研究旨在评估基线时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预测

乙肝治愈性药物,发现之路还有多长?

2010年,全球HBV感染致78.6万人死亡,其中34.1万人死于肝癌(发达国家约1/4的肝癌源于HBV;发展中国家比例为60%;我国比例近于90%!)、31.2万人死于肝硬化。

新的HBV药物安全性不佳导致股价暴跌,未来20年HBV市场将达2000亿美元

加拿大生物技术公司Arubutus表示,停止乙型肝炎病毒口服衣壳抑制剂(ABV)的开发。该决定是根据1a / 1b期研究的临床数据做出的,消息发布后Arbutus股价下跌了约25%,尽管该公司强调其开发管道中还有其他化合物,下降的规模也反映了对有效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迫切需求。

AJ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中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相关

有研究报道,先前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可能会增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患肝细胞癌(HCC)的风险。本项研究旨在研究先前HBV感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影响。

Hepatol Int:乙型肝炎治疗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替诺福韦低于恩替卡韦

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在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上是否优于恩替卡韦(ETV)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从临床医学和方法学两方面的角度,通过荟萃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Cell Death Dis:线粒体泛素连接酶MARCH5或可作为乙肝诱导性肝病的治疗靶点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会增加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 HBV基因组编码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于HCC的发病具有重要贡献,因此,负性调控HBx或有利于缓解疾病的发病进程。 MARCH5是线粒体E3泛素连接酶,该研究发现高MARCH5表达与HCC患者的高存活率相关。MARCH5能够与主要积累于在线粒体中的HBx蛋白相互作用并将其靶向降解。MARCH5的N端RING结构域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