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Momelotinib可显著改善骨髓纤维化患者的多种症状

2023-01-3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与达那唑相比,Momelotinib显著改善了骨髓纤维化相关症状、贫血情况和脾脏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Janus激酶 (JAK) 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可改善脾脏症状,但不能显著改善贫血。Momelotinib是一种选择性JAK1、JAK2和ACVR1/ALK2抑制剂,不仅可以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来治疗骨髓纤维化,还可同时抑制ACVR1/ALK2通路介导的铁调素产生,而高水平的铁调素与患者贫血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MOMENTUM研究旨在明确Momelotinib与活性比较剂达那唑相比在JAK抑制剂暴露的有贫血症状的中高风险的骨髓纤维化患者中的差异性临床获益。

MOMENTUM是一项国际性、双盲、随机对照的3期研究,从全球21个国家的107个地点招募了年满18岁的确诊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的骨髓纤维化患者,随机(2:1)分成两组,接受Momelotinib(200 mg/天)+达那唑安慰剂(Momelotinib组)或达那唑(300 mg/天)+Momelotinib安慰剂(达那唑组)治疗,并根据随机分组前8周的总体症状评分(TSS;<22 vs ≥22)、脾脏大小(<12 cm vs ≥12 cm)、红细胞或全血输注单位(0 vs 1–4 vs ≥5 单位)和研究地点分层。主要终点是24周时骨髓纤维化症状评估表 (MFSAF) 的TSS缓解率。

2020年4月24日至2021年12月3日期间,共招募到了195位患者:Momelotinib组 130位,达那唑组 65位。与达那唑组相比,Momelotinib组报告TSS降低≥50%的患者的比例显著更高(23% vs 9%;比例差 16%,p=0.0095)。

Momelotinib组和达那唑组最常见的≥3级的需紧急治疗的不良事件有血液学异常:贫血(61% vs 75%)和血小板减少症(28% vs 26%)。最常见的非血液性≥3级的不良事件有急性肾损伤(3% vs 9%)和肺炎(2% vs 9%)。

综上,与达那唑相比,Momelotinib显著改善了骨髓纤维化相关症状、贫血情况和脾脏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该研究结果支持未来使用Momelotinib作为骨髓纤维化患者,特别是有贫血症状的患者的有效疗法。

原始出处:

Srdan Verstovsek, et al. Momelotinib versus danazol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anaemia and myelofibrosis (MOMENTUM): 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The Lancet. January 28, 202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2036-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肿瘤患者贫血该怎么补?红糖红枣竟不是首选

贫血是大多数肿瘤患者都为之苦恼的一件事。约有50%的肿瘤患者会出现贫血,而在晚期和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肿瘤患者中贫血发生率可超过90%。

贫血背后隐藏的真凶!

贫血是多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症状,类似于发热、咳嗽一样,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临床上能引起贫血的疾病很多,比如血液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肝病、慢性感染等等。

用胸部CT平扫诊断贫血,这个技巧你会吗?

贫血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贫血的诊断主要通过检测外周血血红蛋白(Hb)水平来确定,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胸部CT平扫也可提示贫血的存在。

Cardiovasc Diabetol:贫血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和整体应变的不良效应

贫血对T2DM患者的左室功能和左室整体应变有额外的有害效应。贫血的定期检测和早期干预可能对T2DM患者有益。

贫血性血液病,常规检测项目有哪些?

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我国较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假如饮食不注意补充铁剂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这在我国最为多见,男女均可发病,婴幼儿发病率40%,妊娠期妇女为20%,生育期妇女则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