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的科学人生:“一个人信仰的东西,远远重要于外界的看法和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

2017-10-31 佚名 科研圈

2017 年 10 月 28 日,2017 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获奖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未来科学论坛上,与一群青少年和观众们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学和人生的对话。年轻人要不要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科研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想法。

2017 年 10 月 28 日,2017 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获奖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未来科学论坛上,与一群青少年和观众们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学和人生的对话。年轻人要不要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科研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想法。



一个人信仰的东西,远远重要于外界的看法和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

施一公:我来自河南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地方驻马店,最后走出来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特别有感触,也特别感慨,如果没有这个大时代作为背景的话,也许我就在驻马店了,这辈子也不会走出来。我在驻马店生活了 11 年,既是我的家乡,也我的故乡,也是我感情最深厚的地方,不管到哪我都讲我是驻马店人。我在郑州上了高中,1985 年到清华大学读本科,在清华我提前一年毕业,四年以后,本来要走上工作岗位,后来决定出国留学。1990-95 年在美国东岸的霍普金斯大学拿了生物物理博士学位,然后做了两年博士后,1997 年底去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一直到我回国。决定回国是在 2006 年,在清华建实验室 2007 年,到现在整整十年。这一路走来,大家觉得我肯定顺风顺水,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一开始并没有下定决心做学问,决定做学问、发现做学问的奥妙以后又特别感慨。因为我来自小地方,很多机会一开始并没有,最后还是一点一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机会。所以特别有感触。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好好地把路走下去,总能达到目标。我是相信这一点的,现在在我的实验室里、在我面对清华的学生时,我都会这样叮嘱他们:你自己心里想的、你信仰的东西,远远重要于外界别人对于你的看法和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非常关键的。

我的学生里边有一位叫做柴继杰的,本科在大连轻工业学院学造纸,他曾经走过的路非常崎岖,但是他现在是一个有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我用他的例子给学生们讲,你们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的想法,你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达到你的目的,肯定会的。

问:我的一个同学特别喜欢学生物学,想把生物学当做自己将来的大学专业,但是周围的人都说,这个找不到工作,放弃吧,别学了。他们因为这个多多少少有一些犹豫,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对于这些正在犹豫的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施一公:这个问题正中下怀,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反问你一句,你们将来学了生物或者学了任何一门科学,会吃不饱肚子,能够缺衣少穿吗?不会吧。我觉得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了喝足了,如果不缺衣少穿,为什么要这么担心少挣几块钱,多挣几块钱呢?我是觉得如果我们最后无论是学习也好,无论是研究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最后我们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工作挣钱多,什么工作能够生活得更富足,这个至少对年轻人来讲,是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我在驻马店上四年级的时候,没有足够多的食物,我那时的梦想之一,就是长大之后每天吃一个苹果就够了。当时怎么可以想像长大还有汽车开,每天都可以吃到肉,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我们觉得科学很伟大,觉得科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让中国富强,这种想法确确实实潜移默化地让我想要做一点事情,做科学家,做工程师。其实就是这种动力,让我们这一代人往前走。不知不觉,这个社会变得“现实”,现实到最后大家在比,没有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在中学、小学之前开始比,将来学什么挣钱多。所以我都 50 岁了,我也没搞明白,为什么人在中学、在大学都想哪个职业挣钱多去学哪个职业,这不是一下就把自己定价卖了吗?

我对所有选择进入清华生命学院一年级本科生,每年都会给他们讲一次,你们多少人觉得进了清华学生物以后,将来还会为柴米油盐发愁?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被这方面牵着鼻子走,从来不觉得。我有的时候觉得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从事专业研究的人,这是我很自豪的一点。

举一个例子,2002 年,我被普林斯顿大学晋升为终身正教授,我当年开的车还是两门四杠 1.3 升的很小的汽车,我的车比夏利稍微便宜一点。但是美国东岸高速公路上,我开着我的小车超过大奔的时候感觉特别好,自豪感油然而生。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觉得谁的钱多谁的地位高,第一次见到比尔盖茨也没有这么觉得——我很敬佩他,因为他把钱捐给穷人、社会,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我并不是说不需要钱,也不是说钱是坏东西,但是钱是要拿来做事的,我只要相信我的事情能给社会带来价值,能让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去在乎赚多赚少呢?当然让自己吃饱饭,穿暖衣服是必须的。可是有的时候我不太理解这个社会,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了。

问:很多人说科学研究的本质是精确的推理和观察得来的,但是也有人认为直觉是自然科学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请问您这么多年的研究当中,您觉得直觉对于您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施一公:你问的问题很精彩,直觉和严谨推理究竟哪个更重要?我觉得对于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可能其他的学科也一样——直觉非常重要。但是直觉来源于什么呢?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科学素养,我认为直觉是出不来的。一个严谨的科学训练是所有直觉的基础,我不信石头里会蹦出孙猴子,经过非常多过去的训练和知识积累,逐渐开始品味、感觉过去的知识,在这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之后,有一天突然之间思想火花碰撞,就会突发奇想。

很多人会分享这种感觉,科学研究带来的这种喜悦,很难用任何其他的奖励所代替。我相信我的学生都会有同感,我每次有一个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时候,我这样告诉我的学生,他们也会这样想,也会这样感受。我们在人类这个历史上,第一个做这样的发现,就是我们留给人类历史,留给这个宇宙的一些印记,留给人类文明史的贡献,所以我们每次有新的突破的时候,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我经常跟同学说,这比中了彩票、中了奖感觉都要好一些。

我在清华总是对我们的清华本科生讲,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太着急。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给我写信,因为我的亲人得了癌症,或者得了什么病,我一定要去做制药研究,甚至有的同学在清华跟我说,不想学习了,想赶紧去制药公司,其实对我来讲,这也是另外一种急功近利。

前沿最尖端的制药研究实际上完全来自于大学创新、研究所创新,我们的基础研究,就是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研究的发现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大家有的时候会特别重视应用研究或者简单的最后一步,但是不要忘了所有的前提都是基础,像盖大楼,地基打不深,楼一定盖不高一样,完全一样的道理。作为一线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我在 1997 年去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与制药公司有关系,就是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那时没有想到我们 2000 年一篇发表在《自然》的文章被制药公司发现,从那以后我们一点一点做到现在,做了 20 年。我认为,如果做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反而更加可以对制药产生更加深远的重大的影响,所以过去 20 年间,我也在给一些跨国制药公司进行咨询,指导他们进行制药等等。其实也是想告诉同学们,其实基础研究做好了以后,再参与医学和制药的研发,效果可能更加显着,而不是急急忙忙先去。因为当时没有把基础打好去做药,可能只能做边角细碎的工作,反而担当不了重任。

我们太喜欢管,太喜欢按计划,太喜欢给一个框子框着学生

施一公:现在教育模式成绩是巨大的,首先肯定一下。我相信大家都同意这一点,中国学生经过中学、小学培养以后,竞争力非常强,什么竞争力强,就是考试。我觉得我们中国中学生的平均水平在高三毕业以后,在世界上很可能是前列。

我们的教学如此严谨,如此发达和先进,使得我们的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平均水平非常高,大学毕业的时候平均水平也非常高。大家有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都这样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没有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没有领先于世界。其实这有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在里面,就是均值和方差的关系。

我们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我们希望学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所以我们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这反映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美国的学校恰好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均值并不是很高,但是方差非常大。有的时候我在比较,比如比较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我个人认为,如果按照学生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我怀疑我们本科生考试能力都超过 MIT。但是如果比较每个学科前五名,无论计算机、化学、生物、物理还是数学,我们可能就不占优势了。我们的方差太小,均值非常高。这个问题可能跟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我们太喜欢管,太喜欢按计划,太喜欢给一个框子框着学生。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很踌躇、犹豫,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经常是对个体好的事情,对整体反而不好:人通过细胞凋亡除去有害的细胞,整体才能健康。公平和卓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公平会损害卓越,但是必须要强调公平。我非常支持高考,高考是唯一让农村孩子、家境贫寒孩子,在山区的孩子,摆脱自己贫苦命运的途径。但是高考一考定终身,大家意见很大。

在改革效果我不去评价,有些前沿省份开始分科,不选的科不去学了,进了大学以后,那些科的基础知识很差,这对于大学来说是非常难做的。在受教育机会比较少的情况下,我们的人口比较众多,又受非常浓厚的东方文化影响,怎么样鼓励创新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不是一两个人、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思考和整个文化的改变才能够实现。

问:生命科学和其他科学有什么不同呢?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学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施一公:这个问题非常大,有什么不同可以回答半个小时,具备什么品质可以回答一个小时。生命科学和其他科学很不一样,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批评。数学和物理是方法,数学是抽象思维,物理是物质道理,如果极端一点讲,我认为世界上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就是数学和物理。有人会较真,计算机呢?是数学和物理。化学呢?是物理的极致。物理有量子物理,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东西,化学反应不过是量子物理的一个变异。生物学是一个大领域,比如做生物学的所有实验,比如做基因组学研究,要测序,测序技术是物理技术,是仪器。在我的世界里,在我比较粗浅的理解里,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等是方法,而生物是一个巨大的海棉,物理进来产生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进来产生生物化学、生物数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生物对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都有巨大影响。

《科学》周刊提出的 125 个科学问题,超过一半是生命科学范围问题,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是另外一半。怎么样成为好的生物学家还是科学家都很容易:学好任何一门知识,或者有任何好的技能,都可以成为好的生物学家。

70 年代的分子生物学革命,因为物理学家引起的,80 年代、90 年代的生物数学、组学革命,主要是计算机和数学进来的,现在材料科学、工程科学进入生命科学,正在引发下一轮革命。对生命本质建设不断地发生,一浪高过一浪往前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最重要的应用还是在生命科学上。

我在河南省的时候生物比较差,数学物理还不错,化学比较一般,我最骄傲的是数学和物理。我的生物底子很差,为什么选择学生物?84、85 年的时候,我记得省实验中学老师说,将来是生物化学的世纪,我当时特别激动,当时我在想,化学合生物一结合,生物化学,是不是将来有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物计算机、生物工程,当时我没有听说过,都是自己瞎想的,当然都已经出现了。我对科学感兴趣,没有对生物特别热衷,很喜欢数学,但没有选择数学系。学生物以后,拼命地想学好,因为没有打好基础,兴趣不足,造成很多困难,我在清华在我的生物系同学里是比较差的。出国的时候,包括到国外,我的生物成绩也是比较差的,我在 90、91 年的时候,生物学成绩经常勉强及格,为了拿到奖学金,只好去数学系、物理系选几门课拿满分,直到后来才一点一点出感觉。我后来到博士三年级、四年级的时候,出了一点感觉,才发觉原来生物这么回事。当时没有人告诉我生物是一个领域,数学是一个方法,如果知道这个区别的话,我会更快一点,我老想拿数理思维想生物学问题,不完全是这样的,所以我走了不少弯路。

我直到博士四年级以后,才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才坚持下来,一旦有兴趣以后,加上我认为生命科学确实是很伟大、很了不起,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回都回不去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54632, encodeId=6f181e546326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1cf86534f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舆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6534, encryptionId=f1cf86534fa, topicName=舆论)],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1e0536772516, createdName=steven_u14, createdTime=Wed Jun 27 15:27:00 CST 2018, time=2018-06-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16749, encodeId=06871616e49c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660e3936c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社会#</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936, encryptionId=e660e3936c0, topicName=社会)],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e6de19781024, createdName=ms705947299214030, createdTime=Thu Nov 02 09:27:00 CST 2017, time=2017-11-0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06-27 steven_u14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54632, encodeId=6f181e546326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1cf86534f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舆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6534, encryptionId=f1cf86534fa, topicName=舆论)],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1e0536772516, createdName=steven_u14, createdTime=Wed Jun 27 15:27:00 CST 2018, time=2018-06-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16749, encodeId=06871616e49c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660e3936c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社会#</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936, encryptionId=e660e3936c0, topicName=社会)],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e6de19781024, createdName=ms705947299214030, createdTime=Thu Nov 02 09:27:00 CST 2017, time=2017-11-0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因为是医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看了一期视频,我迷上了这部纪实性的真人秀,也让我……想了好多。如果,将来,我有幸成为一名医生,视频中的一切都会是我的经历。我不知道,在病人突发意外时,我是否能够沉稳处理,脑海中是否也能立刻显现自己所学的医疗知识?我可能会害怕,会心慌,会不知所措。但,也许,因为是医生,你就必须要学会沉稳,冷静,灵活,而这些,却是我现在最欠缺的一些品质。如果,患者的生命就在面前逝去,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感到

做医生,就是一种信仰 !

致谢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 周福德近几年来,医闹、伤医、对簿公堂现象时有发生,频繁出现的伤医事件,再加上频繁曝光的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赛诺菲公司等涉及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更加伤害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不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最近一些时间,全国连续发生很多起伤医事件,再次突显当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氛围。这是对中国六百多万医生的严峻考验。少数医生已经放弃这个高尚职业;大多数

烧伤超人阿宝:请你闭上嘴,让我来给你讲一个中国的医患故事

我面无表情的等他絮叨完,然后说:你觉得这种感人的医患故事只能发生在国外对吧?那么现在,请你闭上嘴,让我来给你讲一个中国的医患故事。

我与病人的故事:信仰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我的病人们:说到艾滋,你们多少会有些畏惧吧。我曾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年轻人反复地去查艾滋病抗体,虽然每次都是阴性,但仍不罢休,总是焦虑不安。还有一个免疫缺陷的病人,他担心这会是艾滋病的前兆,拿出一沓厚厚的检查单问:“和之前相比,我的免疫指标有什么变化吗,会是艾滋病吗?”艾滋病,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它通过直接接触黏膜组织的口腔、生殖器、肛门等或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