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低分子肝素需要按压吗?按压多久?这是一篇注射操作规范

2023-06-10 中卫护研院 中卫护研院 发表于上海

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到底怎么样是对的呢?

导语:

临床工作中您是否遇到注射过低分子肝素部位,比如腹部、上臂,出现了瘀斑、硬结、血肿、等情况呢?是否对注射部位、注射速度、注射角度以及注射后要不要按压等这些问题存在过疑问呢?比如护士A说:“注射后不需要按压”,护士B说:“注射后需按压到不出血即可”,那么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到底怎么样是对的呢?

下面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的最佳证据总结》进行学习。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吸收速度更慢、更稳定,生物利用度更高,是唯一能皮下注射、高效且安全的抗凝剂。

皮下注射时,低分子肝素可在注射部位聚集,引起瘀斑、硬结、血肿、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其发生率依次为53.6%、33.8%、23.0%、1.8%,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影响抗凝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发症的发生与注射部位、注射速度、注射角度、注射后是否冷敷等多种因素相关。规范皮下注射操作可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9年国内发表了“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21年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发布了“皮下注射技术报告”。然而,以上文献均未聚焦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操作步骤和细节,难以较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因此,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宋青青等专家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提炼并汇总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相关证据,旨在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流程,保障注射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证据提取:

由2名研究者(第1、2作者)独立提取证据,并与其他循证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翻译、校对及整合。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证据整合。因前者来自1篇系统评价,发表时间为2021年,后者来源于1篇专家共识,发表时间为2019年,故优先选择前者。

①当证据内容一致时,优先选择符合专业表达且通俗易懂的证据。如“腹壁注射时,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嘱其放松腹部”和“建议患者在用药期间躺下 ”,优先选择前者。

②当证据内容互补时,根据证据的逻辑关系进行合并。如“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 ”,“皮下注射时,建议使用可伸缩固定针”及“无论在腹壁侧面或正面注射时,都应使用5~6 mm的短针”,优先选择将其合并。

③当证据存在分歧时,遵循循证证据、高质量证据、最新发表证据优先的原则。如“推荐皮下慢速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匀速注射时间≥20 s”、“持续匀速注射10s,注射后停留10s,再快速拔针”。

证据分为1~5级,1级为最高级别,5级为最低级别。

最佳证据汇总:

最终纳入9篇,其中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5篇、专家共识2篇。从注射前准备、注射中规范、注射后处置3个方面总结出12条最佳证据。

1.注射前准备

1.1 注射频率: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每天给药1次与每天给药2次同样安全、有效,建议每天给药1次,以提高患者的注射依从性。(证据等级1)

1.2 注射器的选择:建议使用针头长度为5~6mm的短型固定针,以避免针头过长刺穿血管或误入肌层。(证据等级1)

1.3 注射体位:腹壁注射时,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嘱其放松腹部;上臂注射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取坐位时,嘱患者上臂外展,与躯体成90°,放松上臂肌肉。(证据等级1)

1.4 注射部位的选择

1.4.1 腹部皮下组织较厚、注射面积大、药物吸收快、神经纤维较少,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首选部位。在腹部进行皮下注射可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减轻患者疼痛。

1.4.2 避开有破损、瘀斑、瘢痕、硬结、色素沉着、水肿、溃疡、感染等迹象的部位。

1.4.3 腹部注射区域:以脐为中心向左右各延伸10cm,避开脐周2cm范围内。

1.4.4 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2个注射点的距离至少为2cm或一横指,以预防低分子肝素聚集产生血肿或皮下脂肪积聚产生硬结

1.4.5 建议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推荐使用表盘轮换法,按顺时针、对角线轮换注射点,以减少药物聚集,减轻疼痛,预防瘢痕形成、组织硬化。(证据等级1)

2.注射中规范

2.1 建议采用预充式针剂或“气锁”技术注射,即针筒内保留少量空气,注射前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的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然后进行注射,以保证低分子肝素的注射剂量准确,且注入皮下的少量空气可形成“气锁”结构,能有效预防药物溢出或外渗。(证据等级2)

2.2 推荐使用捏皮技术注射,即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 cm,提捏患者皮肤成一皱褶,将皮肤褶皱从下方的肌肉层拉起,整个注射过程中,均应保持皮肤褶皱不放松。(证据等级2)

2.3进针角度: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证据等级2)

2.4 因注射时左手全程提捏皮肤,右手垂直进针,抽回血操作困难,且容易导致针尖移位,加重组织损伤,故注射前不宜抽回血。(证据等级2)

2.5 注射速度:推荐皮下慢速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匀速注射时间≥20 s,以缓解注射点疼痛、促进药物吸收,减少皮下出血和硬结的发生。(证据等级5)

3.注射后处置

3.1 拔针后无需按压,但若注射点有出血或渗液,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 min。(证据等级1)

3.2 为避免药物渗漏,拔针后禁忌热敷、理疗、按摩等。(证据等级1)

3.3 建议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后,对注射部位进行冷敷3~5min,通过冷敷可收缩小动脉,减少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代谢速度,预防瘀斑,减轻疼痛。(证据等级1)

注:检索策略及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本文略,对文献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根据参考文献查阅全文内容。

参考文献:

宋青青,罗方伶,唐倩,黄娟,谢鑑辉,顾莺,罗听薇,朱丽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2):232-23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JM: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对骨折后血栓预防的效果比较

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或伴有任何盆腔或髋臼骨折的患者中,阿司匹林的血栓预防在预防死亡方面并不亚于低分子肝素,并且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低发生率和低90天死亡率相关。

低分子肝素注射避免皮下出血的方法

临床应用中,注射局部皮下出血出现瘀斑及硬结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为减少出血、疼痛,国内外学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部位及方法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BMJ:加压袜辅助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不显著

对于择期手术的中高静脉血栓风险患者,在药物预防的基础上使用分级加压袜辅助治疗的效果不显著

Lancet haematol:遗传性I型抗凝血酶缺乏症女性发生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和产科并发症的风险

遗传性(I型)血浆抗凝血酶缺乏与静脉血栓栓塞的高风险相关,而该风险在妊娠期会进一步增加。遗传性血栓性血友病也会增加产科并发症的风险,但抗凝血酶缺乏症女性的母婴预后数据很少。本研究旨在评估I型抗凝血酶缺乏女性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和产科并发症的风险。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在1980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期间确诊的、至少有过一次妊娠的I型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126位女性被转到医

J Thromb Haemost: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癌症相关血栓形成的总生存期

在这项基于人群的研究中,与LMWH相比,华法林治疗癌症相关VTE与改善的OS相关。

IVIG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COVID-19重症比较有效

2020年3月20日,一篇以李太生教授和曹玮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的文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