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糖的定义












误区六 :尽管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但却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临床上,诸如胰岛β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同样也可导致低血糖。因此,对于临床上的低血糖病患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缓解低血糖症状,还要注意查找隐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低血糖问题。
误区七 :“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误区八 :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小;与低血糖相比,糖尿病患者往往更重视高血糖。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比高血糖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急性心梗甚至猝死。此外,长期慢性低血糖还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
误区九 :各种降糖药导致的低血糖风险差不多;
(1)胰岛素所致低血糖风险最高;
(2)其次是胰岛素促泌剂(尤其是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及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属于血糖浓度依赖性的智能性降糖药,低血糖风险较小;
(4)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无胰岛素促泌作用,单独应用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
误区十 :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1)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激惹好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易惊、遗尿等,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2)成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等;
(3)老年患者的低血糖要么没有任何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要么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言语行为反常、抽搐、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或“癫痫发作”。
3.睡觉前适当的加餐:若出现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时,需听从医生建议调整好用药治疗方案,同时睡觉前适当加餐。另外,若出现餐前低血糖或餐后高血糖,不妨多吃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粗粮,能延缓机体吸收葡萄糖,防止餐后血糖升高,而且也能减少胰岛素分泌,防止餐前低血糖。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