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科室】
耳鼻喉科
【基本资料】
患者,男,71岁
【临床病史】
6月前余无明显诱因右侧鼻衄,可自行缓解,但仍反复出现涕中带血,伴鼻塞、嗅觉减退;伴有面颊麻木。
【影像图片】


【影像表现】
右侧鼻泪管、下鼻道及上颌窦、下鼻甲可见占位性病变,CT特点:上颌窦前内壁、鼻泪管壁骨质破坏 ,无硬化、边缘清楚 ;MRI特点: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ADC:低信号;中重度强化,曲线呈速升平台型,ASL呈稍高灌注。
【本病例分析】
老年患者,反复鼻出血,右侧鼻泪管、下鼻道及上颌窦、下鼻甲占位,上颌窦前内壁、鼻泪管壁骨质破坏 ,无硬化、边缘清楚, 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ADC:低信号;中重度强化,首先考虑黑色素瘤。
【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
【病例小结】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期从神经嵴迁移到鼻腔、鼻窦黏膜的黑色素细胞,40~70岁多见,60~70为峰值年龄,性别无差异,约占鼻腔鼻窦原发性肿瘤3.5%~4%,约占全身黑色素瘤的1%。本病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多数为有色素性黑色素瘤,10%~30%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常见症状为单侧渐进性鼻出血、鼻塞、头痛等,可有血性腐臭分泌物。组织结构及瘤细胞形态变异大,可见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细胞、浆细胞样细胞、痣样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胞质淡染或嗜双色性,黑色素不明显或数量很少。病理核分裂象常见,大于,大于40%的病例可见神经及血管浸润。好发部位:鼻中隔前下份>鼻窦>中下鼻甲,其中上颌窦为鼻窦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80%,其次为筛窦 。
CT表现为:等/稍高密度、无钙化/囊变,形态不规则,生长方式:多为单侧、膨胀性生长、累及周围结构骨质:溶骨性吸收破坏、残存骨质边缘整齐呈刀切样改变、无硬化边 ,增强扫描:不均匀中、强度强化。MRI表现:黑色素型T1WI呈高信号,T2WI 呈低信号;非色素型T1WI等高信号,T2WI高等信号;出血型表现为不同出血时期的MR特征;混合型T1WI 及T2WI 均呈混杂信号。
本病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内翻性乳头状瘤,部位:上颌窦及筛窦交界处,沿鼻腔外侧壁生长,均匀软组织密度,规则/不规则,边界清,10%肿瘤内点状、斑片状钙化,乏血供,均匀轻中度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变薄,局部可有侵蚀、破坏;肿瘤基底部骨质多有硬化,据此可帮助判断起源部位,MRI呈“脑回样”强化。鳞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年龄大,病程短,CT:鼻腔内密度不均匀的不规则肿块,浸润性生长,邻近骨质溶骨性破坏明显,MR:T1WI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出血、坏死所致)。淋巴瘤,好发于鼻腔前部,骨质破坏不明显,浸润性骨质破坏,通常保留原骨骼形态,MR: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为主,信号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皮肤改变:浸润邻近的皮肤为鼻腔淋巴瘤较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鼻背、鼻翼、面部、内眦或眼睑软组织不同程度的增厚,甚至形成结节状软组织肿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鼻出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