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3岁女孩遭霸凌左耳鼓膜穿孔!当孩子遭遇欺凌,家长该怎么做?  

2023-03-23 梅斯医学整理 梅斯医学整理 发表于上海

抵制校园欺凌,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告诉孩子们,既不要做施暴者,也不要做受害者。

根据新京报报道,近日,网传三月中旬海南临高一名女孩遭遇校园霸凌,被多名女孩殴打,引起热议。网传视频显示,一群女孩手脚并用,对被打女孩施暴,还将其推入小河中,并举起手机录制视频,用当地方言说“不要用棍子打”。被打女孩头发凌乱,上身可见伤痕,跪在地上向施暴者说“对不起”。
 
 
3月22日下午,临高县公安局加来派出所向,此事正在调查中,详情不便透露。
 
图:新京报
 
校园霸凌屡见不鲜。被霸凌(欺凌)的经历会对受害人产生或短期或长期的不良影响。这种发病的过程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表在Lancet Psychiatry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被霸凌伤害的经历会增加这类人群接下来患精神障碍的风险,这类人群更倾向于会被诊断为可能精神障碍。早期发现霸凌,并给于对应的阻止向精神障碍的方向发展的治疗,会对这类人群的精神状态有很好的改善,最终达到防止精神障碍的发生目的。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两项针对16岁青少年或者稍大年龄的人群的代表性的问卷调查:2000大不列颠研究,2007英格兰研究,研究者通过向受调查对象展示一张罗列了压力性事件的卡片来识别其既往有无霸凌经历,评估和被害妄想、听视觉幻觉、可能精神障碍的关系。所有分析过程都对社会人口层面上的混杂因素、智商(IQ)、外伤进行了控制。
 
结果发现,2000年的调查研究者获得了8580分问卷,2007年的研究获得了7403分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受霸凌经历和被害妄想和幻觉相关。调整混杂因素后,相关仍然存在。受霸凌也和诊断为可能精神障碍相关,基于2000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如果在基线时期即有着霸凌经历,那么这将预示着在接下来的18个随访月内被害妄想和幻觉将会出现和持续的可能性很大。
 
控制混杂因素后,这种相关仍然存在,仅仅会表现为诊断为可能精神障碍的显著性降低。被霸凌的生活经历和被害妄想和幻觉两组症状的同时出现显著相关。
 
学会与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要课程,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以下5点可构成欺凌:
 
1、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2、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3、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4、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当孩子遭遇欺凌,家长该怎么做?  
 
1、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有些家长平时要求孩子一味顺从,打压孩子的自尊,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在学校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如果事态超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家长应采取行动,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
 
2、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
 
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力,这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
 
3、冷静,最重要的是孩子。
 
当孩子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支持他。
 
4、共情,先别追问过多细节。
 
不要一味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学计较,这可能让孩子误以为遭受欺凌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责。对孩子表达共情,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号:他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常态”,你对于他所遭受的对待非常痛心。
 
5、接纳,父母绝不抛弃你。
 
孩子遭受欺凌后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如对于人际关系异常抗拒,不愿意上学等,这个时候家长要宽容对待,因为孩子可能处于应激状态,不要对他产生二度伤害。
 
6、安抚,先平复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极度没有安全感时更看重别人的关心,越早把情绪处理好,对孩子的伤害和日后的影响才能越小,这比起解决事情本身更重要。
 
7、感谢,你肯将事情讲出来,很勇敢。
 
告诉孩子很感谢他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同时向他说明,只有他愿意谈到这个事情,爸妈才有机会可以帮助他。比较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气告诉我这些,尽管这么艰难,你却依然愿意告诉我,谢谢你的信任。
 
此外,我国法律也有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抵制校园欺凌,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告诉孩子们,既不要做施暴者,也不要做受害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Lancet Psychiatry :霸凌是青少年发生精神障碍的强烈危险因素

被霸凌(欺凌)的经历会对受害人产生或短期或长期的不良影响。这种发病的过程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者使用不列颠成人精神疾病发病情况问卷调查2000年和2007年两年的问卷数据来验证假说:霸凌经历和精神障碍发生有关。霸凌可以预测随后出现的被害妄想、幻觉症状。研究者分析了两项针对16岁青少年或者稍大年龄的人群的代表性的问卷调查:2000大不列颠研究,2007英格兰研究,研究者通过向受调查对象展示一

JAMA:2/3被霸凌的住院医没有求助!"少年的你"谁来保护?

希望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没有霸凌,包括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