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防治:基层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

2022-09-29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心衰治疗所用药物几乎全是常用的,也还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但在心衰中的用法与其他疾病完全不同。基层医师中存在“粗放”式用药的误区,达不到预期疗效,失去了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时机。

心衰学堂”栏目旨在提供心力衰竭(心衰)的新研究新证据和新理念,帮助临床医师应用现代视角来认识和防治心衰。采用文章、病例讨论和视频直播等方式。内容除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外,着重要求实用性和适合中国国情;鼓励学术民主,不回避争议;拓展读者的视野,增加辨识能力。

我国的心衰工作近十多年已有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差距来自整体管理系统不够健全,也来自一些具体环节。调查发现,基层医院和医师在心衰治疗上与指南推荐存在一条鸿沟,值得关注。

心衰预防关口前移:要厘清心衰分期与心功能分级的不同概念

混淆分期和分级两个概念  

这是基层医师常有的误区。从心衰的危险人群进展为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终末期心衰,指南将心衰依次分为A、B、C、D不可逆转的4个期,从而提供了从“防”到“治”的新理念。心衰的分级则依据纽约心脏学会(NYHA)定义的心功能状态,具有可变特点。两者为不同的概念,又有着联系,A、B期为心功能Ⅰ级,C期为Ⅰ~Ⅲ和ⅣA级,D期为ⅣB级。

  • 分期方法强调的是心衰的早期预防  

A期患者要及时发现和控制心衰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B期患者重点阻止心脏的结构性改变和心室功能不全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进展,除采取A期措施外,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尤其伴B型脑钠肽(BNP)水平升高的患者属于发生心衰的高危人群。预防A和B期发展至有症状的C期,是预防心衰的重中之重。

一旦出现心衰症状(C期),患者预后不良,5年病死率大抵与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相仿。但也不需绝望,积极治疗是有效的,患者心功能仍可能恢复至Ⅰ级,病情可以长期稳定。因此避免从C期转为D期,延缓心衰进展和延长患者寿命,是心衰防治的又一个重点。

心衰患者绝大多数时间由基层医师处理,显然,基层医师最了解患者,做好上述两个至关紧要关口的防治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规范心衰治疗:要从细节处注重药物应用的要点

  • 房颤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

心衰治疗所用药物几乎全是常用的,也还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但在心衰中的用法与其他疾病完全不同。基层医师中存在“粗放”式用药的误区,达不到预期疗效,失去了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时机。

  • 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治疗药物使用率不高,例如指南推荐的ACEI和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所有患者均应使用,但在基层医院使用率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二是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患者比例很低,药物的剂量要求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如ACEI中卡托普利50 mg 3次/d、依那普利10 mg 2次/d,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10 mg/d、美托洛尔缓释片200 mg/d等,实际使用剂量明显不足。三是不了解用法上的细节要求,指南要求尽早使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剂量,直至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ACEI的起始剂量是目标剂量的1/4,每1~2周递增一次,在1~2个月可达目标剂量或耐受剂量;β受体阻滞剂的起始剂量为目标剂量的1/8,每2~4周滴定式地递增一次,持续用药2~3个月才逐渐产生生物学效应,3~6个月可达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需长期坚持用药。同时要加强用药监测如血压、心率和节律、血钾和肾功能,及时调整剂量和用法。

  • 利尿剂使用误区

长期受心衰传统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模式影响,基层医师利尿剂的使用率高。利尿剂对心衰生存无明显影响,但能纠正并预防液体潴留,快速缓解症状,也是心衰的基本治疗。但对应用中发生的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肾脏损害、低容量负荷等副作用,则重视和认识不足,认为是心衰恶化的表现。此时,若增加利尿剂用量反而加剧病情。此外,在利尿剂选择上,基层医生仍喜欢选择噻嗪类利尿剂,而指南推荐首选襻利尿剂。

  • 螺内酯使用的问题

基层医院应用螺内酯的比例高,但存在一些使用误区。一是仅仅作为保钾利尿剂,没有认识到该药也是心衰的基本用药。在ACEI应用后血浆醛固酮水平仍有明显升高,为“醛固酮逃逸”现象。醛固酮水平升高是心衰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螺内酯可降低心衰的死亡率,还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率。二是适应证掌握不严谨。该药的不良反应与ACEI相似,故要求应用前必须血肌酐水平<221 μmol/L(2.5 mg/dl)和血钾<5.0 mmol/L。三是应用不规范,由于当作利尿剂用,往往剂量偏大,忽视了引起高钾血症和肾损害的风险。正确方法是从小剂量(10 mg/d)开始,逐渐增至最大剂量20 mg/d,治疗后3天和1周,以及加量前均应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前3个月,每月监测1次,以后每3个月1次。长期应用还有发生男性乳腺发育可能。

新药物应用:亟待在基层中正确认识和使用

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心衰药物,能发挥较ACEI更优的治疗作用,适用于LVEF≤40%、心功能Ⅱ~Ⅲ级心衰患者。但该药有明显降低血压作用,启用前应确认血压稳定,收缩压>100 mmHg,无明显血钾升高和肾损害。

  • 伊伐布雷定和心率管理

心率增快是心衰早期的代偿性表现,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在晚期失代偿时则相反,心率增快与心衰临床严重程度呈正比。心率管理已成为心衰治疗重要一环,目标是静息心率60次/分左右。伊伐布雷定是单纯减慢心率药物,不产生负性肌力作用,不会恶化心功能,不降低血压,适用于窦性心率≥75次/分、心功能Ⅱ~Ⅳ级的慢性心衰患者。要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或用于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者。 

托伐普坦是一种新型利尿剂,具有仅排水不利钠的作用,可用于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差、伴低钠血症或肾功能损害的心衰患者。 

上述新型药物在心衰指南中均是Ⅰ或Ⅱa类推荐。基层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药物,二是缺乏应用经验。如错误地使用伊伐布雷定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不知道从ACEI或ARB切换到沙库巴曲缬沙坦之前,应停用36~48小时;老年人、尚非稳定性心衰患者的起始剂量宜减半;应用过程中应监测血压、血钾和肾功能等。另外,还需理解这些新药均价格昂贵,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和长期应用可能,个体化地考虑。

心力衰竭的综合管理:基层治疗的难点和未来方向

心衰患者出院时要有具体和详尽医嘱;做好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坚持定期随访制度。这些工作要与接管的基层医师良好衔接,保证出院后患者仍能遵从医嘱服药。有关运动康复、生活方式干预、精神心理支持等,有条件应尽量在出院前或出院后早期开始,让基层医师参与,以保证这些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恶化,降低再住院率的举措持之以恒。

我国有大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加之日趋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使心衰危险人群数量达数亿之巨;又有1300万以上的心衰患者。这是上述心衰防治两个关口的巨大人群,基层医师正是严防死守的主力军。

心衰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管理,长期随访,实现治疗过程的全覆盖和优化。这就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包括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专科医师和家庭医生、家庭成员和社会力量等,其中基层是重要的,又是薄弱的环节。中国未来心衰防治的成败,基层医师工作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基层工作和基层医师能力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盘考虑、总体规划,从现在做起尚未为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irculation:Finerenone降低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心衰风险

这些FIGARO-DKD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伴有HF病史,Finerenone都能减少CKD和T2D患者的新发HF并改善其他HF结局。

Circ-Heart Fail: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升高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

该研究揭示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升高与HF患者临床预后不良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该研究的数据支持去唾液酸化是导致HF进展重要因素的观点,神经氨酸酶抑制可能是HF的潜在治疗策略。

JAHA: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力衰竭风险的关系

NAFLD患者发生HF的风险增加,与射血分数降低的HF相比,患射血分数正常的HF风险更高。调整临床和人口统计学因素后增加的风险持续存在表明NAFLD和HF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BMJ:休克性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除颤前慎用肾上腺素

在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救治过程中,近三成的患者违背现行指南,在除颤前进行了肾上腺素治疗,这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Hypertension:基于风险的强化降压与心衰预防

虽然短期随访可能会导致对预测风险较低的人群的益处估计不足,但在预测的HF风险最高的人群中优先强化降压可能有助于减轻美国的HF负担。

Eur Heart J:利钠肽检测用于心力衰竭诊断的长期趋势

初级保健中对利钠肽进行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没有明显不平等的证据,但大多数HF患者在诊断前仍然没有利钠肽的检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