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BA.4/5将成全球主导毒株,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毒性可能更大

2022-06-15 网络 网络

BA.4/5分别于今年1月和2月在南非被首次检测到,它们在5月成为该国的主要毒株,并带来新一波的疫情。

BA.4/5分别于今年1月和2月在南非被首次检测到,它们在5月成为该国的主要毒株,并带来新一波的疫情。

最新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显示,奥密克戎BA.4/5之所以越来越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新的全球主导毒株——是因为其具备更强的传播力和再次感染能力。而随着它们成为主要流行株,全球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有可能增加。见:美国日增超10万例,疫情再度升温:从BA.4/5再到新毒株,疫情还远未离去

BA.4/5在欧美站稳脚跟,逐步成为主流

欧洲疾控中心13日表示,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两个新子变体BA.4/5在欧洲的传播速度正在超过其他毒株,将成为欧洲的主导毒株。这一趋势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得到了印证。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数据显示,受BA.4/5影响,英格兰与北爱尔兰近期确诊人数呈现“小幅上升”。英国住院人数也随之每周增加10%。

欧洲疾控中心13日在一份最新通报中警告,尽管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BA.4/5占病例的比例相较于BA.2仍较低,但这种情况在一些国家已经发生了逆转——在葡萄牙,截至6月9日,该国BA.4/5病例已占新病例的87%,其中BA.5更高,且总体病例数激增

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牙在上一波BA.2带来的疫情中,总体病例数并没有发生激增。

欧洲疾控表示,BA.4/5的增长优势表明,它们将在未来几周内在整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可能导致未来几周新冠病例的增加。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数据显示,受BA.4/5影响,英格兰与北爱尔兰近期确诊人数呈现“小幅上升”。英国住院人数也随之每周增加10%。

大洋彼岸的美国疾控中心(CDC)14日的统计显示,目前美国的BA.4/5病例分别占到8.3%和13.3%,合并已占到总体的21%,并且其增长幅度更高于目前暂时居主导地位的BA.2.12.1,未来可能会取代BA.2.12.1。预计BA.4/5很有可能在不久后成为美国的主要毒株。

BA.4/5分别于今年1月和2月在南非被首次检测到,它们在5月成为该国的主要毒株,并带来新一波的疫情。

随后,世卫组织将BA.4/5于今年3月添加到监测名单中,5月,欧洲疾控中心将其升级为最高级别警戒的变异株。

BA.4/5是奥密克戎进化枝的两个亚谱系。它们在共享了奥密克戎此前几个亚型相同的突变,且同时具有不同的新突变。与目前全球主导毒株BA.2相比,BA.4/5的刺突蛋白中的新关键突变包括L452R及F486V。这些突变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BA.4/5越来越能够逃避人体已有的免疫系统,使得接种过疫苗或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们再次感染。

不过,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BA.4/5与之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会导致严重程度的疾病或死亡。截至6月1日,虽然葡萄牙的疾病严重程度指标(住院、ICU和死亡)低于上一次奥密克戎高峰时的水平,但是每周的环比都在增加。

BA.4/5免疫逃逸更强

BA.4/5是奥密克戎进化枝的两个亚谱系。它们在共享了奥密克戎此前几个亚型相同的突变,且同时具有不同的新突变。与目前全球主导毒株BA.2相比,BA.4/5的刺突蛋白中的新关键突变包括L452R及F486V。这些突变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BA.4/5越来越能够逃避人体已有的免疫系统,使得接种过疫苗或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们再次感染。

A Venn diagram of spike mutations between omicron variants BA.1, BA.2, and BA.4/5.

6月8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发表了牛津大学一组科学家对BA.4/5血清学特征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核心结果显示:1)BA.4/5对3剂疫苗接种者的血清确实发生了更显著的逃逸。2)L452R及F486V两个新增突变是BA.4/5发生比BA.2更显著的免疫逃逸的主要原因。见:bioRxiv:谢晓亮团队全面评估Omicron亚型BA.2.12.1,BA.4和BA.5的免疫逃逸效应

研究者使用一系列疫苗和天然免疫血清以及单克隆抗体的面板研究BA.4/5的中和作用。与BA.1和BA.2相比,BA.4/5显示出对来自阿斯利康或辉瑞的三剂疫苗接种者的血清中和率降低。此外,使用来自接种BA.1疫苗后遭突破性感染者的血清,对BA.4/5的中和作用也同样明显降低,这就显示出已感染者重复感染奥密克戎的可能性。

BA.4 在靠近基因组 3' 端的位置添加了两个突变:Orf7b 中第 11 位的亮氨酸转变为苯丙氨酸 (L11F),以及 N 蛋白中第 151 位的脯氨酸转变为丝氨酸 (P151S)。 Orf7b 和 N 都参与了先天免疫的逃避,这些突变可能有助于逃避效率。 N蛋白突变也可能影响病毒颗粒的包装和稳定性。

BA.5 在 M 蛋白的第 3 位 (D3N) 向天冬酰胺添加天冬氨酸。 膜蛋白围绕病毒颗粒并参与病毒进入,这种突变可能会提高功能效率。 M蛋白还在抑制先天免疫中发挥作用。 D3N 突变相对不常见,但在一些 Omicron 谱系中发现了 D3G。

Omicron : ce que l'on sait des sous-variants BA.4 et BA.5 – Réalités  Biomédicales

研究者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任景山认为“我们发现奥密克戎BA.4/5确实比其他毒株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是由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后的免疫逃逸引起的。”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无法说新冠病毒(SARS-CoV-2)的下一次进化会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该病毒将继续其免疫逃逸,可能会继续在奥密克戎分支中进化,但也可能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分支,例如此前的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SARS-CoV-2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和重组能力,可能产生更激进的变化。换句话说,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还会变得更强。”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发布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的一项研究的预印本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BA.4/5的主要突变位点不仅使得该毒株更容易发生免疫逃逸, 而且通过回复突变(编者注:突变体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全地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使得该毒株恢复了适应性,从而更容易逃逸中和抗体,更容易产生突破性感染。

对于这两项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冠状病毒专家王林发认为,BA.4/5在逃避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力方面甚至比BA.1/2更强。“从交叉中和和血清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BA.4/5代表了与最初版本SARS-CoV-2不同的血清类型。”

相关报道:奥密克戎BA.4、BA.5可逃避疫苗及免疫系统,已扩散20多国,但重症的死亡风险并没有增加

BA.4/BA.5后再感染可能成为常态

因为BA.4/5的免疫逃逸能力超强,因此,二次感染可能成为常态。有研究表明,BA.1感染后,对BA.4/5的感染无免疫作用。同时,BA.4/5感染后,体内中和抗体能维持多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要认为奥密克戎越突变就越轻微,BA.4/BA.5的致病性可能更强

除了免疫逃逸,人们同样关心的还包括BA.4/BA.5的致病性如何?由东京大学佐藤佳(Kei Sato)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评估了BA.4和BA.5在体外和体内的病毒学特征。它表明 BA.4/BA.5 在人肺细胞(呼吸上皮细胞)中的复制效率高于BA.2。此外,使用仓鼠进行的感染实验表明,BA.4/5比BA.2 更具致病性。

在动物模型(受感染的仓鼠)中,BA.4/5确实比BA.2造成更大的肺损伤。”日本研究人员警告说,“一个还没有确凿证据的简单假设是,SARS-CoV-2会以减弱其致病性的方式进化。我们的研究驳斥了这个观点。我们的观察强烈表明,SARS-CoV-2不一定会以减弱其致病性的方式进化。”研究者指出。

不过,上述体外和动物实验的结论尚不足以得出BA.4/5对人体更具有致病性这一结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学者、免疫学博士王宇歌分析认为,综合这些最新研究显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BA.4/5对人体的适应性更高,使之正在取代其他毒株成为主要毒株;BA.4/5对疫苗接种者血清发生了更显著的逃逸,更容易发生突破性感染,这将为未来的防疫带来新的挑战。

根据迄今为止的观察,我怀疑 SARS-CoV-2 是否已达到其在接种疫苗或未接种疫苗人群中传播速度的上限。 我认为新的变种可能会出现毒力大大增加的情况。 我们应该记住,一种与 SARS-CoV-2 密切相关的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会杀死大约 50% 的感染者。

omicron 系列变体的故事仍在不断涌现,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 不幸的是,在监测感染率和菌株鉴定至关重要的时候,这些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下降。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监视是新的、可能更危险的变种的最佳预警信号。

多位科学家都指出,一种可更有效地逃逸免疫保护的变异株的出现,可能会大大恶化新冠疫情大流行,因此值得人们时刻关注。这个夏天,全世界可能将不得不继续生活在奥密克戎的阴影之下。

omicron的未来

只要病毒还在传播,我们就会继续看到新的病毒谱系和变种。 由于 Omicron 是目前最常见的变体,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的 Omicron 子变体,甚至可能是重组谱系。

科学家将继续追踪新的突变和重组事件(尤其是子变体)。 他们还将使用基因组技术来预测这些可能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可能对病毒行为产生的任何影响。

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限制变体和子变体的传播和影响。 它还将指导开发有效对抗多种或特定变体的疫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26643, encodeId=184a12266436b, content=😂😂😂总之两句话,要死要死~,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2ba5534326, createdName=肥飞, createdTime=Wed Jun 15 19:05:30 CST 2022, time=2022-06-15,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22-06-15 肥飞

    😂😂😂总之两句话,要死要死~

    0

相关资讯

Nature:首次在体内模型肯定:Omicron毒力低于原始毒株!

新冠病毒Omicron突变株的毒力到底如何?

国内首例奥密克戎变异株BA.5输入上海!

这名患者被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康复后于5月12日出院。

广东报告首例奥密克戎BA.2.12.1变异株病例,研究称传播率快至少23%

2022年5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密切监测亚型BA.2.12.1。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型毒株相比,BA.2.12.1亚型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一些研究表明BA.2.12.1的传播率比BA.2快23%至

Cell Discovery:张文宏团队揭示奥密克戎感染宿主的蛋白质组学特征

奥密克戎株患者炎症反应为何没有流感严重?

张文宏:我国疫情形势变化及防控效果、奥密克戎的挑战和未来防控模式

今天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七届呼吸疾病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新冠肺炎全球流行背景下我国防控策略的实施》的演讲报告。在半个小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