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氧输送的优化策略

2022-11-27 重症医学 重症医学 发表于安徽省

在神经危重症护中进行氧监测的前提很简单:如果能密切跟踪氧输送,可能会减少因缺氧或高氧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然而这种方式仍有明显局限。

脑损伤氧输送的优化策略

重症行者翻译组

综述目的

缺氧和高氧都是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应该避免,这是优化受损大脑氧输送的原则。这一理论基础,促使将氧合终点纳入神经重症的管理内容,特别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本综述旨在通过相关的生理学原理和临床数据,描述优化急性脑损伤患者氧合的临床策略。

最新发现

一项II期随机试验发现,改善氧输送的方案可缩短脑缺氧持续时间,并有降低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死亡率的趋势。最近发表的指导氧输送的临床方案,基于核心生理学原则:通过调节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血液携氧能力和脑血管反应性来增加氧供;通过镇静、药物性昏迷和低温来降低氧需。

概要

尽管人们越来越重视将脑组织氧合作为复苏终点,但这些治疗方法中很多都是基于生理学原理,几乎没有可靠的临床证据来指导。临床医生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并对改善氧合的可能获益和相关风险进行权衡。

关键词

急性脑损伤;脑组织氧分压;高氧血症;神经危重症监护;氧输送

一、前言

对于急性脑损伤(ABI),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出血(ICH)、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和创伤性脑损伤(TBI),优化氧输送是一项重要的优先考虑事项。严重ABI激活神经元内一系列的不良进程,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蛋白酶激活、脂质过氧化、自由基产生,最终诱发细胞凋亡和坏死。这些级联反应是继发性脑损伤临床表现的基础,也是脑损伤神经系统预后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特别是,氧失衡(即对于氧需而言,氧供过多或不足)可能通过多种机制诱发继发性脑损伤,ABI所有相关疾病预后更差。因此,促使以氧为基础的治疗目标,纳入ABI患者的治疗中。

传统上,ABI干预重点是颅内压(ICP),但控制ICP的策略并不总能保证最佳氧输送,而且有时可能会加剧大脑整体或局部的氧供需失衡。因此最近的临床算法,寻求结合目标ICP来优化氧输送。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专题阐述ABI患者氧输送优化策略,重点介绍指导临床治疗的基本生理学理论和最新证据。

要 点

•急性脑损伤后,高氧和低氧都是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是需要避免的极端情况。

•可根据全身目标(如PaO2和SaO2/SpO2)和脑特异性目标(如脑组织氧含量、颈静脉血氧测定、脑微透析和近红外光谱)监测氧输送。

•优化受伤大脑的氧合,需要匹配氧供(例如通过控制动脉氧含量、脑灌注压和脑血管反应性)和氧需(例如,控制大脑代谢率)。

•最近的方案侧重于,管理颅内压的同时优化脑组织氧合。

•除了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外,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有待研究,因此,“最佳”氧合策略仍不确定。

二、受损大脑氧输送:为何重要,如何(在哪)监测

尽管健康大脑只占总体重的2%,但接受了大约15%的心输出量(CO),脑组织血流速为700ml/min(或50-60ml/100g)。由于大脑能量储存很少,神经元依靠有氧代谢持续提供氧气来产生能量。临床上最能突出这种高度依赖性的情形,即脑血流(CBF)完全停止10秒内,意识可能会完全丧失。在脑血流持续减少的条件下,神经元氧提取量增加,以维持稳定的氧供;然而,这一过程在CBF低于25-30ml/100g/min时耗尽,此时神经元转化为无氧代谢,随之产生乳酸和氢离子。当流速为10-12ml/100g/ min时,钠-钾泵失效,神经传递停止。血流量进一步减少,会导致细胞死亡。

因此,氧优化策略需要维持脑氧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临床实践中这种匹配以全身和大脑特定的氧合目标为指导。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可以系统地测量氧,如氧分压(PaO2)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这些指标反映机体整体的氧合状态,但不是大脑氧供的直接标志。也可以通过脑组织氧分压(PbO2)监测仪在大脑水平进行测量,该监测仪可以在采样点的1mm3区域内测量游离溶解氧。各种导管可用于PbO2监测,包括Licox和Neurovent。通过钻孔直接插入脑实质,并且耐受性良好、准确。严重TBI患者PbO2<20mmHg是实施干预、改善氧合的常用阈值。指导脑氧合的其他策略包括:颈静脉氧饱和度(SjO2),置于颈静脉球内的探针,测算出氧输送与氧消耗的总体比率;脑微透析,可以测量脑组织中乳酸、丙酮酸和其他代谢物,并通过乳酸与丙酮酸比值表明供氧不足;最后,近红外光谱(NIRS)可以在前额无创测量距离皮肤表面约2厘米深度的脑氧饱和度。表1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每种方法的技术要点、优点及其局限性。

对于上述每种采样方法,氧合指标都可用来指导氧供。表2列举了根据PaO2、PbO2、颈静脉球血氧测定、微透析和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目标,得到的神经系统研究结果。

表1 氧测量方法概述

方法

采样方法

测量原理

优点

不 足

全身性指标

PaO2监测

动脉血气(例如通过连续血样或留置动脉管路)实现

代表溶解在动脉血中的氧分压

易获得且成本低,易于解释,研究证据充足,有合理的证据指导氧供达到特定阈值

对脑氧不特异

SaO2/SpO2监测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或(在SpO2的情况下)在甲床或前额上放置脉氧仪无创测量

代表氧和血红蛋白的比例

获取简单且成本廉价,易于解释,有SpO2的情况下可以无创获取

对脑氧不特异,SpO2在严重低氧血症、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下不准确

PbO2监测仪

薄金属电极,可对脑白质局部1 mm区域内的溶解氧分压进行采样,通过与ICP监视器连接的钻孔插入或单独放置

反映氧供(通过血氧含量和灌注量)和氧耗的替代指标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治疗性阈值,特别是严重TBI,将探针插入损伤区域,监测最严重区域的氧合,实时反映氧供和氧耗的变化

昂贵、反映局部小范围内氧标本,结果数值严重依赖于插入部位,不能代表整体脑氧合状态,需要技术和故障排除方面的专业知识,许多单位不具备,血肿和感染风险小

脑特异性指标

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

导管逆血流插入颈内静脉,从颈静脉球处采集血液,间歇性或连续性监测

总体评估、间接反映大脑氧供、利用和摄取情况,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表现为氧输送减少、需求增加(例如发烧或癫痫发作)或摄取增加

提供大脑氧平衡的“广角”视图;

实时反映氧输送和氧耗的变化

导管错位可能导致颅外血管采血不准确;

仅提供总体氧合指标,无法识别局部氧利用或输送障碍(局部损伤时氧气值可能正常);

需要许多技术和故障排除专业知识;

血肿和感染风险小

脑微透析

通过钻孔插入脑组织的双腔探针 (也可以独立放置),脑代谢物与第一个腔内灌流液混合,然后进入到第二个腔进行分析

来自细胞外间隙的代谢物,包括乳酸、丙酮酸、葡萄糖、谷氨酸和甘油;

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或甘油和谷氨酸增加来预测脑缺血

将探针放置在局部缺血的高风险区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一次可以采集多种代谢物

采样区域小,仅提供脑代谢和氧合状态的局部测量;

需要许多尚不具备的技术和故障排除专业知识;检测氧输送或氧耗急性变化的时间精准度有限;

血肿和感染风险小

近红外光谱

由一系列分布在头皮上的光发射器和检测器电极组成

测量氧合和脱氧血红蛋白在不同近红外波长下的相对吸收率,用于估计脑组织氧合状态的比例

无创测量;

良好的时间精准度

空间精准度有限;仅能检测浅表脑氧饱和度;

随着颅骨厚度增加、头皮血肿、脑内血肿、患者活动和环境照明过多时,不可靠

ICP,颅内压;PaO2,动脉氧分压;PbO2,脑组织氧;SaO2/SpO2,血红蛋白饱和百分比;TBI,创伤性脑损伤

表2 氧监测方式和疾病情况相关预后研究

方法

作者/年/n

研究目标和结果

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

PaO2监控

Brenner等/2012/ n=1547

入院后24小时内PaO2与病死率及出院GCS的关系

首个24小时平均PaO2(>200mmHg) 高的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和GCS低于PaO2 (<100mmHg)低的患者

Briain等/2018/ n =24 148

首个24小时内最差PaO2与住院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严重低氧血症(PaO2<40mmHg)与住院死亡率增加有关,而高氧血症(PaO2>300mmHg) 与死亡率无关

PbO2监控

Martini等/2009/ n= 629

比较PbO2+ICP和单纯ICP,对资源利用和医院死亡率影响

与单纯ICP相比,PbO2+ICP组死亡率没有差异,但住院费用更高,功能独立性更低

Spiotta等/2010/ n=123

与单纯ICP管理比较,PbO2治疗后3个月的死亡率和GCS

与单纯治疗相比,PbO2+ICP治疗后绝对死亡率相差19.6%。GCS明显改善(分别是64.3%和39.6%)

Okonkwo等/ 2017/n=119

PbO2+ICP方案与单独ICP方案进行比较

PbO2+ICP管理方案将脑组织缺氧时间减少66%,缺氧深度下降72%。PbO2组GOS-E、DRS评分较ICP组有改善趋势

颈动脉球血氧测定

Robertson/1993/ n=116

颈静脉去氧饱和对损伤后3个月死亡率和GOS的影响

无去氧饱和(定义为SjO2<50%)、一次发作和多次发作时,3个月死亡率分别为18%、46%和71%

Cormio等/1999/ n=450

观察SjO2升高对3个月和6个月GOS的影响

SjO2>75%的患者与SjO2在56%-74%之间的患者相比,CBF显著增加,预后更差

Struchen等/ 2001/n=184

脑血流动力学多项指标对伤后1、3、6个月GOS和DRS的影响

SjO2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50%,与1、3和6个月较差的GOS、DRS独立相关

脑微透析

Timofeev等/ 2011/n=97

检查CPP扰动对包括L/P比在内的各项指标的影响

在自我调节受损、CPP降低和颅内压较高的情况下,观察到L/P比值更高

近红外光谱

Kirkpatrick等/ 1995/n =14

与SjO2、颅内压和全身氧合的变化比较, 评价NIRS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在97%的情况下,CPP变化与NIRS信号变化相关,而在SjO2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为53%,与颅内压有关的比例为26%,与周围氧有关的比例为21%

蛛网膜下腔出血

PaO2监控

Rincon等/2014/ n= 2894; SAH n=936)

探讨SAH、ICH和AIS患者血氧水平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

在SAH亚组(占总队列的32%)中,与PaO2 60-300mmHg(OR 2.5;95%CI 1.7-3.3)和PaO2>60mmHg(OR 2.0;95%CI 1.3-2.5)相比,PaO2>300mmHg住院死亡率更高

Yokoyama等/ 2019/n=196

评估ICU入院24小时内早期高氧血症与神经系统预后的关系

93.4%的患者出现高氧血症(定义为PaO2>120mmHg),但与总体队列死亡率的增加无关

PbO2监控

Bogossian等/ 2021/n=163

PbO2指导治疗对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学预后的影响

与仅根据ICP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PbO2指导组在6个月后神经学结局有所改善。通过PbO2监测,住院死亡率没有改善

Chen等/2011/ n=19

检测重度SAH患者颅内压正常和异常时脑缺氧的发生率

在颅内压正常的样本中,共有145个样本(80.6%)有轻度脑缺氧(定义为PbO2 11-20mmHg),118个样本有重度脑低氧(定义为PbO2<10mmHg)

颈动脉球血氧测定

Heran等/2004/ n=10

SjO2增加是否可以检测临床前血管痉挛

在有临床血管痉挛的患者中, 4/10在出现临床缺陷前24小时脑氧摄取率升高,而没有血管痉挛的患者脑氧摄取率没有变化

脑微透析

Sarrafzadeh等/ 2002/n =97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代谢参数变化的时程研究

在83%有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中,脑缺血代谢特征的变化在临床缺血发作之前就发生了

近红外光谱

Ekelund等/1998/ n=14

SAH血管痉挛患者TCD血流速与NIRS的相关性

TCD平均血流速与NIRS的总体相关性显著(r=-0.62;P<0.01)。所有平均血流速>120cm/s的患者NIRS均<60%

卒中(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

PaO2监控

Rincon等/2014/ n =2894 (ICH组n=1404, AIS组n=554)

探讨SAH、ICH和AIS患者血氧水平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在脑出血患者(占总队列的49%)中,PaO2>300mmHg与PaO2 60-300mmHg相比,住院死亡率更高(OR 1.3;95%CI 1.03-1.7)

Fallenius等/ 2016/n=3033

脑出血患者早期高氧分压与6个月死亡率的关系

高氧分压(定义为入ICU初始24小时内PaO2>150mmHg)与6个月死亡率之间没有独立关联

Lo´pez 等/2019/ n=333

高氧血症对AIS患者血栓摘除术后90天磁共振波谱的影响

高氧血症(定义为PaO2>120mmHg)与MRS>3(OR 2.27;95%CI 1.22-4.23)与90天后功能不良几率较高相关

PbO2监控

Allen等/2011/ n=2

PbO2监测对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作用

观察到低氧(定义PbO2小于20mmHg)发作多次,与其他测量参数的同时异常无关

颈静脉球血氧测定

Keller等/2002/ n=10

评价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预测严重脑梗塞预后的临床价值

在总共101次的颅内压和SjO2记录中,只有两次SjO2值低于缺血临界阈值(SjO2<50%),表明在脑损伤中确定的缺血阈值,可能不会在缺血性卒中时出现

脑微透析

Pinczolits等/ 2017/n=18

评估恶性半球卒中后神经元代谢物浓度与扩散除极之间的相关性

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升高,可以看到更多的扩散去极化和簇状去极化

近红外光谱

Giacalone 等/ 2019/n=47

大血管闭塞患者、再通患者和对照组之间,NIRS测定的血氧饱和度是否存在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去氧血红蛋白浓度更高。再通患者缺血区的去氧血红蛋白浓度持续升高

AIS,急性缺血性卒中;CBF,脑血流;CI,可信区间;CPP,脑血流;DRS,残疾分级;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扩展;ICH,颅内出血;ICP,颅内压;L:P,乳酸/丙酮酸比率;MRS,改良Rankin评分;NIRS,近红外光谱;OR,优势比;PaO2,动脉血氧分压;PbO2,脑组织氧含量;SAH,蛛网膜下腔出血;SjO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TBI,脑外伤;TCD,经颅多普勒

三、急性脑损伤氧输送优化策略

通过控制脑氧供和氧耗的每个决定因素,可以优化氧输送。脑氧供依赖于动脉血氧含量(CaO2)、脑灌注压(CPP)和脑血管反应性,而氧耗主要依赖脑氧代谢率(CMRO2)。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弥散性损伤,微血管塌陷、血管周围水肿和内皮细胞肿胀,限制了神经元的氧利用,这种现象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发生,在心脏骤停患者中最近也有发现。

动脉血氧含量(CaO2)与血红蛋白水平(Hb)、血红蛋白饱和度(SaO2)百分比有关,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有较小的关系,总结如下式:

CaCO2(ml/100ml)=(1.34×Hb×SaO2)+(PaO2×0.003)

同时,CPP取决于体循环平均动脉压(MAP)和ICP,由两个值的差值得出:

CPP(mmHg)=MAP-ICP

脑血管反应性依赖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CO2升高导致脑血管舒张,PaCO2降低导致脑血管收缩。当PaCO2在20-80mmHg范围内时,PaCO2每增加1mmHg,CBF就会增加约3%。脑血管反应性也被低氧血症所抑制,当PaO2降至50-60mmHg以下时,脑血流显著线性增加(PaO2处于生理水平时脑血流几乎不变)。

CMRO2依赖于细胞活动,可因发烧、癫痫或拟交感等因素而增加,并可因镇静或体温过低等因素而减少。图1讨论了与氧供和氧耗相关的每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重要性。随后讨论了利用上述关系优化氧输送的策略。

3.1动脉血氧含量

尽管目前还没有强有力证据来指导特定血红蛋白目标的选择,但是通过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理论上可以改善向受伤大脑的氧输送。两项针对重症护理从业人员的国际调查发现,急性脑损伤输血的血红蛋白阈值是非常不统一的:在一项调查中,超过50%的从业人员认为TBI、SAH和中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80g/l时需要输血。第二项调查发现,输血阈值按表现的敏锐度计算在70-100g/l之间变化,超过50%的参与者将低PbO2、CPP和CBF列为促使决定输血的最重要生理因素。

图1脑氧供需的决定因素

在TBI患者中,一项随机临床试验(RCT)研究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两个血红蛋白输血阈值(70g/lVS.100g/l)效果,发现在损伤后6个月,组间神经预后没有差异,而高阈值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增加。另一项正在进行的RCT,根据限制性(<70g/L)和自由性(<100g/l)输血目标,比较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系统预后(NCT03260478)。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即SAH患者比较输血阈值小于80g/L与小于100g/L的研究,也正在进行(NCT03309597)。迄今为止,还没有RCT评估过脑出血或AIS患者的输血阈值。为了平衡现有证据,最近一份指南建议,在严重TBI患者输血时,将血红蛋白低于90g/L并伴脑组织缺氧(即PbO2<20mmHg)作为改善氧合的最终措施。这个建议是否应该更广泛地应用到其他ABI人群,尚不得知,在获得进一步证据之前,合理的临床策略是,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输血,同时仔细考虑PbO2低水平时,血红蛋白70-100g/l时的输血获益。

动脉氧含量也可通过增加PaO2来增加,例如高压氧。在II期临床试验中,与常规治疗相比,重度TBI接受1.5个大气压高压氧及随后常压高氧治疗,6个月时颅内压(ICP)更低,氧化代谢标志物改善和神经系统结局更好。蛛网膜下腔出血、肺原位腺癌(AIS)和临床前模型的脑出血患者中也进行了高压氧研究,均能看到结局获益(可能是PaO2增加以外的因素造成的)。然而尽管有这些结果,目前高压氧的证据仍较弱,但应该视作ABI患者的实验性方法。

3.2脑灌注压

CPP可以通过控制平均动脉压(MAP)或颅内压(ICP)来调节。由于MAP是心率、每搏量和全身血管阻力的产物,可以进一步控制这些因素,以优化脑灌注压(CPP),进而优化PbO2。目前,严重TBI指南建议将CPP维持在60-70mmHg。考虑到这一总体目标,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提高液体反应患者的每搏量。合理使用升压药物可增加全身血管阻力。请记住,更高的升压药剂量可能通过增加脑血管阻力来增加氧合。如果心动过缓降低MAP,则应纠正(例如,有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使用变时剂或提高起搏频率)。这些策略应注意既往合并症(如心衰)或致命性急性脑损伤(如神经源性肺水肿、应激性心肌病),可能会限制其使用。

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还必须注意优化通气方式,以尽量减少CPP、ICP和PbO2的不良影响。过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可能会降低前负荷和每搏量,进而导致MAP和CPP降低。当低血容量患者使用高PEEP时,这些影响会放大,适当情况下可在增加PEEP之改善容量状态。PEEP还通过Starling机制对ICP产生复杂多变的影响;一般策略是保持头部抬高,减少PEEP对ICP的影响(将PEEP对ICP的影响降至最低),并设置PEEP低于ICP水平。为了避免上述血流动力学和颅内影响,人们可能倾向于尽量降低PEEP,但这是不可取的:PEEP改善肺泡复张和V/Q匹配,从而改善全身氧合和PbO2。起步阶段,对于有ABI且不考虑ICP升高的患者,应将PEEP设定在与无ABI相同的水平。而对于急性脑损伤和ICP高的患者,仔细调整PEEP,在ICP和相关参数(如MAP,CPP,PbO2)之间进行优化,取得平衡。

控制ICP的策略包括保持床头抬高30°,确保足够颈静脉引流,通过脑室引流排出脑脊液,以及进行渗透治疗。去骨瓣减压术是最后的选择。对于给定MAP,通过上述措施降低ICP可以改善CPP,通常也可以改善PbO2。最近一份关于严重TBI患者颅内压治疗的共识指南,就这些治疗的顺序提出了建议。

3.3脑血管反应性

PaCO2介导的脑血管反应性原理,可以用来优化脑血流量和PbO2。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认识到ICP影响的同时,可以谨慎地调整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来控制PaCO2。在BOOST-II试点试验中,为了改善PbO2,PbO2小于20mmHg和ICP小于20mmHg的患者,允许将PaCO2提高到大于45mmHg。最近一项关于重度TBI患者PbO2和ICP管理的指南,允许PaCO2升高到45-50mmhg,作为正常ICP情况下改善PbO2的最后一项选择。在分级较差的SAH和迟发性脑缺血患者中,短时间且可控的PaCO2升高可改善CBF和PbO2。然而,PaCO2指导的PbO2优化仍然是一种实验性策略,可能会对ICP产生显著影响;如果没有直接的PbO2和ICP监测仪(没有监测,滴定到终点和发现危害可能是困难的),一般也不应该尝试。

3.4脑栓塞

脑代谢是脑耗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CMRO2通常与脑血流紧密耦合,降低CMRO2会降低脑血流和颅内压。如果维持全身MAP,可能会改善CPP,从而改善氧输送。临床实践中,减少CMRO2最常见方法是镇静,常用药物包括丙泊酚、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巴比妥类药物。CMRO2也可以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温度每降低1℃,CMRO2和CBF就会减少7%,而在27℃时,CBF几乎减半。在正在进行的BOOST-III试验中,将温度降低到35-36℃或32-35℃,将作为保守治疗后ICP升高和PbO2低患者的更高级别措施(NCT03754114)。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当ICP也很高时,可以考虑控制性低温来改善PbO2,但需认识到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广泛验证。

四、优化氧输送,同时控制颅内压

临床实践中,PbO2优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最终目标,而是综合监护计划的一部分,其他临床目标也要同时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目标ICP。目前三个主要的RCT正在进行,重症TBI患者,与单纯ICP指导治疗相比,PbO2和ICP联合是否改善预后(NCT03754114,NCT02754063,CTG1718-05)。然而在这些结果可用之前,一种同时优化PbO2和ICP的实用算法已经提出。该算法针对不同水平的PbO2和ICP提供了一种逐步实施各种治疗的方法。基于该算法和其他相关生理原理的实用建议汇总在图2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建议仅针对TBI,可能不适用于其他急性脑损伤状态。

图2如本文所述,可以通过呼吸、神经、心脏和一般危重症干预措施优化氧耗或氧供。ABI,急性脑损伤;CPP,脑灌注压;ICP,颅内压;MAP,平均动脉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PbO2,脑组织氧;PEEP,呼气末正压;TBI,创伤性脑损伤

五、结论

在神经危重症护中进行氧监测的前提很简单:如果能密切跟踪氧输送,可能会减少因缺氧或高氧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然而这种方式仍有明显局限。改善氧合的治疗并非没有风险:CPP增强可能额外增加液体和血管升压药物;输血有感染和炎症风险;侵入性氧监测设备(如PbO2,颈静脉血氧监测)需要额外技术和故障排除技术,在许多单位可能无法具备。此外,增加氧输送通常不能解决氧弥散和利用方面的潜在限制,这些限制可能会阻止受伤的大脑使用氧。另一方面,目前神经危重症监护的氧供措施,主要源于小型生理学研究和具有混杂结局的回顾性观察数据。这种异质性可能反映了不同疾病之间氧代谢和利用的重要差异,因此“一刀切”可能不合适。因此,在获得更可靠的数据之前,本文讨论的改善氧输送的策略在使用时应考虑其局限性,且不应放弃更高质量的建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urology: 脑血管反应性可能与脑白质疾病相关

目的;比较有无脑血管反应性(CVR)受损且白质正常(NVWM)的区域,MRI的弥散和灌注的特征。方法:75名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使用精确的二氧化碳刺激操作来检查血氧水平依赖CVR图像。应用方差分析比较有无CVR受损的NVWM区域的MRI特征,并应用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结果: CVR受损的NAWM区与各向异性分数平均降低(SD)3.7%(2.4),脑血流量降低

Eur Radiol:脑血管反应性受损是否能作为多发性硬化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早期标记物?

脑血管反应性与认知状态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验证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血管反应性潜在性减低及其与认知状态的相关性,并将结果发表在Eur Radiol上。

Neurology:脑血管反应性是偏头痛患者深部白质高信号的决定因素

由此可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健康人和非偏头痛老年患者中对呼吸暂停的CVR减少与深部WMH数量增加之间存在偏头痛特异性相关性。对呼吸暂停的功能失调性血管反应可能使偏头痛患者的WMH风险增加。

Neurology:脑血管反应性是脑淀粉样血管病核心特征,或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认知损害的生物标志物

近日,有研究人员评估了CAA患者在高二氧化碳气体刺激下的全脑CVR,研究发现脑血管反应性降低是脑淀粉样血管病的核心特征,其评估可能为疾病严重程度和认知损害提供额外的生物标志物。

Neurology:中年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反应性降低相关!

由此可见,IR与CVR下降相关;这种相关性似乎是由IR程度所驱动,而不是肥胖。这些很少报道的结果表明肥胖的具有显著IR而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年人中存在明显的脑血管功能障碍。这些功能性的血管异常可能有助于解释IR、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之间的相关性,并建议以改善IR或CVR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晚期生活的认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