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后遗症的前世今生: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后遗症

2022-12-02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一、新冠后遗症的缘由

新冠后遗症(新冠肺炎后遗症)又称新冠长期症状。最初在原始毒株,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部分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在康复以后,还会出现疲劳等症状。后来经过总结,发现新冠重症病人后,还会遗留不少症状,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于是国际上开始有新冠后遗症(post covid-19),或新冠长期症状(long-covid-19)的说法。确实在新冠流行早期,发表过一些论文,尤其是中国武汉当时发表的文章,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让人担心新冠长期症状。

在2021年10月,WHO开始公布了新冠后遗症的定义,新冠后遗症通常发生在感染新冠发病后的3个月内,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复后出现某些新症状,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状持续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这些症状可以反复发生,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来解释。

二、新冠后遗症存在吗?大多是非特异性的

通过相关研究,在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感染的时候,少数患者确实有一些遗留症状。只是这些症状并没有特异性,大部分症状虽然也不能完全用新冠来解释,但是也无法用其它疾病来解释。例如疲劳,乏力,焦虑,头晕等症状,不具有特异性。

然而,到奥密克戎时代,新冠后遗症迅速降温,因为奥密克戎感染以后,主要是轻症,而且症状基本是一过性的。

2022年11月中旬,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研究部门负责人尼尔杰·范·多雷玛伦等人,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篇论文指出,在恒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症状远低于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恒河猴,通过对恒河猴鼻拭子测试、支气管细胞采样和肺组织细胞采样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体内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从呼吸道症状上看,德尔塔毒株长达6天,但是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不足1天。

An external file that holds a picture, illustration, etc.
Object name is sciadv.ade1860-f1.jpg

连最主要的呼吸道症状仅持续1天,何来后遗症?

而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这方面已有很多报道。蓝柯教授表示,以上这些实验结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这提示我们对于奥密克戎不必过于恐慌,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的保护之下,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经大不如前。

三、新冠后遗症的真正原因

但是重症仍然可能存在“后遗症”,事实上,所谓的后遗症,最严重的是焦虑,疲劳,从现在总结看来,所谓的后遗症主要原因:

(1)药源性后遗症。因为重症病人,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尤其是新冠早期,还会大量使用激素,因此,遗留不少副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实际上很多后遗症是药源性的,并不是病毒诱导的。到奥密克戎时代,各种药物使用大大下降,后遗症就减少了。

(2)医源性后遗症。重症病人,甚至可能在插管,吸氧等。事实上,不仅是新冠,其它严重的病人,尤其是ICU病人,虽然出院了,但是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康复。不少并发症是重症治疗引发的,并不是新冠本身。

(3)心因性后遗症。很多研究显示,后遗症在女性,高收入等群体中偏多。现在认为更多的是前期对新冠的恐惧导致的。因此,即使新冠转阴以后,仍然难以解除焦虑和压力,因此,会产生很多心因性后遗症。

(4)其它病毒再激活。12月1日发表在J Clin Invest上一项研究认为,新冠病毒感染以后,可能会激活体内其它病毒,从而导致了后遗症。

(5)真实的新冠后遗症。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也没有找到确切证据认为某个后遗症就是新冠病毒导致的。当然,有一些认为新冠病毒可能引发炎症,而炎症因子可能会损伤不同的器官,从而可能引发一些损伤。但是奥密克戎时代,对全身影响已极低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而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而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四、有关后遗症相关的医学证据

印度有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在奥密克戎阶段感染者,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比例极低。同时发现有后遗症的主要是在感染时症状超过5种,而且既往感染过德尔塔病毒。这多是感染重症人群,需要使用较多的药物治疗,有一部分后遗症可能是药源性的。另外一部分人此前感染过德尔塔,相对比较严重,心理压力大。

美国最近也有一项针对新冠后遗症的研究,很有意思。从2021年2月到2022年6月,共调查来医院就诊的16 091感染者(相对症状比较严重的),结果发现,有15%的人报告有后遗症症状,这个比例是惊人的。但是再细看一下(个中缘由,自己评):

(1)男性没啥影响,女性人群中后遗症风险要提高91%。

(2)低收入的人群中没有什么后遗症,高收入人群中比较多。

(3)农村人群没有什么后遗症,城市里人群有

(4)亚裔和黑人群体没有什么后遗症,白人有

(5)接种疫苗以后后遗症风险明显降低,奥密克戎时期后遗症风险明显降低

An external file that holds a picture, illustration, etc.
Object name is jamanetwopen-e2238804-g002.jpg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新冠后遗症一直未得到国际承认的原因。当你想的越多,越害怕,后遗症就越多; 如果你认为没啥后遗症,实际上就没有后遗症了。

挪威有一项较为严谨的科学研究,分析了1 323 145 名生活在挪威的 18-70 岁感染和未感染 SARS-CoV-2 的人,发现有后遗症每 10,000 人中有 43 人(95%CI = 14 至 72)。大部分是肌肉疼痛,疲劳,与流感等非常相似,并不是奥密克戎特异性的。

上述这些症状都支持最早的推论,所谓的后遗症,大部分是药源性,医源性或心因性的为主。真正有明确的器官损伤的,几乎是极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新冠后遗症,至今没有定论的真正原因。甚至大胆地说,奥密克戎,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后遗症。

五、如何重视“新冠后遗症”关键举措

虽然没有真正的新冠后遗症,但并不代表不重视!奥密克戎本身不可怕,但是它的次生灾害并不容小视!破除新冠后遗症有一些关键举措:

1、破除对奥密克戎的恐惧!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院士开讲》中提到,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全球数亿人出现失眠问题,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这并不是小问题!而且,在国内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对奥密克戎的恐惧心理!需要全社会努力做好科普,消除大家的恐惧。

2、积极接种疫苗,备好退烧药物和新冠治疗药物,减少重症发生风险。如果奥密克戎是轻症,基本症状是1-3天左右,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一旦发生重症,可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后果,甚至极少数患者可能还会死亡。这类重症患者,遗留症状可能是相当普遍存在的(遗留症状可能比后遗症称呼更合理)。即使不一定是重视,也要重视症状的控制,对于奥密克戎感染,主要症状是乏力和发烧,二者也是关联的,积极控制发烧,尤其是高热,也是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针对老人和儿童。

六、小结

理性看待所谓的奥密克戎,以及其可能产生的遗留症状。既不要恐惧,也不要忽视。

参考资料:

Mache C, Schulze J, Holland G, Bourquain D, Gensch JM, Oh DY, Nitsche A, Dürrwald R, Laue M, Wolff 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s attenuated for replication in a polarized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 model.Commun Biol (IF: 4.17; Q1). 2022 Oct 27;5(1):1138. doi: 10.1038/s42003-022-04068-3

Suzuki R, Yamasoba D, Kimura I, Wang L, Kishimoto M, Ito J, Morioka Y, Nao N, Nasser H, Uriu K, Kosugi Y, Tsuda M, Orba Y, Sasaki M, Shimizu R, Kawabata R, Yoshimatsu K, Asakura H, Nagashima M, Sadamasu K, Yoshimura K; Genotype to Phenotype Japan (G2P-Japan) Consortium, Sawa H, Ikeda T, Irie T, Matsuno K, Tanaka S, Fukuhara T, Sato K. Attenuated fusogen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Nature (IF: 49.96; Q1). 2022 Mar;603(7902):700-705. doi: 10.1038/s41586-022-04462-1.

van Doremalen N, Singh M, Saturday TA, Yinda CK, Perez-Perez L, Bohler WF, Weishampel ZA, Lewis M, Schulz JE, Williamson BN, Meade-White K, Gallogly S, Okumura A, Feldmann F, Lovaglio J, Hanley PW, Shaia C, Feldmann H, de Wit E, Munster VJ, Rosenke K. SARS-CoV-2 Omicron BA.1 and BA.2 are attenuated in rhesus macaques as compared to Delta. Sci Adv (IF: 14.14; Q1). 2022 Nov 16;8(46):eade1860. doi: 10.1126/sciadv.ade1860

Arjun MC, Singh AK, Roy P, Ravichandran M, Mandal S, Pal D, Das K, Gajjala A, Venkateshan M, Mishra B, Patro BK, Mohapatra PR, Subba SH. Long COVID following Omicron wave in Eastern India-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Med Virol (IF: 2.33; Q4). 2022 Oct 12. doi: 10.1002/jmv.28214

Perlis RH, Santillana M, Ognyanova K, Safarpour A, Lunz Trujillo K, Simonson MD, Green J, Quintana A, Druckman J, Baum MA, Lazer D.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Long COVID Symptoms Among US Adults.JAMA Netw Open (IF: 8.48; Q1). 2022 Oct 3;5(10):e2238804.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38804

Magnusson K, Kristoffersen DT, Dell'Isola A, Kiadaliri A, Turkiewicz A, Runhaar J, Bierma-Zeinstra S, Englund M, Magnus PM, Kinge JM.Post-covid medical complaints following infection with SARS-CoV-2 Omicron vs Delta variants.Nat Commun (IF: 14.92; Q1). 2022 Nov 30;13(1):7363. doi: 10.1038/s41467-022-35240-2

Peluso MJ, Deveau TM, Munter SE, Ryder DM, Buck AM, Beck-Engeser G, Chan F, Lu S, Goldberg SA, Hoh R, Tai V, Torres L, Iyer NS, Deswal M, Ngo LH, Buitrago M, Rodriguez AE, Chen JY, Yee BC, Chenna A, Winslow JW, Petropoulos CJ, Deitchman AN, Hellmuth J, Spinelli MA, Durstenfeld MS, Hsue PY, Kelly JD, Martin JN, Deeks SG, Hunt PW, Henrich TJ.Impact of pre-existing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and reactiv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ng COVID.J Clin Invest (IF: 14.81; Q1). 2022 Dec 1:e163669. doi: 10.1172/JCI16366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09608, encodeId=2e3721096082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8b3105108c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新冠后遗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5108, encryptionId=58b3105108c0, topicName=新冠后遗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aa0e14, createdName=lifestar, createdTime=Tue Jan 10 02:45:48 CST 2023, time=2023-01-1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3-01-10 lifestar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BQ.1.*已占美国奥密克戎35%,最新二价加强针对最新亚变体作用微弱

美国疾控中心CDC注意到,奥密克戎BQ.1和BQ.1.1以相对快的速度在美国传播,目前已快速形成主流病毒。

BQ.1.*已占美国奥密克戎44%,变体呈现百花齐放,但住院和死亡的负担极低

美国疾控中心CDC注意到,奥密克戎BQ.1和BQ.1.1以相对快的速度在美国传播,目前已快速形成主流病毒。

奥密克戎成为百变灵猫,科学认知应该与时俱进

最近,WHO针对奥密克戎出现1年来,给了一个总结。

BQ.1.*已占美国奥密克戎27.1%,今年冬天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奥密克戎可能合并传播

美国疾控中心CDC注意到,奥密克戎BQ.1和BQ.1.1以相对快的速度在美国传播,目前已快速形成主流病毒。

biorxiv:最新奥密克戎变异株能够逃逸3针疫苗接种,还能够逃逸感染后的免疫

目前流行毒株的免疫逃逸显著增强,尤其是BQ.1.1和BA.2.75.2,不仅能够逃逸3剂疫苗接种,还能够逃逸BA.1或者BA.5感染后的免疫。

新冠疫情下的背后担忧:超额死亡、新冠后遗症疑云

应对肆虐的新冠疫情,人类是应该“共存”还是“清零”?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广泛争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