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忽高忽低,这样的报告怎么发?

2021-12-16 “检验医学”公众号 “检验医学”公众号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很重要的一项检查,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的很多项具体指标都是很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很多病理改变都有很敏感的反映。

前 言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很重要的一项检查,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的很多项具体指标都是很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很多病理改变都有很敏感的反映。比如其中的血小板对于临床诊断及判断凝血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正常人血小板的参考范围是125-359g/L,同一个人血小板的正常波动范围在±10%以内。

案例经过

笔者近日在做血常规时,就发现一例患者血小板的波动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由原来的87×10^9/L骤升到了251×10^9/L,波动率为18.9%。

案例分析

当天血小板室内质控是在控的,患者近期也并没有输注血小板,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1 该患者当日血常规检测原始数据截图

会不会是护士采错了血?笔者于是联系了临床,给该患者重新抽了一管血,测出来血小板依然在250×10^9/L左右。

会不会是患者血液里有小红细胞或者红细胞碎片,而仪器将其错误地识别成了血小板,于是笔者查看了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也并无异常。另外笔者也推片染色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在镜下也未看到有红细胞碎片及小红细胞。

图2 该患者当日血常规标本推片染色镜下图像

于是,笔者与临床医生进行了沟通。患者病史如下:

查阅资料后得知,高血压,注射胰岛素以及口服倍他乐克均不会影响血小板数量。且患者入院数天后即接受了波立维抗板治疗,这样看来患者的血小板也应该是降低的,可现在却升高了那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于是笔者查看了该患者入院以来的血常规历史记录以及住院记录,仔细比对思考之后发现,患者每次发热后血小板都会升高,痰培养显示有真菌孢子。而退热抗感染治疗之后,血小板则又会有所降低。那么该患者血小板的异常波动很有可能就是发热导致的。

图3 该患者入院以来的血小板历史数据

图4 患者痰培养报告,显示有真菌孢子

为了证实这一猜测,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发现,发热确实会导致体内血小板计数升高,其根本原因是发热感染者体内血小板生成素TPO会大量升高,从而促进巨核细胞增殖,生成及释放,进而引起血小板升高。

案例总结

综上,笔者认为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尤其是当患者的检验结果出现较大波动时,应与临床密切沟通。同时检验人员也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技术,这样才能更加敏锐地发现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并在与临床沟通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Haematologica:体外和体内多色报告小鼠品系揭示的单个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形态动力学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可视化细胞行为和效应子功能对于理解哺乳动物生物学的关键方面至关重要。由于它们的体积小、数量多且快速募集到血栓中,因此缺乏关于单个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和止血中的命运和行为的数据。

Diabetologia:达格列净通过减少凝血酶生成和血小板活化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风险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加速,心肌梗死后死亡率升高。

指标解读:检验指标临床解读(20)血小板检验(一)

检验指标临床解读: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血浆)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检测;血浆纤维连接蛋白。

病例报道:皮肤皮疹最后诊断白血病——N Engl J Med

以为是皮肤病就诊皮肤科,没想到竟是因为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