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慢性胃炎还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2018-08-06 王伯军 消化界

张先生,43岁。患有慢性胃病多年,近几年来常有上腹饱胀、嗳气、打嗝、烧心、反酸等症状,少量进食就有上腹饱胀感,时好时坏,多次到医院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肝肾功能正常,多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在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无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病史。

病历:

张先生,43岁。患有慢性IBD%E8%AF%8A%E6%B2%BB%E8%BF%87%E7%A8%8B%E4%B8%AD%E7%9A%84%E8%AF%84%E4%BC%B0-Part%203" target="_blank">胃病多年,近几年来常有上腹饱胀、嗳气、打嗝、烧心、反酸等症状,少量进食就有上腹饱胀感,时好时坏,多次到医院IBD%E8%AF%8A%E6%B2%BB%E8%BF%87%E7%A8%8B%E4%B8%AD%E7%9A%84%E8%AF%84%E4%BC%B0-Part%204" target="_blank">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肝肾功能正常,多次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在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无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病史。

张先生用过很多胃药,治疗效果欠佳,为此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总是缠绵不愈?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时刻因症状而反复地侵袭他,对胃癌的担忧更使他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工作。

他到处求医,到处用药,但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最近张先生又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使张先生更是一头雾水,怎么“浅表性胃炎”未好,又添新的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呢?

那么,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浅表性胃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吗?它们是一回事吗?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层上皮的慢性炎性病变。

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黏膜红斑、出血点、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表现,可以发生在全胃也可以发生在胃局部。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无器质性病变或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

该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胀闷等,常伴有嗳气、早饱、嘈杂样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在餐前或餐后加重,也可能与进食无关。该病以中青年多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尤以情绪不良可诱发或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十分常见,各国报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间。一些资料显示约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消化病专科门诊的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回事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同时存在。据胃镜检查资料统计,大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但其症状的多少、轻重并不与胃炎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也就是说:其症状很严重,但慢性胃炎可能只是轻度;也可能慢性胃炎是重度,但其症状很轻或没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从胃镜检查的角度来诊断疾病,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从患者的症状角度出发来诊断,其实两者是一致的,只是诊断角度不同罢了。因此国内外学者多倾向将此类慢性胃炎的症状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范围,其治疗亦基本相同。

根据张先生的症状及其检查结果来看,可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也可以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只是诊断的角度不同而已。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根据其胃镜下胃黏膜病变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根据其症状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感染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

近年来发现部分患者急性胃肠炎后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约25%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可发展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现此类患者胃黏膜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与心理因素有关,如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生活中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如家族成员患病、伤亡、失业、失恋等。治疗效果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据报道用安慰剂治疗有效率可达30%,故医生在为患者治疗中应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某些遗传因素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关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

1. 用药要有针对性。根据其突出的症状,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选择药物。

2. 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具体病人具体分析,治疗个体化。

3. 心理治疗。 专业医生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常会显示较好疗效。

4. 根除幽门螺杆菌。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约65%~75%。部分患者根除该菌后症状能好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15480, encodeId=9d5d1915480d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2a1328e7e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功能性#</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877, encryptionId=22a1328e7e5, topicName=功能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570f404, createdName=xlxchina, createdTime=Tue Jul 09 01:40:00 CST 2019, time=2019-07-09,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慢性胃炎从基础到临床,一文搞定 !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胃粘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为主要病理特征,为一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50~80%,且随年龄而增加,其组织学变异程度较大,症状与内镜下和病理学改变的严重程度不一致。病因方面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刺激食物、酗酒、服用NASID药物等有关。

Hp相关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相关荟萃分析:荆花胃康+PPI 三联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全世界的感染率超过40%,而且它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瘤、胃癌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对存在指征的Hp 感染进行根治治疗。关于Hp 的根治一直是Hp 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随着Hp 对抗生素全球性耐药性的增加,其根除率逐渐降低。为提高根除率,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疗法已不能满足根治要求,国内的指南或共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胃黏膜活检已成为病理诊断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并在各级医院开展。临床进行胃黏膜活检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病变并明确病变性质,而准确的病理诊断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做出精确的治疗。为了使得病理诊断能达到更好的一致性,能够准确、科学地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的参考,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胃炎的分类和分级:悉尼系统修正版》、《日本胃癌分类》和《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2010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近年来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召开。 本共识意见共包含48项陈述(条款),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部分专家撰写草稿,撰写原则按照循证医学PICO原则,会前对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修改。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75名消化病学专家首先听取了撰写小组专家针对每一项陈述的汇报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的4大原因!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015年《京都共识》提出Hp相关的慢性胃炎是传染病,每个Hp感染的患者均应根除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