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72小时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筛查技术体系

2017-03-21 李建荣;韩士德;杨帆 锐动源

3月21日,国家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应急体系建设” 成果新闻发布会在科技部召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计生委(专项牵头组织部门)代表、专项技术总师、工程院院士侯云德、专项技术副总师、工程院院士徐建国和部分专家代表出席发布会。据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介绍,传染病专项实施8年来,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出了一批“中国方案”。比如,在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对方面,初步建立了72小


3月21日,国家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应急体系建设” 成果新闻发布会在科技部召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计生委(专项牵头组织部门)代表、专项技术总师、工程院院士侯云德、专项技术副总师、工程院院士徐建国和部分专家代表出席发布会。

据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介绍,传染病专项实施8年来,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出了一批“中国方案”。

比如,在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对方面,初步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建立了由12个核心实验室、91个检测实验室和800多个哨点医院组成的跨部门、跨地区传染病监测技术网络。

又比如,在三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诊防治的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方案”,为降低三病两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死亡率)提供科技支撑。

徐建国院士详细介绍了我国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的重点部署。

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病原体筛查鉴定技术体系

初步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形成了对新病原体的识别鉴定能力,病原快速检测鉴定的能力大大提升。这些技术已应用于传染病常规监测工作和应急工作中,经过多次实战检验,在突发疫情处置病原确认中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

鉴定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新病原体,包括新型布尼亚病毒、H7N9病毒、流感新型重配病毒H10N8及H5N6、产NDM-1泛耐药细菌(“超级细菌”)等,远远超过专项实施前,并且多个为全球首先发现。

研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寨卡病毒感染、黄热病等输入性传染病的病原感染检测试剂,为我国防控传染病疫情输入发挥了病原确认的先决作用。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与全球共享新发现病原体(如H7N9、H10N8流感病毒等)检测技术,为全球流感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主研发的埃博拉病毒诊断试剂用于西非实战,实现境外开展疫苗临床试验零的突破,援非抗埃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展示了“中国力量”,赢得高度赞誉。

形成病原体分子分型监测核心技术体系

建立了传染病多病原筛查技术体系和监测技术,为传染病监测从单病种零散监测、被动监测向多病原综合监测、主动监测奠定了基础。建立了适于我国国情的病原体分子分型技术和信息化网络核心技术体系,实现了病原监测分析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了不同地区网络实验室的数据交换和信息管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与加拿大后国际上第三个实现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国家,并形成了独创的“国家-省-市”三级病原体分子分型监测网络信息化和工作管理模式,疫情发现和溯源能力大大加强。

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基于传染病症候群的病原谱监测研究实验室网络,由12个核心实验室、91个省市级区域重点实验室和800多家医院实验室组成,针对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疹、发热伴出血、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多病原开展监测。开展病原检测的种(型)数量从2008年的22种提高到2015年的90种;从“十一五”至“十二五”连续积累七年的科学数据,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我国五大症候群各类传染病的病原构成本底与病原谱时空动态流行规律。

突破多项传染病流行病学综合监测预警技术

整合流行病学与其他多学科信息、技术、传播相关大数据,建立了疫情流行趋势预测、基于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分布地理信息图谱和传播风险评估预测等技术,实时分析传染病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预测疫情传播风险、动态模拟疫情发展变化态势,快速评估干预措施实施效果,已在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血吸虫病、疟疾监测等中进行了应用,显着提高了监测和疫情发现的敏感性。

针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急需,重点加强了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救治技术研究,建立了重症化预测指标体系,探索了人工肝、抗病毒治疗应用于重症甲型流感治疗、微生态制剂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等新技术,制订了重症禽流感救治临床路径和救治指南;建成临床电子数据采集系统,纳入新发突发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建成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样本管理系统库,搭建了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平台,培训了临床救治专家队伍。

“十三五”期间,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将继续围绕专项目标,完善重大传染病诊防治体系,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技术及产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为降低新发感染率、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为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手段,为培养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提供必要条件,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为维护人民健康,保证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1807, encodeId=f31418180e04, content=不错,学习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48ce1618316, createdName=stupidox, createdTime=Wed Mar 22 07:02:59 CST 2017, time=2017-03-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7-03-22 stupidox

    不错,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201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发布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

基因改造奶牛有望成为传染病大爆发的**道防线

在最近一次非洲西部埃博拉病毒爆发时,医生用埃博拉病毒爆发后幸存者的血浆来治疗染病患者。在没有任何已批准药物治疗埃博拉病毒患者的情况下,幸存者血浆中的保护性蛋白是帮助患者抵抗疾病的唯一希望。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希望利用类似的方法治疗更多种传染疾病,唯有一点不同:利用奶牛而非人体作为血浆提供者。来自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的生物技术公司SAB Biotherapeutics提出对奶牛进行适当

汇总|那些被疫苗“消灭”了的传染病

HPV(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可以预防85%的HPV相关性癌症,由于疫苗的出现,以下这些疾病已经成为了过去式。1、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影响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1979年美国本土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这一切都要感谢Jonas Salk。1952年,他发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到1990年代末,世界上80%的儿童已经接种过疫苗。如今,仍流行脊灰的国家由1988年的超过12

Science:肥胖是种传染病

虽然肥胖病不像感冒,但一些研究小组正在尝试在人群中建模肥胖模型,把它当作一种通过相互作用在人群中传播的“社会传染病”。纽约阿拉巴马大学统计学家David Allison和信息科学家Keisuke Ejima以及西点军校的数学家Diana Thomas一直致力于完善肥胖模型。他们在Science的出版商AAAS的年度会议中汇报了他们的研究进展。在会议上,这几位科学家讨论了数学在集成科学证据方面的实际

土壤中细菌可借雨水传播 可帮了解导致传染病流行原因

科学家指出,细菌可以通过搭雨水“顺风车”的方式传播。雨水落在地面上之后,土壤中的细菌便会悬浮在水滴里的气泡中。科学家将三种土壤微生物(谷氨酸棒状杆菌、丁香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培养皿中培育了两天。培养皿中央的黑圈代表雨水滴落在土壤上的位置,周围的黄点则为细菌繁殖的位置。图 a 为显微镜下、谷氨酸棒状杆菌在黏土表面的生长状况。图 b 和图 c 为雨水滴落在黏土表面后的荧光图像。红圈和黄点分别代

世卫组织:淋病或将无药可治

这是又一个由细菌感染的传染病即将面临无药可治窘境的信号。8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份有关淋病治疗的新指导方针,反映了这种性传播疾病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治愈的发人深省的现状。WHO建议不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这是一种正变得越来越没用的抗生素。并且这也是第一次,该机构在提出应该怎么做的同时却没有给出可供选择的标准药物。据估计,由淋球菌引发的淋病每年在全球约导致7800万人感染。尽管有些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