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嘴巴长得像“猪唇” 这种病少见又难治

2018-09-19 尚云晓 薛辛东 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

小儿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一种相对少见而难治的结缔组织病,以皮肤损害和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表现为严重的皮肤损害、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肌痛,随着肌无力的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血肌酶上升,肌电图(EMG)改变,肌活检异常。呈慢性进展,病程长,易并发感染。

小儿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一种相对少见而难治的结缔组织病,以皮肤损害和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表现为严重的皮肤损害、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肌痛,随着肌无力的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血肌酶上升,肌电图(EMG)改变,肌活检异常。呈慢性进展,病程长,易并发感染

本病最小4个月发病,国内多在1~2岁以上发病,平均9岁,每年的2~4月份多见,呈散发性,个别有家族史。其发病率约0.5/10万~8/10万。我院儿科每年收治约3~5例。

目前认为感染(病毒、弓形体)与本病有关。发病的过程大致如下:诱发因素(病毒)作用,使来自病毒的抗原和肌肉自身抗原的多肽由巨噬细胞呈递给T细胞,导致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活化的T细胞释放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IL‐2促进T细胞的进一步活化,而IFN‐γ能激活吞噬细胞,后者释放T NF和IL‐1,局部释放的TNF和IFN‐γ诱导肌细胞表达MHC‐1 Ⅱ类抗原和ICA M‐1。最后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D8+的T细胞直接或释放淋巴因子导致细胞介导的血管、肌肉损害,而吞噬细胞直接或释放TNF进一步加速肌肉损害。

病理变化为肌束周分布的肌纤维萎缩和再生,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在间质小血管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C3和IgG沉积于血管壁、肌膜和肌浆中,肌纤维及其周围有T细胞和NK细胞的激活。电镜下曾见到多种类型的病毒样颗粒如Cox、微小RNA病毒、(副)黏病毒等,支持病毒发病说。电镜下所见与光镜基本一致,除了有吞噬细胞、肌纤维坏死外,还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肌内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增多。

本病的预后较成人好,薛鸾[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32‐35]总结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119例DM,其2、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53.2%。生存曲线显示,3年内死亡幅度较大,3~7年死亡幅度变小,而7年以后无患者死亡。本病并发肿瘤少见。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前,病死率达38%~60%,而应用激素后缓解率达100%,病死率明显下降,至少1/2儿童可长期缓解。

【病例介绍】

患儿,男,7岁。面部皮肤紫红色斑1年,发热、乏力、肌痛2周。面部红斑逐渐加重,晨起上睑水肿。发热呈不规则热,38℃左右,伴乏力,上楼困难,下肢肌肉不适感。近日上唇肿胀如“猪唇”,食欲差。既往史:生后患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于5岁手术治愈。

体格检查:神清,状态差。发育稍落后。皮疹在面部,双上睑肿胀,呈暗紫红色,有少量脱屑。巩膜白色,浅表淋巴结未及,上唇肿胀明显变厚呈“猪唇”状。颈软,呼吸平稳,心肺正常。全腹平软,肝大肋下2.0c m,脾未及。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及肌容积正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7﹒4 ×109/L,N 0﹒70,L 0﹒30,Hb 133g/L,PLT 147 ×109/L。尿便常规正常。酶学升高:CPK 2440U/L,CK MB 431U/L,LDH 342U/L,AST 73U/L,ALT 24U/L。血C3 32mg/L,ESR 42mm,RF阴性,ANA阴性,CRP阳性,ENA多肽抗体阴性。蛋白电泳:A 42g/L,α1 5﹒4%,α27﹒9%,β12.7%,γ37.3%。狼疮细胞阴性。

ECG正常。胸片正常。食管钡餐透视异常,食管下段钡剂通过缓慢,梨状窝有少量钡剂潴留。EMG:电波幅降低,出现自发性纤颤,考虑为肌源性疾病。肌肉活检:横纹肌组织,肌纤维有不同程度浊肿,部分断裂,间质有灶性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出血,小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表皮轻度角化、萎缩,其底层液化,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真皮深层纤维组织增生并胶原化。

入院诊断:皮肌炎。

【治疗措施】

1﹒由于发热、WBC高,考虑可能合并感染,滴注头孢拉定100mg/(kg ?d)达7天,但热不退。

2﹒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 ?d),分3次口服,第8天热止,“猪唇”明显减轻,肌痛消失,能正常活动,皮疹色变淡。持续应用4周后减量,每月减1/4,并改为隔天晨9~10时顿服,并以最小量5mg/d维持。

3﹒激素治疗期间口服钙,每天800~1000mg,维生素D 5000U/d,持续1个月后停用。并注意保护,防止感染。

4﹒维持到9个月时症状复发。改用甲泼尼龙15mg/(kg ?d),持续3天滴注,重新全程足量激素治疗,虽然热退,但一直软弱无力,食欲缺乏,面部红疹出现,血清CPK不下降到正常,联合应用MTX 5mg/周推注,持续应用4次,因感染再次加重,合并DIC而亡。

【诊治评述】

1﹒1975年,Bohan和Peter提出了本病的诊断标准。1982年,Maddin修订标准。WHO也提出了标准。一般包括:

(1)皮肤特征性皮疹。

(2)肢带肌和颈前区屈肌呈对称性软弱无力,有时伴吞咽困难或呼吸肌无力。

(3)肌酶学升高。

(4)EMG呈肌源性损害。

(5)肌活检示病变的横纹肌纤维变性坏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单个核细胞的浸润。

2﹒本例男孩曾有先天性心脏病史,确诊较慢,迁延1年,最后因“猪唇”,发热来诊,确诊后予激素治疗,短期内效果好,但复发后效果差,虽加用MTX,但合并感染而亡。

3﹒本病的皮肤症状先于其他症状,发热、关节痛、ECG异常比成人多见。特征性皮疹分为2类:①眶周水肿性暗紫红斑:多在上睑,其上脱屑,初为一侧,此点与SLE不同。闭眼时近睑缘处可见明显扩张的树枝状毛细血管,偶见淤点;②Gottron征: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面及趾关节伸面,并可见于肘、膝、内踝等处。皮疹可反复出现,多与病情活动有关。肌肉症状作为初发者很低,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为本病特点,皮肤瘙痒存在,约20%以下有雷诺现象及关节痛。以肌无力、肌痛和肌萎缩为主要症状,下肢比上肢明显,屈肌较伸肌严重,造成活动障碍,累及呼吸肌,咽喉麻痹:吞咽呛咳、困难,声嘶或发音低沉无力甚至呼吸困难。以呼吸、消化、心脏为主要受累器官,30.3%有间质性肺炎,38.7%吞咽困难、消化道出血或自发性腹膜炎,22.7%有ECG改变,包括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

慢性表现可见钙沉着,发生率约11.9%~35.8%,钙沉着的发生在病程1~7年,平均2年左右,钙化团块可破溃到表皮并引流出石灰样物质,X线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

偶发视损害、末梢神经炎、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心包炎、肾炎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4﹒本病的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约1/3嗜酸性粒细胞增高。CPK尤其是MM型同工酶升高(75.6%)具有显著价值,而ENA抗体谱多无变化。

EMG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占46.2%,其阳性率下肢>上肢、屈肌>伸肌,用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可提高阳性率。表现:①波幅降低;②时限短缩重现;③自发性纤颤电位出现;④插入电位延长;⑤多相波增多,波型异常。

肌肉活检是确诊指标,典型变占71.4%,约15%正常。需注意的是,病理变化是动态的、区域分布的,即使同一组肌肉中病变分布也不一定均匀,故应连续切片,必要时做多部位活检、皮肤活检、皮疹局部活检。

肌肉CT或MRI,认为与活检有一致性。肌肉体积缩小、肥大、间隙增宽及密度改变(降低),下肢为主,尤以大小腿后侧屈肌为著,表现为早期点状、条索状低密度区,而后呈蜂窝状、蚕蚀状改变,最后均片状。T2WI和STIR中炎症区高信号。

5﹒治疗进展

(1)肾上腺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药物,含氟激素(如地塞米松)易引起激素性肌痛,应避用。泼尼松初发者1mg/(kg?d),慢性或复发者2mg/(kg ?d),每天3次口服,症状好转后,足量至少4~8周可减量,每月减1/4,也可每2~3周调整1次,减量时改为隔天晨顿服。一般稳定6个月~1年后方可停药,也有人认为需2~4年或更长,维持量0.1mg/(kg ?d)。一旦激素“反跳”,用原量或甲泼尼松龙来控制,改服维持量不少于6个月。

(2)免疫抑制剂适应证为:①严重或病程较长者;②激素足量2~4个月仍无效者;③激素副作用太大而中断治疗者。MTX为首选,每周2~8mg,自小剂量开始,也有人应用每周2~6mg/kg,一般在治疗后3~78周,平均35周见效。本例应用时间较短,评估困难。也可试用硫唑嘌呤、CTX、CysA等。

(3)血浆置换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可清除循环中的免疫因子,对难治或严重的病例可试用。副作用:短暂性血压升高和抗凝反应。

(4)I VIG:有人用1g/(kg ?d),每月连用2天,或0.4/(kg ?d)每月连用5天,4个月为一疗程。由于价格昂贵,本病较少用,缺乏对照分析,故尚待评价。

(5)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通过弱激光刺激作用和光化学作用,调节酶活性、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调节免疫状态,促进炎症吸收,加速上皮生长。2mW,每天1次,每次40分钟,5次1疗程,疗程间隔2~3天,对皮肤损害作用较迅速。

(6)其他药物:如抗癌药氯喹、蛋白同化激素康力龙、青霉胺等。

(7)中药:雷公藤多甙或方剂。

6﹒预后小儿好于成人。卢燕报告[中华儿科杂志,1998,36(8):497‐499]15年79例皮肌炎,随访认为急性发病、体温升高、伴发肿瘤和肺间质纤维化为不利预后因素。死因以肺内感染与恶性肿瘤为主,心脏异常、吞咽困难、病情不缓解、单用激素也是预后差的因素。

临床经验】

本病作为慢性病,急性期应卧床,避免寒冷、感染,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适当进行肢体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结合按摩、水疗、电疗等以保护肢体功能并避光照。

1﹒作为少见病,诊断应慎重但必须及时,以便尽早(病程<3个月)应用激素治疗。症状越轻,病情恢复越快。一般对激素的反应优于SLE,必要时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不能过于保守。

2﹒激素停药过早、减量过快是导致反复的主因。原则是“足、长、慢”:剂量要足,维持要长,减量要慢。减量时考虑酶学、肌力、E MG的变化并依据结果调整剂量。

3﹒若激素治疗3个月,CPK不降,说明无效,应尽快停药或更换方案。

4﹒激素应用后以CPK监测,正常而首次减量后,又见上升,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亦不宜再予减量,因为再减量,CPK会更高致复发。若治疗中CPK升高,复发,应重新加大量或联合用药。

5﹒必须与神经源性肌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和感染性肌炎相区别。

6﹒长期用激素,若肌无力持续存在或加重,尤以下肢明显,而CPK正常或无变化时,应考虑激素性肌病,激素减量,症状改善。

7﹒伴广泛性皮损和瘙痒者可能潜在恶性肿瘤,为一般人群发生率的5~11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55288, encodeId=2c061555288b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367681e43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猪#</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174, encryptionId=f367681e434, topicName=猪)],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9ec214601917, createdName=muzishouyi, createdTime=Fri Sep 21 08:52:00 CST 2018, time=2018-09-21,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09-21 muzishouyi

相关资讯

J Rheumatol:血清可溶性CD163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关联

目前的结果提示血清sCD163与PM、经典DM和CADM相关,特别是在抗MDA5抗体阳性的病例中。

Semin Arthritis Rheu:伴或不伴胸腺病理的炎性肌病与重症肌无力并存

这是有或没有胸腺病理的MG-IM重叠最大病例系列之一。在该队列中,2个疾病可以同时发生,或者一个在另一个之前出现。

J Rheumatol:皮肌炎患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相关

sDM患者的血清sPD-L1水平显著升高,显著升高的sPD-L1水平可作为DM患者恶性肿瘤的诊断性指标。

一文了解幼年型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幼年型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 JDM)和幼年型多发性肌炎(juvenile polymyositis, JPM)是罕见的儿童期自身免疫性肌病。JDM主要为毛细血管病变;而JPM涉及T细胞直接侵犯肌纤维,这与在成人多发性肌炎中所见类似。

Ann Rheum Di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凝胶治疗难治性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在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难治的成人型肌炎患者中,70%的患者使用RCI治疗有效、安全可耐受,并降低了类固醇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