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水祥:心力衰竭与心肌能量代谢

2012-01-01 杨水祥 北京世纪坛医院

摘要: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原因之一。急性缺血缺氧使能量代谢发生改变,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心脏能量代谢重构。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 引言:心脏是特殊的Ⅰ型横纹肌组织,它的能量供应主要由有氧代谢供应。正常人体在静息状态下,心脏可以利用冠脉循环中60-65%的O2,氧利用率约是每克心肌4.5μmol/min,运动时可达3-4倍。生理情况下,心肌对

摘要: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原因之一。急性缺血缺氧使能量代谢发生改变,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心脏能量代谢重构。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

引言:心脏是特殊的Ⅰ型横纹肌组织,它的能量供应主要由有氧代谢供应。正常人体在静息状态下,心脏可以利用冠脉循环中60-65%的O2,氧利用率约是每克心肌4.5μmol/min,运动时可达3-4倍。生理情况下,心肌对O2最大摄取率明显高于其它器官。左心室承受的压力、容量负荷远高于右心室,因而是消耗氧的主要部位。尽管心脏由多种不同的细胞所组成,但心肌细胞约占75%。心肌细胞拥有发达的肌原纤维及有氧代谢系统,可以使心脏在体内进行有节律的收缩,保证血液从心室中射出。
    尽管肌原纤维占据了细胞内大部分的空间,但线粒体仍占有30%左右的区域。在心脏中,细胞器可将ADP与无机磷酸盐重新转化为ATP供能。ATP是一种能量转换分子,其与能量物质代谢及对外作功(主要是肌原纤维的收缩,离子转运,生物合成等)相耦联。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向基质折叠形成线粒体嵴。线粒体内部相对独立的环境对ATP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中所含的ATP仅能维持少量的收缩活动,含有的内源性物质(葡萄糖、甘油三酯等)也不足以支持心脏完成所有功能。为保证能量物质氧化,产生足够的ATP及完成心肌收缩,高度完善的冠脉循环系统需不断地运送O2、能量物质,并带走代谢产物及CO2。如同体内其它组织一样,心脏中也含有磷酸肌酸(PCr),其可以在ATP利用急剧增高时暂时充当ATP缓冲物质。PCr将磷酸根转移给ADP生成ATP,此过程由肌酸激酶催化。反应平衡式为:PCr + ADP + H+ ⇄肌酸 + ATP(1)
    即使如此,PCr的浓度也仅为ATP的两倍左右,肌酸激酶的活性受到ATP浓度的抑制。
    正常心脏的能量代谢 
    心肌收缩的能量供应
    心脏在代谢调控范围内可以利用多种能量物质。人体心脏内氧化反应的底物主要是脂质(长链脂肪酸LCFAs,如:软脂酸盐、甘油三酯、酮体等等)及糖类物质(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心脏也可氧化氨基酸,但所占比例较小。目前已知,人体心脏70%的能量供应来源于脂质衍生物,这主要是指脂质吸收后代谢比较活跃的阶段。
    葡萄糖代谢
    葡萄糖代谢的初级阶段在细胞质中完成。葡萄糖由两种载体介导通过细胞膜,分别是1、4型葡萄糖转运体(GLUT1、GLUT4)。经由GLUT1转运的葡萄糖是细胞内的基本组成成分,而GLUT4介导的是诱导吸收的葡萄糖。胰岛素可使胞内GLUT4向膜上聚集进而增加葡萄糖的吸收。胞内的葡萄糖主要为收缩提供能量,此外,在胞内聚集储存成为碳水化合物、糖原。正常情况下,心脏储存糖原的能力有限,其分解可能不具备定量研究的意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肌梗塞时,外源性能量及氧气供给中断),糖原可暂时性提供能量。
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生成丙酮酸,每分子葡萄糖氧化释放的能量可重新生成两分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发生在磷酸甘油酸激酶及丙酮酸激酶步骤。同时,两分子的电子受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被还原为NADH。糖酵解在缺氧条件下,但经此途径产生的ATP与葡萄糖完全氧化所产生的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心脏一般处于有氧环境中,丙酮酸转运至线粒体内,糖酵解途径所产生的电子(如:NADH)进入“穿梭”机制(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重新产生胞质NAD+。
    心脏可以利用循环中其他组织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首先,乳酸经胞浆中的乳酸脱氢酶氧化成丙酮酸(如:2)
乳酸 + NAD+ ⇄ 丙酮酸 + NADH + H+ (2)
    丙酮酸、NADH生成后继续进行代谢循环。在无氧或缺氧环境下,有氧代谢降低,乳酸脱氢酶反应逆向进行,乳酸、NAD+产生增多。
    线粒体丙酮酸代谢
    在线粒体内,丙酮酸经丙酮酸脱氢酶多聚酶复合体(PDH-MEC)氧化产生乙酰CoA及CO2,NAD+还原为NADH。该步骤在生理条件下是不可逆的,因而是重要的调节点。肝、肾可通过糖异生途径利用丙酮酸、乳酸重新合成葡萄糖。PDH-MEC的活性受到精确的调控,其活性与动物体营养状态密切相关。在空腹状态下,PDH-MEC活性下降使组织可以保存外源性葡萄糖,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对脂类能量物质的依赖性增加所引起,进食则可发生逆转。所谓的葡萄糖-脂肪酸循环【1】(Randle 循环)是指空腹时葡萄糖利用减少,而脂类能量物质的利用增加。
    乙酰CoA通过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柠檬酸及CoA进入三羧酸循环(TCA)。通过脱羧、脱氢反应,两分子的碳单位生成CO2,电子还原O2生成H2O。在TCA循环的中间步骤主要由NAD+接受电子,这些电子传递体将电子传给O2生成ATP。 CO2的碳原子来自草酰乙酸而不是乙酰CoA。乙酰CoA提供的C原子在TCA循环第一步反应之后即成为草酰乙酸的骨架原子,经过多步反应后成为CO2。TCA循环的中间产物通常可以在其它生物合成反应中得以利用,所以,这些C原子得以保留。
    脂类能量物质的代谢
    甘油三酯、LCFAs、酮体均可为心脏提供能量。在血浆中,LCFAs主要以非共价键形式与白蛋白结合,或与甘油三酯共价结合以载脂蛋白的形式存在。酮体是LCFAs在肝脏氧化分解的中间代谢物,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浓度很低。与LCFAs相比,酮体是一种具有较高溶解性、易扩散、利用率高且没有毒性的能量物质,饥饿、运动后浓度升高。运动后酮症是由于血浆中过多的LCFA用于供能不断产生酮体所致。在病理情况下(如:未控制的糖尿病),血浆中酮体远高于饥饿时的浓度,主要是血浆LCFA极度升高所致。
    如同葡萄糖一样,与白蛋白结合的LCFAs通过载体途径(跨膜的CD36蛋白与质膜LCFA结合蛋白协同)进入心肌细胞, LCFAs在胞内的扩散由胞浆LCFA结合蛋白协助进行。人体内存在其它转运途径,如:直接通过质膜进行扩散及通过其它LCFA转运蛋白等等,但这些意义不大。甘油三酯由毛细血管壁上的脂蛋白脂肪酶水解形成LCFAs和甘油,前者进入细胞内,后者则是糖异生反应的底物。
    LCFAs、酮体只能进行有氧代谢且只在线粒体中进行。LCFAs在胞浆中以硫酯键与CoA共价结合,然后穿过线粒体膜进入内部,这主要由位于线粒体内外膜的肉碱脂酰基转移酶Ⅰ/Ⅱ系统完成。线粒体外膜的转移酶是LCFA代谢的限速酶。一旦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不断从长链脂酰CoA脱下,形成少两个C原子的脂酰CoA,这一系列反应就是脂酸的β-氧化。酮体是乙酰乙酰基CoA,生成乙酰CoA的步骤略有不同。β-氧化、酮体代谢产生的乙酰CoA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绝大多数的LCFAs是偶碳脂酸,其产物通常进入三羧酸循环,LCFAs并不直接转化为葡萄糖。
    氧化磷酸化作用
    NADH将O2还原成为H2O重新生成ATP(电子转移和氧化磷酸化),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人支持“化学渗透学说”,这是Peter Mitchell最先提出的。该学说认为,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在线粒体内膜基质侧形成电化学势能,驱动质子泵入线粒体内膜外侧(膜间腔),从而在线粒体内膜形成跨膜PH梯度和跨膜电位差。O2分子是最终的电子受体,被还原成H2O。质子移动所建立的跨膜势能驱动了ADP、Pi在ATP合酶的作用下合成ATP。化学渗透学说认为,O2的消耗量与ATP合成量之间未必存在精确的比例关系(P/O比值:每消耗1/2摩尔O2所生成ATP的量)。过去认为,P/O比值的理想配比是3,目前发现在自由能充足,反应有效进行的条件下,P/O比值才可维持于3。线粒体产生大量ATP,然后产生与胞浆中ADP的交换,为肌原纤维收缩及其它生物学活动提供能量。已有证据显示,PCr、肌酸激酶参与高能磷酸键在线粒体及胞浆之间的转移,但这一过程是由IMM上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所介导的。
    能量产额及耗氧量
    葡萄糖无氧酵解与TCA循环相结合后所释放的能量远高于单纯进行无氧酵解。每摩尔葡萄糖代谢成乳酸,可产生2molATP;1mol丙酮酸完全氧化成CO2和水产生18molATP。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38分子ATP,这需要良好的血运以提供O2和葡萄糖。每摩尔长链软脂酸需2molATP将其活化成为软脂酰CoA,进行7次β-氧化,大约产生35molATP及8mol乙酰CoA,经过8次TCA循环氧化产生96molATP。因此,一分子软脂酸可净产生129分子ATP。
    LCFAs、葡萄糖与O2还原成H2O所产生ATP量不同。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需要6mol的O2,即每消耗1molO2生成6.33mol的ATP;每mol软脂酸氧化需23molO2,相当于1molO2的消耗可产生5.61molATP。换句话说,葡萄糖更具备氧利用优势(O2 advantage),其意义在心脏氧供受损时才能表现出来。对动物模型猪进行研究发现心肌细胞中葡萄糖代谢的氧耗量比LCFAs代谢高出50%。由内源性解偶联剂(LCFAs、LCFA-CoA、 LCFA-肉碱等)介导的氧化磷酸化脱偶联(氧耗量不变,质子驱动力降低)可降低P/O比值。
    缺血、缺氧条件下心肌能量代谢的急性改变
    虽然缺血、缺氧这两个词经常互换使用,但它们并非同义词。缺氧时不一定有缺血,但缺血一定伴随着缺氧。体外试验证实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灌注的心脏仍可存活一定时间,在体内可能也是如此。但心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难以存活,此时无氧糖类代谢必须提高20倍以满足心肌能量代谢的需求,糖酵解途径很难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当氧供下降时,葡萄糖摄取及糖酵解途径流量增强,无氧代谢增强。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所需H+由NADH+H+提供,重新生成NAD+(反应式2的逆向反应,增加丙酮酸、NADH、H+的浓度可促进乳酸的生成)。增多的乳酸如果能被冠脉循环血及时带走,并不会产生严重后果。机体可通过两种机制短时维持ATP浓度:ATP可由肌酸激酶反应进行补充(反应式1),胞内乳酸含量增加,酸度提高可促进反应向右进行,有利于重新生成ATP,这一步骤仅能暂时维持ATP浓度;其次是糖酵解途径流量增加,此时腺苷酸激酶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ATP + AMP ⇄ 2ADP(3)
    大量核磁共振研究证实肌细胞胞浆内ATP的浓度约为8-10mM,ADP的浓度约为其十分之一(大多数ADP在肌细胞内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ATP比例轻度下降,游离ADP比例增加,则大幅提高AMP浓度比例。AMP的浓度可以受到pH、PCr、游离Mg2+、Pi的影响。AMP是6-磷酸果糖激酶-1变构激活剂,该酶是糖酵解途径重要的调节点,可以明显提高糖酵解速率。
AMP、儿茶酚胺激活糖原磷酸化酶,阻碍糖原的合成。糖原的分解产物磷酸单糖亚基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后进入糖酵解途径(1)。每个糖原性葡萄糖分子可产生3个ATP,但糖原合成时消耗一个ATP,净生成两个ATP。
    缺血
    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缺血造成的缺氧可造成严重的病理改变。在侧支循环形成之前,心肌梗塞可完全中断心脏血供。血流供应完全中断时,细胞内仅有少量的游离葡萄糖发生代谢反应,这种葡萄糖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储存。缺血、缺氧条件下,启动大致相同的机制以维持ATP浓度。
    如果乳酸不能及时清除,胞内pH下降,NADH聚集,低pH、NADH均可抑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活性,阻碍糖酵解途径的进行。此外,调节肌原纤维收缩的Ca2+结合蛋白对pH较敏感,低pH可抑制其功能。维持心肌的收缩力需要较高的Ca2+浓度。ATP依赖性Ca2+泵的活性直接与收缩有关,因而增加ATP供应是十分必要的。ATP合成受阻,其浓度下降,收缩性消失。
    线粒体产生ROS
    氧化磷酸化过程中,O2得到4个电子还原成H2O。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仍有少量O2得到单个电子产生超氧阴离子(O2•—),O2•—、活性氧类(ROS)可以对机体产生细胞毒性作用。我们很难预测体内O2还原成O2•—的比例,在体外试验中,线粒体内高达1-2%【2】,该数字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得到的,实际体内产生的O2•—可能要少。心肌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不可避免地产生O2•—。缺血发生时即可以产生ROS,在随后出现再灌注过程中生成大量ROS。O2•—可以迅速与NO反应生成高活性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进一步损伤生物大分子。O2•—也可在超氧物歧化酶(SOD)催化下生成H2O2和O2(4中第一步反应)。体内S有两种SOD异构体:线粒体中Mn-SOD(SOD2)和胞质中的Cu2+/Zn2+-SOD(SOD1),它们可以减少过氧亚硝酸盐的产生。SOD2的重要性最早是通过研究SOD2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得到的,这种小鼠在出生后死亡,并出现心内膜纤维化的病理表现。H2O2的活性不及O2•—,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H2O和O2(11.4中第二步反应):
2O2•— + 2H+  O2 + H2O2  1/2O2 + H2O (4)
(step1) (step2)
     H2O2很快分解,但仍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在过渡金属离子(如:胞内二价铁离子)存在条件下转变为高反应活性的羟自由基。它们损伤大分子物质,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心衰的能量代谢
    心力衰竭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就包括心脏能量代谢障碍。急性缺血缺氧使能量代谢发生改变,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心脏能量代谢重构(metabolic remodeling)。根据耗氧量与ATP的关系,衰竭心脏优先利用葡萄糖,其机制涉及基因表达的改变。
    氧化代谢的慢性改变
    基因表达水平与β-氧化、线粒体脂肪酸跨膜转运、TCA循环、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下降有关,这些改变主要反映在蛋白水平上,预示衰竭心脏难以进行氧化代谢。PDH激酶(抑制PDH-MEC的调节酶)及GLUTs转录下降,如果蛋白水平发生改变,后者可阻碍糖代谢,前者则发挥促进作用。单纯根据转录产物分析生化过程的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心脏氧化代谢调节机制已经十分清晰,在这个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PPARs)及其辅助激活剂(PGCs)发挥重要作用。
    PPARs和PGCs
    过氧化体增殖剂激活的受体(PPARs)如PPARα,PPARβ/δ,PPARγ的选择性剪切片段(PPARγ1、PPARγ2、PPARγ3)以及PGCs(PGC-1α、PGC-1β、PERC)在能量代谢的长期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PPARs是核受体家族成员,同时也是转录因子。PPARs具有“亲脂性”,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是其配体。PPARγ是抗糖尿病药噻唑烷二酮的受体。PGC-1α通过辅助激活PPARs发挥调节转录的作用,在转录水平可诱导其表达,转录后修饰或脱离抑制物可受到激活,继而促进能量代谢的转变。
    能量物质利用的治疗性调节
    大多数观点认为能量代谢重构是有利的,但其利害关系仍具有争议。使用药物提高心衰早期对糖代谢的依赖程度是否有益,以及这是否完全改变了正常状态下优先利用脂类物质的代谢机制,依旧是许多研究的焦点问题,不能太早下定论。抑制LCFAs代谢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抑制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减少LCFA进入线粒体,或者直接阻断β-氧化。针对相关药物的小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已经表现出应用前景,但LCFA代谢的减弱与患者获益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已经证实,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可使心衰患者获益,它可以抑制LCFA代谢,这可能是它优于其它β受体阻滞剂的原因。对于心衰患者来说,除了药物治疗,提高心脏的氧化代谢以及加强运动锻炼均是有利的【3】。 
    脂毒性假说
    在缺血间歇期,LCFA-CoA、LCFA-肉碱聚集,它们是强效的去垢剂,可以损伤细胞膜,破坏膜完整性。LCFA-CoA的聚集可再次酯化3-磷酸甘油(来源于糖酵解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甘油三酯合成增加:3-磷酸甘油 + 3LCFA-CoA  甘油三酯 + Pi + 3CoA (5)
在心肌病理改变中,其基因状况主要受到脂类氧化、甘油三酯集聚的影响。再者,在心衰早期阶段,氧化脂类的能力下降可能造成“脂毒性”,主要是由于脂类氧化中间产物及甘油三酯聚集造成的,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腺苷酸及肌酸池
    总腺嘌呤核苷酸(TAN,ATP+ADP+AMP)及肌酸池(磷酸肌酸、肌酸)在心衰过程中逐渐丢失,同时氧化应激不断增高【4】。研究压力超负荷导致的犬心衰模型发现,在最初的代偿期向失代偿转变的过程中,TAN减少了近30%【5】。这一过程受到总磷酸池(TEP,2ATP+ADP+Pi+PCr+线粒体基质GTP)及肌酸池(磷酸肌酸+肌酸)的影响。总肌酸池发生变化以获取更多的自由能,其增多或减少都可以影响心脏功能。
    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的作用
    ATP浓度的减少可以通过AMP成比例的增加得以补充,主要在腺苷酸激酶催化完成(反应式3)。AMPK感知AMP浓度的变化,充当“细胞能量调节器(cellular fuel gauge)”,它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新的靶点。AMPK的活化使机体由合成状态进入分解状态,前者主要指蛋白、糖原、脂肪酸合成旺盛,而后者则是葡萄糖吸收、糖酵解、脂肪酸氧化、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强。AMPK介导靶蛋白磷酸化以调节其生物学活性,完成上述功能。例如,AMPK磷酸化6-磷酸果糖激酶-2/2,6-二磷酸果糖激酶双功能调节酶以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2。2,6-二磷酸果糖浓度增加可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促进糖酵解。
    AMPK的结构及活性的调节
    AMPK是一个异源三聚体,由α、β、γ3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都存在2-3基因编码的异构体(α1、α2,β1、β2,γ1、γ2、γ3)。α亚单位起催化作用(心脏中主要是α2),β亚单位好似一个支架,起连接作用及可以定量感知糖原,γ亚单位可以调节腺嘌呤核苷酸的结合。AMPK有两种活化途径。γ亚单位含有两个腺苷酸结合位点(每个位点具有2个‘胱硫醚-β合酶’),它们对配体的亲和力及作用各不相同。AMP可活化AMPK,ATP则抑制AMPK活性。AMPK与AMP结合后活性可提高十倍。此外,α亚单位的磷酸化可活化AMPK至100倍且AMPK在AMP结合状态下易于发生磷酸化。已有报道阐述,多种上游蛋白激酶可影响该活化过程,最具意义的是肿瘤抑制因子LKB1,它是通过激活AMPK发挥抑制细胞增殖的功能。
    缺血、心衰与AMPK
    在体外,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均可激活AMPK,再灌注时乙酰CoA羧化酶受到抑制,脂肪酸氧化增强。左室肥厚及心衰的动物模型中,AMPK活性增强【6】。人们对AMPK在急、慢性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意见尚不统一,AMPK在心脏中的活化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与骨骼肌细胞对比分析发现AMPK可激活PGC-1,推测AMPK可能介导线粒体的生物合成。若假设成立,在心衰过程中,氧化代谢反应及线粒体生物合成将得到促进,那先前关于衰竭心脏依赖糖代谢供能的观点将受到挑战。
    目前已经建立起一种心脏特异性高表达AMPKα2亚基抑制物的小鼠模型,对其研究发现,抑制AMPK的激活不仅不会带来坏处,相反更有利于从缺血中恢复。该结果与先前研究的结论相冲突。对比敲除AMPKα2亚基在野生型小鼠发现,在缺血早期,前者心脏挛缩较后者严重,但在再灌注阶段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差异。
    心力衰竭的AMPK定向疗法
    除了上述研究内容外,是否有证据表明AMPK活性的改变或其下游效应分子在心脏疾病中的意义?二甲双胍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并且可以改善相关的心衰。二甲双胍对于试验诱导的心衰也是有效的,它是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一种弱的解偶联剂,使ATP/ADP下降,AMP浓度升高,AMPK活化。噻唑烷二酮对心衰有积极作用,但它可引起水潴留,不能用于心衰的治疗。这些药物的靶点是PPARγ,PPARγ本身可上调脂肪组织释放脂肪因子脂联素,使AMPK在其他组织中得以活化。如果AMPK的活化对心衰有益,那激活AMPK似乎是可行的。实验研究中可以用5-氨基-4-甲酰胺核苷酸(AICAR)激活AMPK,但其不能用于临床。AMPK激活剂A769662生物利用度较低,目前主要用于合成衍生物。
    AMPK的突变可导致心衰
    AMPKγ2亚基(主要在心肌、骨骼肌中表达)突变产生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脏表型。原本认为是‘心脏肥厚’,心脏增加的体积、重量是由糖原累积和与之结合的水造成的。心律失常的准确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糖原累积产生选择性房室传导旁路造成的。与疾病相关的突变是AMPK两个腺苷酸结合位点的突变,基因突变可以产生严重的表现型导致婴儿在出生早期死亡,因而不会遗传给后代。糖原累积的原因尚不明了。如果AMP不能激活AMPK,则糖原和脂类的合成将促进心脏的合成代谢。如果AMP不能抑制AMPK,它基本活性会升高,有利于葡萄糖的吸收、LCFA的氧化。Randle循环可以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阻碍糖酵解,6-磷酸葡萄糖聚集,促进糖原的合成。在AMPKγ亚基突变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已经出现上述变化,包括:葡萄糖利用、脂肪酸代谢增加,糖原累积。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27078, encodeId=638d202e0785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27d513296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肌能量#</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1329, encryptionId=427d513296f, topicName=心肌能量)],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1e72268, createdName=zhixianchen, createdTime=Mon Oct 01 06:54:00 CST 2012, time=2012-10-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92701, encodeId=411a1492e010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050842e9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能量代谢#</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4279, encryptionId=7050842e999, topicName=能量代谢)],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8b18951187, createdName=amyloid, createdTime=Tue Jan 03 03:54:00 CST 2012, time=2012-01-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27078, encodeId=638d202e0785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27d513296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肌能量#</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1329, encryptionId=427d513296f, topicName=心肌能量)],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1e72268, createdName=zhixianchen, createdTime=Mon Oct 01 06:54:00 CST 2012, time=2012-10-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92701, encodeId=411a1492e010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050842e9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能量代谢#</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4279, encryptionId=7050842e999, topicName=能量代谢)],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8b18951187, createdName=amyloid, createdTime=Tue Jan 03 03:54:00 CST 2012, time=2012-01-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范围或应缩窄

克利夫兰大学医院和病例医学中心的Ilke Sipahi博士及其同事报告,他们发现了四成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不佳的原因:现行指南提出的CRT治疗适应证心电图标准过于宽松。该文发表在《内科学文献》(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6月13日在线版上。 基于多项研究证据,现行指南强烈建议,凡是QRS>120 ms[假定符合左室射血

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

心力衰竭病人恶化和低水平的维生素C和高水平hs-CRP相关

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会议报道,低水平的维生素C与高水平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短期无主要心脏问题或心力衰竭病人的死亡有关。     与食物中摄入高含量维生素C的人群相比,研究中低维生素C摄入的心力衰竭病人,可能具有2.4倍高水平的hsCRP,是炎症和心脏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低维生素C摄入量与心力衰竭病人的糟糕结果有关。  

心力衰竭治疗中ACEI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摘要     本文简要描述了ACEI的发展、药理和生理作用及治疗心衰的循证医学依据,同时也讨论了ACEI的副作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ACEI;循证医学     心力衰竭是一个以神经体液激活为特点的复杂综合征。许多年前就已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在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直到20世纪后叶,

HFpEF与HFrEF:伪命题还是真命题?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马爱群 正方观点:HFpEF是相对独立于HFrEF的不同概念心力衰竭人群射血(EF)分数呈现双峰分布    如果HFpEF和HFrEF是同一种综合征(疾病),心力衰竭人群EF应该呈连续的单峰分布曲线,但是OPTIMIZE(Organized Program to Initiate Lifesaving Treatment in H

脑血流量有助预测收缩性心衰长期转归

  晚期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脑血流量(CBF)降低,但对其预后特点知之甚少。   韩国研究者Min-Seok Kim等9月5日在线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的研究表明,CBF与收缩性心衰患者的长期转归有关,也可能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适宜进行心脏移植。此发现尤适于不能充分实施运动试验的患者。   研究者对224例收缩性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