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应如何判断和处理?

2022-05-15 网络 网络

不同化疗方案查血常规的频率并不一致。

​化疗后最容易出现的异常之一是血常规数值改变,因此需要监测血常规,不同的化疗方案查血常规的频率并不一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双药化疗方案通常一周复查一次即可,而有些三药联合的高风险化疗方案可能需要每隔3-4天复查。
一、简单讲解如何看血常规
 
血常规通常只看4个数值(见下表)就够了,分别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表罗列了当这4个指标异常时通过CTCAE评价严重程度,通常分为1-4级,分级越高,风险越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贫血的CTCAE分级如下图所示:
 
下图是引用来源于原版本的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I级的下降是安全的,甚至可以继续化疗,比如白细胞3.2或者血小板80,都可以不处理直接进行下一周期化疗。警告,比如白细胞3.2,打完升白针后升至>10然后开始化疗,实际反而会导致后续白细胞更严重下降,原理在最后叙述)。
 
二、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风险及判断
 
白细胞下降是最常见的化疗毒副反应之一,中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中的最重要的一类,一般占比50-70%,是防止人体被感染的重要成分。中性粒细胞在细菌感染后其比例及绝对数值会出现升高,临床经常可用来和病毒或者其它病原体感染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中性粒细胞数量的重要性大于白细胞,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感染风险。举例:如果一个患者白细胞3.5×109/L,接近正常,中性粒细胞只有15%,也就是显著下降的时候,患者的感染风险仍然明显增加。(通常来说,只要白细胞>3000/mm3,中性粒细胞>1500/mm3,感染的风险很低)
 
我们为什么担心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实际就是害怕出现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者真菌。严重的感染可以导致死亡,中性粒细胞下降越明显,感染风险越升高。最严重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出现极度下降,其计数低于0.5×109/L时,临床称为粒缺状态
 
如果粒缺后出现发热,属于化疗急症,有精确定义,指的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小于0.5×109/L,单次体温>38.3度,或者2次体温大于38度(间隔2小时以上),如下图所示。
 
 
粒缺合并发热是每个肿瘤内科医生都如临大敌的疾病,因为有10%左右的死亡率,难以让人接受。当然,目前预防性长效升白针的应用,可以减少粒缺合并发热的出现(指的是化疗输液结束后24-48小时内注射预防性长效G-CSF,药物可以缓慢释放动员骨髓中粒细胞释放)。
 
首先介绍CTCAE,本文中使用的是 5.0版本(见下图),用来评估化疗各种指标的异常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医生进一步处理。一般分成4级
 
  • 1级只是轻微异常降,不需处理,观察即可;

     

  • 2级严重一些,有时需要对症处理,有时观察;

     

  • 3-4级就是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重要提示:
 
  • 即使是同一分级,风险也和患者状态相关。当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体力状态越差时,会进一步加剧风险。

     

  • 结直肠癌的患者一般只会出现1-2级中性粒细胞下降,极少出现4级,风险很低。即使出现明显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时,使用短效G-CSF可以迅速恢复。

     

  • 经常出现风险的是肺癌患者和肉瘤患者,合并使用较高剂量紫杉类化疗药物的时候,可能出现极其严重的粒缺合并感染,甚至致死。紫杉类药物是最常见的引起化疗相关性死亡的药物。

三、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处理
 
如果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减少怎么办?
 
最重要的药物是G-CSF(Granulocyte colony-stimu1ating factor),也就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俗的称呼就是升白针,分为短效G-CSF及长效G-CSF,适当的使用可以尽快恢复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风险。具体建议如下:
1、几乎所有的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即使不做任何治疗,最终都能恢复,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2、在白细胞只是1级或2级下降时,通常不需要使用过G-CSF,尤其是1级比如有些肝硬化脾大脾亢患者,常年的白细胞只有2×109/L,甚至还不到,难道需要每隔几天注射短效G-CSF,肯定不需要。因为1-2级感染的风险很低,只需要生活中尽量避免感染就足够。
3、如果白细胞下降1-2级,但医生预测这患者会继续中性粒细胞下降,比如应用了较强的化疗方案后,那么仍然应该积极受用短效G-CSF治疗。
4、3-4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合并感染,一旦出现,需要积极治疗。
5、进食很重要,营养饮食可以帮助摄入造血原料,化疗后进食越差,越容易白细胞及中性粒下降明显。
6、注射短效G-CSF的前后尽量与化疗药物间隔24小时以上,否则可能会出现骨髓造血功能损伤。
7、短效G-CSF有瑞白、格拉诺赛特等不同品种,一般每次使用剂量2-5ug/KG。
8、长效G-CSF也有很多种,津优力、新瑞白、硫培非格司亭等,大多数人尤其肠癌患者无需使用,因为化疗方案一般不强。使用情形分两种:
  • 患者需要进行强烈化疗方案,预判会出现明显中性粒细胞下降风险,应当使用。

  • 第一次化疗后检测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下降甚至合并发热,第2次化疗后可以预防使用。

     

注意,长效G-CSF是在化疗方案结束后24-48小时使用,但一旦注射之后,至少12天以上不建议进行化疗,否则可能会损伤骨髓造血功能。
9、并不是注射G-CSF越多越好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后有医生要求连续注射3天G-CSF,一般不需要,只要白细胞恢复至大于10×109/L,再继续使用没有意义。长效升白针同样应该非常谨慎的按原则使用。
10、市面上有很多口服升白细胞药物,需要长期服用,有疗效但作用有限。
总结:
 
若患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1级观察即可,2级视情况处理,观察或者注射短效升白针,3级及以上积极予以短效G-CSF治疗,同时注意营养摄入及严防感染。如果4级中性粒减少合并发热,属于肿瘤急症,需要尽快处理。
最后写一下使用升白针后反而引起骨髓抑制加重的原理:
 
人体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叫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血液中的白细胞是由造血祖细胞分化而来。使用短效或长效升白针后会刺激人体的造血祖细胞进入细胞增殖的S期,在这个时刻会对化疗药物非常敏感,一旦这时使用化疗药物,反而造成了造血祖细胞极易被杀伤,结果就出现更严重的骨髓功能损伤,表现为复查白细胞的水平更低,骨髓抑制更严重。
 
这种现象有个专有名词描述,叫paradoxical myelosuppression,可以翻译为适得其反的骨髓抑制,很形象,注射短效和长效升白针原本是想让白细胞升高, 但是一打完立刻就进行化疗,不光是可能无效,反而会引起更严重的骨髓抑制,这就叫适得其反。最直白的理解,刚打完升白针就立刻化疗,患者的骨髓功能受损反而会更严重一些。这种做法应当尽量避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43950, encodeId=4d2f214395063, content=在窗口经常被人问为啥白细胞打针了升不上去,看完后恍然大明白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fef8635385, createdName=ms2000000331452831, createdTime=Tue Jun 20 21:01:32 CST 2023, time=2023-06-20, status=1, ipAttribution=北京)]
    2023-06-20 ms2000000331452831 来自北京

    在窗口经常被人问为啥白细胞打针了升不上去,看完后恍然大明白了

    0

相关资讯

一例红细胞冷凝集导致血常规计数偏差

冷凝集素是一种针对红细胞膜表面的IgM抗体,在体外、低温条件下导致红细胞自凝,是干扰血常规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影响红细胞及其参数。

揪出血常规的作乱妖怪”,给黄疸来个釜底抽薪

又到了夜班的时刻,凌晨三四点是最难熬的,头昏脑涨。如果再碰到需要复查的标本,大家都会头大。这次我碰到了一个标本,上机做了三次,三次结果大相径庭,头却没大,而是冷静分析了结果,按照科室准则来处理。

一波三折!从一份异常的血常规结果说起...

从最基本的血常规复检发现异常细胞开始,在形态学和流式以及活检结果冲突而使诊断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积极和临床沟通,结合患者病情的变化,改变思路,向临床提示M6的可能。

血小板忽高忽低,这样的报告怎么发?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很重要的一项检查,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的很多项具体指标都是很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很多病理改变都有很敏感的反映。

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检验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常出现血小板假性增高的案例,其结果报告会对临床诊断造成误诊,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医疗差错。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应用结果判读

血常规检查的历史比较短,1953年美国库尔特(W.H.Coulter)利用电阻抗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血细胞计数仪。1962年,我国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在上海研制成功,80年代开发了白细胞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