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中的发明家,18位“爱迪生”医生的发明和专利的故事,你有启发么?

2020-12-31 网络 网络

医生不仅仅是看病,写论文,还可以成为发明家,很多发明都源自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的创造。很多医院还专门成立部门,指导医生的工作。例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每年申请专利约200项,授权约100项,历年已转

医生不仅仅是看病,写论文,还可以成为发明家,很多发明都源自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的创造。很多医院还专门成立部门,指导医生的工作。例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每年申请专利约200项,授权约100项,历年已转化70项,取得非常丰厚的成果。

梅斯医学查阅资料,从不同的来源汇集一些国内医界发明家,让大家看看我们的同行,在平时工作之余,在专利上做了哪些工作?

1、上海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施国伟

阴囊具有皮肤无皮下脂肪、有许多皱襞、汗腺和皮脂腺,疏松不易固定、血供丰富的特点。对于实施了阴囊手术的患者,没有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伤口位置进行加压止血,现多采用纱布包扎或橡皮胶带固定。纱布包扎时不易固定,纱布容易脱落,当尿液、粪便沾到纱布上时易污染伤口,而使用橡皮胶带固定时,部分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且不能精确量化抬高阴囊,有效减轻水肿。阴囊伤口感染率高,导致患者住院周期延长、费用增加。

正是注意到这些问题,有想法、大胆创新的泌尿外科王阳贇医师想到了改进包扎技术,在泌尿外科施国伟主任的鼓励、引导及帮助下,临床医生变成了“发明家”,这个“施国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创新研发,制作了多个规格的样品,前后经过10余次的修改与制作,终于使设备成型。2015年9月“一种阴囊术后专用包扎设备”实用新型专利终于获授权,并获得第二十八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2016年3月实现专利转化后,团队协助公司开展项目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五院泌尿外科主任施国伟教授介绍,从创意开始,到发明专利、实验室样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批量生产直至临床应用,整个过程历时整整四年六个月。

近年来,五院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注重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并将专利成果落地惠民,据介绍,专利申请从2011年的不足10项到目前的264项,获授权183项。

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医生杨淑野

三年获得六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14篇、曾获“第三届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先进个人”、“滨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令人羡慕的成绩都出自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医生杨淑野。而在不久之前,杨淑野获得了“滨州工匠”荣誉称号,作为一名骨科大夫、一名奋战在骨科一线的“医生发明家”,杨淑野用实际行动阐释着他治病救人、为病人减轻痛苦的赤诚工匠之心。

杨淑野自制了PVC管外固定牵引装置,彻底解决了传统跟骨结节骨牵引存在的限制患肢在牵引床上不能活动的缺点。该装置最大的优点是安装固定后立即能活动骨折的小腿,可以拄拐下地行走,且材料材价格低廉,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

“传统的牵引装置,至少需要牵引三周的时间,人只能躺在床上,非常痛苦,长期卧床还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杨淑野介绍,用上PVC管外固定牵引装置以后,患者骨折的小腿可以自如活动,不但让患者极大地减轻痛苦,同时也减轻了家属照顾患者的负担。

目前,杨淑野正在研发儿童可用的360度防辐射铅衣。“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术中透视及行X线、CT检查的防辐射铅衣并没有儿童专用的,我想研制一款儿童专用的防辐射铅衣,希望能将辐射对孩子的损害降到最低。”

3、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牛军

从医30多年,他获得13项国际专利,拥有美国纽约科学院外科学委员、国际外科学院、澳大利亚外科学院普外科专家等诸多头衔,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他就是山东大学引进人才、国内外双博士学位、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肝胆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牛军先生。

4、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苑玉清

苑玉清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同时又是医院有名的“发明家”。 “从医多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患者无论是在手术中还是卧病时,无法获得最舒适的感受。其实医生也是,很多手术器具的设计让医生觉得用起不顺手”,正是这两点触动了他搞起了发明。

苑玉清的发明大致分为四个系列。一是病人体位支撑系列,例如乳房大的女性,在手术台上有一个弹性收缩,结合人体力学的人体支撑,为患者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二是手术椅子系列,如参考自行车坐凳的形状设计出的符合医生手术用的手术椅,便于长时间手术的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操作,促进操作技术应用的稳定;三是显微镜保护系列,按显微镜不同类别形态私人定制显微镜消毒外衣;四是神经外科手术支具。

目前苑玉清已有几十项发明专利。

5、无锡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吴海荣

手握10余张专利证书,2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无锡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吴海荣不仅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还是一位医疗创新达人。

一种新型胃管、可测血氧饱和度的导入器、一种可切换式输液装置……吴海荣持有的专利都是多年在临床工作中的巧思妙想,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一种新型胃管,在主管上结合了纤维支气管镜的优点,让一部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昏迷、畸形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减轻了痛苦,提高抢救速度及成功率,减少了医生、护士的临床工作量。

6、开化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董武剑

2007年的一天,董武剑为病人取卡喉鱼刺时发现,全方向、多动能异物钳不怎么好用,尽管最后将鱼刺取出,但他和病人都被折腾得满头大汗。事后,他将异物钳拿在手中仔细端详,发现医院里标配的异物钳头部很大,不能转向。被鱼刺卡喉的病人本来就很痛苦,若还用这样的异物钳深入喉部,会造成病人反胃恶心,不利于取刺工作的进行。于是,董武剑萌生了改装异物钳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很快就设计好了方案:将异物钳的头部体积变小,使其可以自由转向,增加菱形细小齿,增加夹持异物的稳定性。随后,他将方案寄到国家专利局。经过一年的等待,2008年8月20日,他终于拿到了第一本专利证书,这是对他发明兴趣的极大鼓励。此后几年间,董武剑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给家用棉拖鞋装上拉链、设计方便拆洗的卫生筷笼、便捷式车衣、安全削笔刀……

7、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室李皓

19年前,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李皓就选择了这个看似处于“二线”的心功能室,一待就是19年,“我带过的年轻男医生不知有多少了,来来去去,最终留下来的只有李皓一个。”朱韵感慨道,如今李皓虽然没有拿起手术刀,但是他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自己。

李皓的发明专利种类真不少,有心电图导联电极、呼吸锻炼器、医用护套、人工呼吸器、压迫止血条、B超手臂架……这些发明,不仅节约成本,操作简便,给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减轻了负担。

最近,他发明的一种新型靠背式马桶,在心内科监护室试用起来,迅速获得大家的欢迎。这种马桶解决了行动不便的患者下床如厕的难题。

李皓把自己的这些发明创造,称为“工作总结”,“平时,多为患者思考,怎样改善医疗条件,改造设备,最后用这些小发明呈现出来,其实就是一种‘工作总结’,就像写在纸上的小结,只不过是形式不同。”

8、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肺功能室朱红波

发明专利数:5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最满意专利:颈部甲状腺消融术后使用压迫凝胶冰带

医生和护士们,你们想过发明专利而走上人生巅峰吗?

累计发明专利:哮喘贴膏、哮喘便携式药盒、肺功能康复仪、中药雾化吸入器等一系列极具岗位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创新创意,50多项专利几乎都基于慢阻肺与哮喘这两大病种。

9、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科护士长张静

发明专利数:9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最满意专利:人工气道氧气吸入管

累计发明专利:涵盖了简易呼吸器挤压装置、输液用具、穿刺针用具、大小便护理用具、及病床系列类等6大系列、20多个类别、8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新项目。

10、泰州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李海俊

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3项(美国)。最满意专利:一种髓核摘除术后缝合纤维环的操作装置

累积发明专利:目前拥有脊柱微创相关国家发明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国际专利三项(美国),研究成果现有3项专利已经实现转化,取得产品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并产生经济效益。

11、无锡市人民医院陆培华

作为一个医生,他却搞起了发明,还获得110项国家专利,很多产品已在全国各大医院使用。这听起来有点神奇,完成这一创举的人叫陆培华,是个80后,有人称他成为“医届爱迪生”。

陆培华1999年进入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目前就职于无锡市人民医院。近三年,这位“80后”小伙儿在手术器械改进、肿瘤化疗新药等方面获得了110项国家专利,并成功转化专利近30项,很多产品已在全国各大医院使用。 

                                          

  陆培华

20128月,陆培华开始着手专利研究和转化。做有心人,有‘一点之见’。这一点,写文章和做专利是相通的。所谓“一点之见”,就是从每件事中寻找一点自己的新看法。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整理和开发。

在陆培华眼里,处处都能产生发明,关键在于要用专业知识,总结出转化技巧,提炼出专利。他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临床医生们把各种点子变成现实,造福患者。

12、宁波市第一医院骨科医生夏冬冬

骨科手术尤其是脊柱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其中最大难点之一是术前定位。

而宁波市第一医院骨科医生夏冬冬发明的“骨科定位片”一举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百家医院已在应用这项发明。

夏冬冬发明的“骨科定位片”其实就是一张透明的薄膜,这张薄膜可不是一般的薄膜,它由一种高分子显影材料制作而成,含有可透性网膜,定位后可直接在膜上标记,标记将透过膜直达皮肤。

手术前,医生们只需将定位片贴于脊柱需定位处,用透视设备进行透视,然后直接用记号笔在定位片上做个记号,手术定位就完成了。

以前脊柱手术定位,多靠医生临床经验,定位不准,除了会加大创伤,还容易误伤毗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造成二次伤害。但“骨科定位片”的发明应用,不仅定位时间短,更主要的是定位精准

宁波市第一医院随机抽取了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利用“骨科定位片”的30例手术,结果发现,30例手术体表定位均只需一次透视,透视定位到首次成功穿刺时间最长不到16分钟,最短仅5分钟多,而穿刺针穿刺的准确率高达93.3%。

“骨科定位片”使用方便,但夏冬冬研制这一产品却是花了很长时间。那时,夏冬冬还在温州医科大攻读研究生,当时开始参加临床手术的他注意到脊柱手术定位难这个普遍问题。

假如有一种薄膜,既可以贴在脊柱上,又可以透视,定位不就方便了吗?这个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直到2016年,他已在同济大学读博,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两位从事工业设计和高分子材料研究朋友的支持,三人开始着手研究。

整整1年多,三人在经历了100多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骨科定位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

目前,他个人已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另外两项发明已经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13、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姚佐懿

医生还可以是发明家。2019年5月8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姚佐懿收到国家专利证书,他和团队发明的“静脉曲张血管剥离器”被正式授予专利,而这项专利的发明能解决静脉曲张手术时手术钳不那么合手的问题,不但可以缩小手术切口,还可以减少切口数量。

作为一名血管外科医生,静脉曲张手术是姚佐懿常做的其中一种手术。在实施这类手术时,需要使用手术钳对静脉进行剥离,但是他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即使是最小的手术钳,在剥离血管时仍然不能很顺利地完成大范围血管剥离。

姚佐懿自称,自己有“强迫症”,明明可以只切开5毫米的小口子,但因为外力原因必须延长切口,明明一两个切口就可以解决,却要开五六个切口,这让他不能接受。“医生自我要求越高对病人恢复越有利,甚至可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

2018年,姚佐懿在四川色达县人民医院支援,期间与同事李崇科开始研制“血管剥离器”。小小的剥离器,前后大约修改了20遍设计稿子,中途还专门远程请教了科主任刘建和医管部长唐红梅,才最终成形。

从申请到拿到专利证书,刚好一年!姚佐懿和他所在的血管外科团队很期待有一天,能把这个设计变成手术器械,实际运用到手术中,缩小和减少手术切口,让病人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满意度更高。

1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蒋苏

对蒋苏来说,医生从不是一个只要治好病人就万事大吉的职业,除了诊疗,他还喜欢“鼓捣”些小发明。

比如他创新性地发明了一种支架,用于颈部手术后的病人。

“病人脖子动了手术,为了保证恢复和安全,需要固定,过去我们是把脖子和手固定在一起,中间用一根支架,戴4-6周,可以想象病人的不适感。”蒋苏说,“我们重新设计的支架下部比较宽,固定效果很好,而且透气,手也能解放出来,病人也明显更愿意配合治疗。”

传统支架(左)与创新支架(右)

这些年,他陆陆续续参与和主导发明了10项专利,没有高精尖的创造,只是细小的改良。比如针对上肢术后佩戴石膏的患者,他们设计了便捷式穿脱病患服,袖口装上纽扣,不会因为上肢的石膏而影响衣服穿脱。

现在这种病患服不仅在华山医院手外科的3个病区全面投入使用,也在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推广,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15、株州市中医伤科医院副院长、脊柱科学科带头人贺新宁

工作中常会遇到不少令人头痛的问题。例如治疗脊柱骨折、脊柱融合及脊柱结核等,若进行传统手术,患者可能出现伤口大、出血多、术后感染风险高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贺新宁琢磨了起来。通过查找文献、进修学习等方式,他得知在欧美,针对脊柱治疗大多采用微创方法,这样可规避传统手术的弊端。早在2006年左右,该方法被引入中国。可由于定位不理想,手术时医生、患者要置身于X线中,承受辐射风险,微创疗法在我国并未推广开来。

“我要创造一套新的微创治疗定位系统,造福患者。”贺新宁立下目标,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激发了他的发明热情。

手握6项发明专利

说干就干的贺新宁,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手绘平面图,寻找医疗器械加工厂合作,跟设计师、机械师不断沟通,细抠每一道工序,经过4年时间的反复探索,2012年,微创Hexinning椎弓根钉系统诞生了。

“利用这套器械,医生在进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时,从定位到螺钉植入,全程只要40多分钟。”贺新宁介绍,相较过去,手术时间缩短了至少一半。此外,患者的伤口小,恢复快,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这一创造成果,让贺新宁捧回了5项发明专利。

酒香不怕巷子深。微创Hexinning椎弓根钉系统的出现受到了全国多家医院的追捧。来自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医院的骨科专家更是慕名前来取经。如今,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胸腰椎结核、胸腰椎畸形等治疗。全国先后有6000余名患者受益。

2016年,贺新宁又应用该系统成功完成了少年脊柱侧弯的微创矫形手术。

这些年,紧紧围绕着手术技术,贺新宁对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器械、材料、方法进行了大规模的革新。据统计,他已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成了名副其实的“医生发明家”。

16、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医生王文林

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获悉,该院外科医生王文林发明带缝线瓣膜,将30分钟的心脏缝线时间缩短至10分钟。据悉,王文林日常热衷于创新改进手术方式,缩短病人手术时间,争取更好的手术效果。至今,他在心、胸廓畸形手术等领域的发明已获得国家专利50项。

从医27年,王文林在临床上发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他发现医生在缝合心脏和瓣膜的时候需要花不少时间,遇上线“打结”更可能拖延手术时间。而此时患者的心脏处于停跳状态,手术时间分秒必争。

王文林琢磨了很久,最后发明了一个带缝线的瓣膜——瓣膜上的线已经缝好,医生只需要缝合心脏部位就可以了。“使用带缝线瓣膜,可以让医生的缝合时间从半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也不会绕线,缝合口非常整洁。”王文林介绍,这一发明已拿到了国家专利,未来将应用于临床。

发明可调节瓣膜 不用二次置换

带缝线瓣膜只是王文林数年来手术发明中的一项。多年来,他的发明共获得国家专利50项,他也因此被称为最具创新精神的“发明家”医生。

在心脏手术中,医生们还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瓣膜“长不大”。如果一名患儿在年幼的时候做手术放入了15毫米的瓣膜,等他长大了要置换成20毫米的瓣膜,这意味着孩子要做两次手术。为此,王文林自己动手做实验,研制发明了一个半环可调控机械瓣。这种新型瓣膜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瓣膜本身可以调节口径,无需二次手术置换。

发明新材料 漏斗胸儿童也能用

据介绍,王文林很多发明都集中在胸廓畸形领域。“胸廓畸形”这类患者,特别是严重畸形的患者因为没有合适的手术器械与方式,过去并没有好的办法。

最近王文林发明了一项新的特制修复材料,让漏斗胸的患者手术时间可以提前。王文林解释,一般来说,漏斗胸患者5岁以后才能开始手术治疗,因为目前市场上的钢板材料所限,需要有支撑点,孩子骨头软,架不起来。而王文林研发了新的材料,让任何年龄的胸廓畸形患者都可以使用这种材料接受手术,而且他发明的操作方法可以不进胸腔,直接在骨头上操作,相比更为安全。

到目前为止,王文林已累计完成胸廓畸形手术超过1000例,2016年全年手术数量超过300例。他主刀完成了国内年龄最大的漏斗胸手术的治疗(56岁),完成了国内最复杂的胸廓畸形手术(Haller指数达到89),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桶状胸手术以及单侧胸壁发育不良手术。

17、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骨科主任医师 王文

持续负压引流术目前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对于开放性骨折,切口感染,软组织缺损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间歇性负压引流对于创面的引流效果以及对促进创面内肉芽组织生长的效果比持续负压引流好。

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骨科主任医师 王文想到妙招发明了“一种间歇性引流器”。

目前临床上并无专用的间歇性负压引流器,常用方法是把持续负压引流器的冲洗管人为地、间断地开关,以达到间歇性负压引流的目的。该操作可能存在污染管道、增加创面感染的风险,而且费时费力,反复多次的操作也容易损伤管道,造成漏气漏水。

他的发明则克服了上述缺点,它在引流管上设置翼轮,在以中心负压为动力的作用下,翼轮通过转动可不断产生间歇性负压,从而达到间歇性引流的目的。

2018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骨科主任医师 王文 发明的“一种间歇性负压引流器”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17 2 0568890.5,这也是他所获得的第四项实用新型专利。

18、溧水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王宗安

王宗安医生是溧水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2013年11月,他将自己发明的“微型钩状根尖孔探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申请,2014年8月中旬被授权、并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王医生向记者介绍说,该专利是针对口腔牙齿根管治疗而发明的,所谓根管治疗,在医学中就是治疗牙髓病和牙根尖周感染的一种手术,由于应用传统方法测量根尖孔宽大无缩窄的牙齿精准度不够,在根管治疗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误差和麻烦。然而,王医生发明的“微型钩状根尖孔探针”,就能探查到这类根管根尖孔孔口边缘,较为准确地确定根管的工作长度,提高工作效率,患者也能得到更精准的治疗。

王医生获得专利已不是第一次,2013年2月,他首次设计出了一种压膜可摘式附加双曲簧正畸矫治器,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去年8月中旬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对于专利,王医生说他的动力与灵感来自于对临床工作种种问题的反复思考,和对教科书及有关文献的反复推敲,不管是对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是书本上的问题,他都喜欢深入思考。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他会通过发邮件的方式,询问大学里权威的教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生物医药中专利之争:诺奖获得者本庶佑准备起诉小野制药

6月5日,201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Tasuku Honjo(本庶佑)宣布,他将对Ono Pharmaceutical Co.(小野制药)提起诉讼,要求小野制药对其PD-1抗癌药物

32个国内批产的“中国1类新药” 谁更具创新实力?!

近日,从GV-971的国内有条件批准上市,到泽布替尼的美国FDA批产,国产创新药的疗效问题再次引燃制药界的讨论。

临床医生可以申请哪些类型专利?

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自2016年11月1日起实行。《意见》提出“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等成果形式替代

临床医生应当知道的专利常识

申请专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发明创造知识产权的一项法律制度。凡具备专利条件的发明创新都应及早申请专利,以获得国家的法律保护。有一些医生对专利熟悉,成果颇丰。例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王文林,

武汉病毒所抢先申请吉利德在研药物专利,饶毅说这是可以的

日前,武汉病毒所已将Remdesivir申报中国发明专利(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一事,引发公众关注。疫情焦灼之下,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2月4日晚间发布一则研究进展,称其在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Remdesivir和磷酸氯喹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2019-nCoV的感染,其在人体上的作用还有待临床验证。该所官网消息显示:对在我国尚未上市、且具有知识产权壁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