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童年被恐吓,容易引起成年后抑郁症

2015-06-17 佚名 生物谷

研究显示,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受到同伴的恐吓后会极大程度提高他们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这项研究由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完成,他们发现小孩子如果在13岁左右经常受到同班的威胁恐吓,那么他们在刚成年时抑郁的几率相比于其它同龄人要高一倍左右。“我们的研究证明刚成年的孩子患抑郁症,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同伴的威胁,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Lucy Bowes博士说到。“我们的研究同时发现大

研究显示,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受到同伴的恐吓后会极大程度提高他们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由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完成,他们发现小孩子如果在13岁左右经常受到同班的威胁恐吓,那么他们在刚成年时抑郁的几率相比于其它同龄人要高一倍左右。

“我们的研究证明刚成年的孩子患抑郁症,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同伴的威胁,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Lucy Bowes博士说到。

“我们的研究同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在受到威胁后并不会主动向家长或者老师倾诉。然而向他们倾诉却是最好的降低同伴恐吓的方法。”这项研究发表在6月2日的BMJ杂志上。

研究者们分析了一项称为ALSPAC(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的调查中3398名18岁左右的参与者,分析了他们中在13岁左右受过同伴恐吓或/及18岁左右患抑郁症的情况。683名青少年被认为在13岁左右时受到过频繁的同伴恐吓(一周一次以上),其中14.8%在18岁时表现出抑郁症状;1446名青少年表示受到过一定程度的同伴恐吓(6个月中有1-3次),其中7.1%在18岁的时候表现出了抑郁的症状;剩下没有经受过同伴恐吓的人群中只有5.5%在18岁时表现出了抑郁的情绪。

相比于没有受到过恐吓的孩子,经受恐吓的群体在18岁时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要高一倍以上。这一相关性与性别并无关系。

“由于我们了解恐吓与其它一些负面的健康风险,我们预期能够找到同伴恐吓与抑郁症之间的具体关系”。

在相关的一篇文章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Maria M. Ttof博士认为这一发现“继承并补充了现有的研究结果”。

同伴恐吓能够显著地“预测抑郁”,因此社会各界需要想办法保护年轻人免受暴力伤害。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同伴恐吓能够通过家长,学校等的干预而有效降低。“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于研究同伴恐吓对抑郁发生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

原始出处:


Min Jun, postdoctoral fellow1, Matthew T James, assistant professor12, Braden J Manns, professor12, Robert R Quinn, assistant professor12, Pietro Ravani, associate professor12, Marcello Tonelli, professor1, Vlado Perkovic, professor3, Wolfgang C Winkelmayer, professor4, Zhihai Ma, statistical analyst1, Brenda R Hemmelgarn, professor12 for the Alberta Kidney Disease Network.The association between kidney function and major bleeding in older adul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starting warfarin treatment: population 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BMJ, Feb 3, 2015.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h24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47682, encodeId=a16b184e6824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977356ed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BMJ#</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567, encryptionId=2977356edc, topicName=BMJ)],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148754, createdName=gaoxiaoe, createdTime=Fri Jul 03 10:07:00 CST 2015, time=2015-07-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9250, encodeId=675c29250e8, content=看看,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ee0d1618732, createdName=huaxipanxing, createdTime=Thu Jun 25 23:12:00 CST 2015, time=2015-06-25,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7-03 gaoxiaoe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47682, encodeId=a16b184e6824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977356ed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BMJ#</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567, encryptionId=2977356edc, topicName=BMJ)],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148754, createdName=gaoxiaoe, createdTime=Fri Jul 03 10:07:00 CST 2015, time=2015-07-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9250, encodeId=675c29250e8, content=看看,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ee0d1618732, createdName=huaxipanxing, createdTime=Thu Jun 25 23:12:00 CST 2015, time=2015-06-25,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6-25 huaxipanxing

    看看

    0

相关资讯

J AFFECT DISORDERS:40至59岁乳腺癌患者易患抑郁症

先前的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辅助化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三苯氧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例如阿那曲唑、曲唑或依西美坦),和单克隆抗体(如trastuzumab)抑郁症在乳腺癌幸存者中的患病风险的结果不一致。因此我们以人群为基础在乳腺癌患者中接受辅助治疗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我们从台湾医疗保险研究数据库(NHIRD)中选择了36586名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JAMA Psychia:抑郁症和糖尿病患者易患痴呆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JAMA Psychiatr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表示,抑郁症和2型糖尿病或许都和痴呆症的风险增加直接相关,而该风险在那些被诊断既是抑郁症又是糖尿病的患者中尤其高。糖尿病和严重抑郁在西方国家非常常见,大约有20%的糖尿病患者会患上抑郁症。研究者Dimitry Davydow表示,我们对240万丹麦居民进行了相关研究,检测了抑郁症患者、2型糖尿病患

Lancet: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共病机制研究

抑郁症在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并且糖尿病人发生抑郁往往预后不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症和2型糖尿病拥有着共同的致病机制,尤其表现在固有免疫的过度激活所引发的细胞因子介导下的炎症反应,可能共同有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异常。在患者的贯穿一生的生命历程中,自始至终,这些通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抑郁症、2型糖尿病的发生,增高了这些人群

Lancet:严重的焦虑症后易患继发性抑郁症!

背景:抑郁症和焦虑症是高度合并症,并且成为全球的疾病负担;然而,描述它们之前的联系的大规模的研究却很少。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主要目的是评估严重焦虑症对抑郁症过程及风险的影响。      方法:研究人员使用从丹麦的三个人口登记所收集到的数据,做了这个前瞻性、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三个人口登记系统包括:丹麦民事登记系统、丹麦精神病中央登记册和丹麦国家医院登记处。

J Am Heart Assoc:抑郁症状好转卒中风险是否会降低?

尽管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可预测中风发病率,而且抑郁症状是动态的,但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如果抑郁症状好转卒中风险是否降低。 收纳了来自健康和退休试验研究项目16178名参与者,在1998--2010年间,参与者每两年接受一次随访调查。通过医生诊断参与者的自我报告以及校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得分≥3症状较高)分别评估中风和抑郁症状。在随后的2年中,两次连续面谈来预测1192名参与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