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感染有何危害?“首次感染严重者,再次感染也会严重”

2023-05-30 林岩 “ 深究科学”公众号 发表于上海

在最初感染新冠后,人体免疫系统变化持续了数周甚至数月时间,甚至在那些看似完全康复的人当中也观察到了不同的免疫标记物,如炎症蛋白和各种免疫细胞,并且发现新冠对免疫系统会造成挥之不去的变化。

导读

最近,朋友圈似乎随处可见“终究逃不过,“我又阳了”、“究竟要阳几次啊”、甚至传言“最多只能感染新冠8次”。

对于这一流言医学专家表示毫无科学性。

那么,反复感染新冠,有什么危害?是否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

目前,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二次感染出现严重,危重和死亡的情况比一次感染大大下降,但首次感染严重者,再次感染也会严重。

接下来,我们不妨看看科学家们会怎么说?

对于反复感染新冠的危害,科学界态度不一,时下主要有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相对乐观,认为新冠只是像感冒一般的普通疾病,对于已接种的人群而言,并不一定比普通流感更严重,目前已经无需担忧新冠。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反复感染新冠就像是拿免疫系统做一次次博彩,每感染一次新冠就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一次损害,反复感染无疑是对患者的长期健康造成了危害,更会出现长新冠综合症。

这两种观点,科学家都有研究数据支撑。

01

新冠二次感染非常普遍

从全球范围来看,最新数据表明,截止至4月底再次感染新冠人数的比例大约在5%-15%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则会超出这一比例。

5月15日,钟南山发布言论,称“我国已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大概在11亿-12亿人之间”,这意味着我国感染人群占总人群的比例已经超出了85%。

钟南山介绍,据广州的发热门诊数据,前来检测的发热患者中,新冠阳性的比例在20%-25%之间。

关于此次阳性高峰,钟南山认为,“在经过‘群体免疫’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在实验室中能够产生约4个月的综合抗体。从细胞免疫角度来讲,杀死病毒约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因此能够约有6个月左右的保护期。”

科学家估计,世界上大多数人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在美国,65%的人群多次反复感染新冠。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反复感染新冠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02

观点一:反复感染并不可怕

反复感染新冠真的会像每年感冒一样,没什么危害吗?科学界关于反复感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相关专家提供了佐证的数据。

当再次感染发生时,免疫系统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此前有研究显示,研究者检查了美国国家篮球协会的球员、工作人员和他们家人的再感染情况。他们发现再次感染的人清除病毒的速度更快——平均在5天左右,而首次感染大约需要7天时间。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传染病教授斯蒂芬·基斯勒(Stephen Kissler)也表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之间接种疫苗的人,清除病毒的速度最快”。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卡塔尔的两组未接种疫苗的人——大约6000人曾经感染过一次,其中1300人再次感染。再次感染发生严重、危急或致命风险的几率比首次感染低90%。

在英国,对380万首次感染者和14000例再次感染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第一次感染后相比,再次感染后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了61%,住进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能性降低了76%。

03

观点二:反复感染危害大

持该观点的科学家表示,反复感染新冠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尤其对于那些在首次感染中就发生过危重病情的患者而言。

此前一项研究对大约265000名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的患者进行了一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再次感染并非是无害的,感染新冠次数越多,累计的风险就越高。

新冠病毒给身体机能造成的危害

每一次新的新冠感染都会带来一些风险,如给心脏疾病、肺部问题、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带来超额风险,而且首次感染可能没有严重到肺炎的程度,但是反复感染后可能引发肺炎。

专家认为,即使是轻微的新冠病毒感染也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持久性的损害,使人们更容易感染其他类型的传染病,这也能解释为何去年10月开始北半球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病例激增,并能解释我国国内为何在2023年年初迎来了一波爆发式的“甲流”潮。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家ZiyadAl-Aly则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你的头被击中两次,这将比一击更糟糕。与只感染一次相比,重复感染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是前者的两倍,住院、有心脏问题或出现血栓的可能性是前者的三倍。”

研究发现,在最初感染新冠后,人体免疫系统变化持续了数周甚至数月时间,甚至在那些看似完全康复的人当中也观察到了不同的免疫标记物,如炎症蛋白和各种免疫细胞,并且发现新冠对免疫系统会造成挥之不去的变化。

新冠病毒不断进化,并且诱发一次又一次的感染,这是不争的事实。反复感染无论损害大小,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做好防范,并及时接种疫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39991, encodeId=eeec2139991a2, content=做好防护,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2d114843943, createdName=1013100771, createdTime=Tue May 30 22:42:17 CST 2023, time=2023-05-30,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东省)]
    2023-05-30 1013100771 来自山东省

    做好防护

    0

相关资讯

世卫“新决定”意味着什么?权威专家解读

续做好监测预警,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科学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

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诊断和抗抑郁药物使用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结局产生影响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与败血症风险显著降低(p=0.033)和死亡风险降低(p=0.026)有关。在新冠病毒相关的医疗接触之前进行的精神障碍诊断可能增加了新冠病毒相关结局的严重程度以及后续健康并发症的风险。

Cell Res: 警惕!武汉大学蓝柯等团队发现细菌共感染或将导致严重的COVID-19

研究人员建议对COVID-19症状患者进行早期呼吸道微生物诊断检测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找到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并实施适当的抗菌治疗。

mBio:清华大学揭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免疫逃逸以及宿主嗜性改变的生物学机制

该研究发现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micron(B.1.1.529)变异株刺突蛋白中出现的大量突变增强了与不同物种ACE2受体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变异株具有逃逸免疫反应的能力。

新冠病毒疫情已成为过去时,虽然XBB.1.9.1有可能取代XBB.1.5

新冠病毒的发展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象此前,基本每3个月一种新的变种出现,象走马灯一样,而且不断突变,其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都不断增强。同时,在全球不同区域病毒的进化并不一致。例如新加坡等更早流行XBB

Nat Commun: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团队发现和设计抗新冠Omicron变异株的广谱中和抗体

通过结构生物学解析,发现单克隆抗体6-2C作用表位较少见 (位于RBD-5和RBD-7之间),相应位点的氨基酸突变较易影响蛋白折叠和表达,解释了其广谱中和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