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小骨

2023-03-13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发表于安徽省

未融合的肩峰隆起,二分肩峰定义肩峰骨骺与肩峰基底部之间的骨质未融合       影像一般特征最佳诊断依据腋位示肩峰前部骨质分离部位肩峰。

术语

同义词

  • 未融合的肩峰隆起,二分肩峰

定义

  • 肩峰骨骺与肩峰基底部之间的骨质未融合

       影像

一般特征

  • 最佳诊断依据

    • 腋位示肩峰前部骨质分离

  • 部位

    • 肩峰

X线表现

  • 穿过肩峰具有硬化边缘的线性透明带

    • 透亮带通常垂直于肩锁关节

    • 腋位X线片观察最佳

  • 透亮带可能位于肩峰中3个部分中的1个

  • 弓位或肩胛“Y”形位:肩峰前部肩锁关节以外的骨质分离

  • 可能在软骨结合处有骨赘

  • 在青少年中,对侧视图对于区分正常的开放性骨骺和肩峰小骨通常无帮助

    • 1/3的患者中肩峰小骨是双侧的

CT表现

  • 穿过肩峰的线性透明带

  • 比X线片更容易识别诊断

  • 关节硬化缘

    • 可能有骨赘和软骨下囊肿

MR表现

  • T1WI

    • 穿过肩峰的低信号线

      • 通常只在肩锁关节后面

      • 可能伴有骨赘形成

    • 矢状面:在骨赘和肩峰基底之间(与肩袖撕裂相关)

  • T2WI脂肪抑制

    • “稳定”的肩峰小骨只有低信号线

    • 邻近软骨结合部的骨髓水肿

      • 肩峰疼痛的症状

      • 与撞击或肩袖撕裂无关

    • 如果有高信号液体,则为假性关节或骨不连

      • 是否与撞击或肩袖撕裂相关尚存在争议

  • 通常在横断面图像上观察肩峰小骨最佳

  • 斜矢状图像上显示双肩锁关节

  • 斜冠状图像通常难以识别

超声表现

  • 肩峰矢状位上的线性低回声区域

推荐影像检查

  • 最佳影像方案

    • 腋位

  • 成像建议

    • 在MR上,横断面扫描时应包括肩峰

       鉴别诊断

青少年的正常骨骺

  • 弓形分叶状体,最后融合,通常在前肩峰和中肩峰之间

  • 肩峰骨化中心大约出现在14岁

  • 应该在25岁时闭合

  • 可能有肌肉应力损伤

    • 体检有压痛

肩峰骨折

  • 透明线没有硬化边缘

  • 骨折线一般为斜行

临床:开放性肩部撞击综合征

  • 类似的临床检查,包括Neer撞击试验阳性

  • 肩峰下注射麻醉剂缓解疼痛

临床:肩锁关节损伤或关节炎

  • 肩锁关节触诊时会引起剧烈疼痛

       病理

一般表现

  • 3种肩峰骨化中心

    • 前肩峰:最远端

    • 中肩峰:中部

    • 后肩峰:邻近肩峰基部的近端

      • 包括肩峰的后外侧角

  • 持续存在的肩峰小骨可能稳定或不稳定

    • 无法通过X线片区分稳定与不稳定

    • MR:不稳定者显示连接处有高信号

    • 不稳定的肩峰小骨是否与撞击或肩袖撕裂相关尚存在争议

      • 理论:三角肌向下牵拉肩峰小骨,碰撞冈上肌引起相互撞击

      • 假关节下的骨赘可能碰撞并磨损冈上肌腱

      • 不稳定肩峰小骨与肩锁关节退行性关节病有关

  • 肩峰小骨疼痛

    • 肩峰小骨附近的骨髓水肿

    • 与青少年骨关节炎应激性损伤相似

分期、分级和分类

  • A型:肩峰中、后部之间

    • 最常见:77%

  • B型:肩峰前、中部之间

    • 15%

    • 小,通常<4mm

    • 如果疼痛可以消除,几乎没有并发症

  • C型:在肩峰中部和基底部之间

    • 2%

  • D型:前缘位于前、中部之间,后缘位于中、后部之间

    • 二分肩峰小骨

  • E型:前缘位于肩峰中部,后缘位于肩峰后部与基底部之间

  • F型:前缘位于肩峰中、后部之间,后缘位于肩峰后部与基底部之间

  • G型:所有3个骨化中心均未融合

    • 三分肩峰小骨

       临床问题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体征/症状

    • 不稳定的骨不连导致肩峰疼痛

      • 前肩峰或关节触痛

      • 在青少年中,生长骺板骨化中心有应力损伤时可出现相似的症状

    • 撞击或肩锁关节疼痛

      • 是否与不稳定的肩峰小骨有关尚存在争议

  • 其他体征/症状

    • 手臂向前屈曲或上举无力

    • 夜间痛

    • 上举痛苦

    • 活动受限

    • 活动性弹响

人群分布特征

  • 年龄

    • 15岁左右

  • 性别

    • 男:女=2:1

  • 种族

    • 与高加索人相比,非洲裔美国人约为其2倍

  • 流行病学

    • 发病率:5%~10%

      • 双侧发病占1/3

    • 2种原因理论

      • 机械:骨折后过度使用致使骨不连

      • 遗传:相同血统的人发病率较高

转归与预后

  • 是否与撞击或肩袖撕裂有关尚存在争议

  • 观点1:与肩袖撕裂无关

    • Oulette等人于2007年发表在Skeletal Radiol

      • 19例肩峰小骨患者与12例对照行关节镜检查

      • 肩袖撕裂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透明软骨结合部错位:倾向于与肩袖撕裂相关

      • 与2003年Boehm在JBJS Br中发表的文章类似

  • 观点2:肩峰小骨不稳定与撞击和肩袖撕裂有关

    • 主要是小型的无对照研究

    • Hutchinson等人于1993年发表在Arthroscopy

      • 3名肩部撞击综合征和肩峰小骨患者,仅行肩峰下减压术效果不佳

    • Jerosch等人于1994年发表在Unfallchirurg

      • 12例肩峰小骨患者术后较110例无肩峰小骨患者预后差

治疗

  • 疼痛性肩峰小骨

    • 关节内注射

    • 切除术,尤其是针对小的肩峰小骨(B型)

  • 不稳定肩峰小骨撞击综合征手术

    • 肩峰小骨切除(特别是B型或<4mm)

      • 关节镜下尽可能多地保留三角肌附着,预后效果最佳

      • 大的肩峰小骨预后效果不佳

        • 三角肌的附着减弱

    • 肩峰小骨的融合术

      • 对于较大肩峰小骨的最佳方法(典型的A型)

      • 螺钉,钢丝和骨移植

      • 如果行肩峰小减压术,重要的是稳定肩峰小骨

    • 最重要的是:在撞击或肩袖撕裂手术前识别出肩峰小骨

      • 调整外科术式

       诊断要点

关注点

  • 如果X线片上有透明线,且患者年龄>25岁,则为肩峰小骨

报告提示

  • 骨髓水肿和关节液=不愈合或假关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