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期鼻炎治疗研究

2020-09-30 AlexYang MedSci原创

【1】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鼻内皮质激素治疗中度到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并发慢性鼻炎患者的效果研究

【1】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鼻内皮质激素治疗中度到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并发慢性鼻炎患者的效果研究 

慢性鼻炎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常见的并存疾病。目前关于鼻内类固醇疗效的证据很少。最近,有研究人员评估了鼻内类固醇对中重度OSA且并存慢性鼻炎的疗效。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前瞻性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接受鼻内类固醇(糠酸氟替卡松,110 mcg/天)或安慰剂治疗,并为期一个月。主要终点是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变化。研究共有34名患者,并随机分配进行鼻内类固醇治疗(N=18)或安慰剂(N=16)治疗。调整后的AHI绝对差异均值变化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11.5±7.9事件/小时[95% CI;-4.9至27.8;p=0.16])。另外,研究人员在鼻内类固醇组中观察到非上呼吸紊乱指数(RDI)显著减少(56.1±21.9事件/小时[95%CI;18.9至93.2;P=0.01])。组内比较发现只有鼻内类固醇组在接受药物后表现出AHI、RDI、NREM RDI、TNSS和泰国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显著降低(分别为p=0.02、0.02、0.01、0.003和<0.001)。

最后,研究人员指出,在中度至重度且并存慢性鼻炎的OSA患者中,鼻内类固醇能够明显减少非睡眠期间的阻塞性呼吸事件。因此,鼻内类固醇可考虑作为OSA治疗的辅助或替代手段。

【2】Immunotherapy:微晶酪氨酸相关螨虫提取物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近,有研究人员评估了一种微晶酪氨酸相关螨虫过敏原免疫疗法(AIT)在现实世界过敏性鼻炎(AR)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

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的多中心研究,评估了AIT在5至65岁AR患者中的安全性情况,患有或者不患有哮喘,对螨虫过敏。研究的次要目的时评估有效性。研究人员评估了306名患者,平均(标准差)年龄为29.68(14.66)岁。他们接受了不同的治疗成分和治疗方案。其中,25名患者(8.2%)出现了非严重的不良反应。免疫治疗后,非计划性就诊专科医生和急诊入院次数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平均[标准差]分别为2.11[1.95]和0.3[0.93];0.66[1.09]和0.02[0.2])。鼻炎和哮喘分类显著改变(所有分类的P<0.0001),表明AIT后症状减轻。鼻炎联合用药评分和哮喘联合用药评分分别在AIT开始前后12个月内显著下降(4.0[1.33,7.0] vs 0.25[0,10.0];p<0.0001和6.94[1.5,6.0] vs 0.67[0,4.67];p<0.0001)。

最后,研究人员指出,微晶酪氨酸相关螨虫变应原AIT疗法在治疗螨虫引起的鼻炎方面应该是安全有效的。

【3】Pediatr Allergy Immunol:儿童变应性鼻炎皮下和舌下免疫治疗方法对比,它们的依从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分别如何?

尽管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皮下免疫治疗(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LI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直接对SCIT与SLIT进行的正面比较甚少。在近期发表在Pediatr Allergy Immunol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中,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比较了SCIT和SLIT在对变应性鼻炎(AR)儿童的治疗中的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的、开放标记的单中心研究,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进行。根据父母意愿将325名儿童分为SLIT组、安脱达组(SCIT1)及NHD组(SCIT2)。并记录他们的依从性和退出的原因。随后以综合症状用药评分来评价SLIT 和SCIT的疗效。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记录了不良事件并分级。

结果显示,SCIT组患者依从率高于SLIT组(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2年后,SCIT组鼻部总症状评分(TNSS)、抢救用药评分(RMS)和症状用药评分(SMS)均低于SLIT组(P<0.05)。但安脱达组与NHD组的评分无显著差异。SCIT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LIT组(P<0.05)。

该研究结果表明,SCIT在一定程度上比SLIT更有效,而SLIT与SCIT相比,其不良事件较少。因此免疫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个人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J Inflamm Res:新研究鉴定了BX471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的炎症性呼吸过敏,其特征是Th2细胞因子升高和炎症细胞向鼻组织浸润。BX471是一种小分子C-C趋化因子受体1型(CCR1)拮抗剂,它通过阻断初级配体参与炎症的抑制。在本研究中,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的科学家在卵白蛋白(OVA)诱导的AR小鼠模型中检测了BX471的抗炎作用。

研究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OVA特异性IgE和Th1细胞因子水平,并通过RT-qPCR检测促炎介质鼻部表达。随后用苏木精、伊红(HE)和PAS染色鼻腔切片,研究伊红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上皮化生。此外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NF-kB、TLR4和TLR2的相对蛋白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25+Foxp3+ T调节性细胞(Treg)的百分率。结果显示,用BX471治疗的小鼠喷嚏和鼻摩擦行为明显减轻。BX471显著下调了鼻部促炎因子的表达,抑制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F-kB的蛋白水平。CCR1配体的阻断抑制了鼻腔嗜酸性粒细胞的招募。此外,在BX471治疗的小鼠中,Treg细胞数量上调。

这些结果表明,BX471在小鼠AR模型中发挥了抗炎作用,其抑制CCR1介导的TNF抑制剂的产生,进而抑制炎症细胞中NF-kB的激活,导致Th2细胞因子、IL-1抑制因子、VCAM-1、GM-CSF、RANTES和MIP-1的表达水平下降,从而抑制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募集。此外,BX-471可通过增加Treg细胞数量来发挥抗过敏作用。综上所述,BX471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AR的策略。

【5】Immunol Lett:过敏性鼻炎中Omalizumab的长期疗效如何?

在治疗不佳的重症哮喘患者中,Omalizumab作为附加疗法是安全和有效的。虽然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一些研究表明Omalizumab在其他免疫球蛋白E相关疾病中的疗效,但其在鼻炎和哮喘疾病中的使用仍旧未知。

最近,有研究人员评估了长期Omalizumab治疗对持续性重症过敏性鼻炎和控制不佳的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研究人员招募了控制不佳的重症哮喘和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并使用Omalizumab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治疗,每四周皮下注射一次。疗效评估包括了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哮喘控制测试(ACT)、鼻内窥镜检查、肺活量测定和生物标志物(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呼气一氧化氮、总IgE)评估的AR症状的严重程度情况,每六个月评估一次。研究包括了11名年龄在26岁至70岁之间的患者,10名患者完成了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症状、哮喘控制试验和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研究末期生物标志物也有所下降。

最后,研究人员指出,Omalizumab长期治疗对严重的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和伴随的哮喘是有效和安全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UDF2020丨张俊清教授:从ADA新指南看Ⅱ型糖尿病综合优化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以疾病结局为导向调整治疗策略并需要长期坚持,如果不能长期有效的来进行管理,可能会对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ESMO:50%晚期NSCLC患者可获长达4年生存期 度伐利尤单抗治疗显优异生存获益

肺癌是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通常,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大约85%被认定为非小细胞肺癌,15%为小细胞肺癌。

对于复杂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开放手术不可或缺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一旦破裂,病死率高达70%~95%,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对于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首先应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以抑制腹主动脉瘤的生长。

Science:专家点评!跨出极大的一步,为血吸虫治疗及研究奠定了基础

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感染了2.4亿人。没有疫苗,只有一种药物,这就需要新的治疗靶标。致病因子血吸虫是血管内寄生虫,以血液和产卵为食,从而导致病理。人们血吸虫的各种组织的功能了解甚少,这阻碍了

CVC 2020:舒畅,中国主动脉疾病治疗的质控与改善

目前,中国主动脉疾病治疗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临床研究以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结果报道居多,缺乏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数据。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氯喹治疗能够抑制粘膜炎症

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参与了鼻息肉慢性鼻窦炎(CRS)的发病过程。最近,有研究人员评估了TLR9途径抑制剂氯喹对CRS小鼠的治疗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