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绑架了我的血小板?

2019-04-19 简书 唐群中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短时间内PLT急剧下降,若存在相关药物暴露因素,要考虑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可能。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监护室安静的早查房。

PTL减少了17万,这是什么情况?

“医生,检验科电话回报危急值:8床,血小板计数(PLT) 2*109/L。”护士递过来危急值记录本。

咦?什么情况。

8床,45岁中年男性,昨天因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由急诊收入,急诊冠脉造影示前降支急性闭塞,植入支架一枚。术前急诊室化验PLT 176*109/L。

不到一天的时间,PLT怎么减少了17万?

这是个急诊PCI的患者,因为冠脉血栓负荷重,除了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外,还持续泵入替罗非班强化抗栓。

现在PLT这么低,自发性出血的风险极高,需要停用抗栓药物;可是术后还不到24小时,如果停用抗栓药物,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可真是进退两难:要不要停抗栓药物呢?

无出血倾向,是假性血小板减少吗?

幸好领导在身边。

“PLT<10*109/L,为极重度减少,有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停用所有抗血小板药物,化验血型。你去补充问下病史,重新体格检查,查一下患者有没有出血倾向。”

好在这个患者既往没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出血病史,也没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基础病,无其他系统出血史,无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用药史,无血液系统疾病史。目前无不适主诉,穿刺点及全身皮肤粘膜无瘀点瘀斑,无咳血、呕血、黑便、尿血。

翻看早晨的化验结果,血红蛋白(HGB) 138 g/L,凝血功能(PT、APTT、TT、FBG、FDP、D-dimer)正常。出血倾向不明显,嘱患者严格制动,监测血压、心率,维持血压、心率波动正常范围内。

“打电话给检验科,用血常规那管血做一个外周血涂片,镜下观察有没有血小板聚集;另外,用一个枸橼酸抗凝管采血重新送检血常规,除外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领导边查房边指示。“不过,这个患者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昨晚急诊的化验结果PLT正常。”

果然,半小时后接到检验科的危急值回报:PLT测不出,外周血涂片未见血小板聚集,并且视野下一个血小板也没找见。

不是假性血小板减少,那会是什么呢?

无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短时间内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有应用抗栓药物因素,考虑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列一下该患者的用药清单,整个治疗过程中用到的可能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包括:

阿司匹林 400 mg 口服
氯吡格雷 375 mg 口服
肝素 7,000 IU  急诊冠脉造影应用
替罗非班 12 mg 术后持续泵入

这四种药物,哪一个是绑架血小板的凶手呢?

目前的文献报道,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极低(12/1,000,000),且多表现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此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在肝素和替罗非班两者身上。

肝素是罪魁祸首吗?怎么判断?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发生率为1%左右,分为Ⅰ和Ⅱ两型。Ⅰ型HIT较常见,为非免疫性反应,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较小,一般不会<60*109/L,不会出现出血和栓塞并发症,无需停用肝素制剂,血小板可自行恢复。

但Ⅱ型HIT需要引起重视,为免疫介导的抗体反应,应用肝素后血小板被激活产生血小板因子4,肝素与之结合形成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该复合物与邻近血小板结合,导致更多血小板活化、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4和促凝促炎微颗粒,产生大量凝血酶。此过程周而复始,一方面使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矛盾性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为应用肝素后的5-10天,PLT明显下降(降幅>50%)。但是,虽然PLT明显下降,出血并发症并不多见,更多表现为血栓栓塞事件,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血栓栓塞综合征,包括心、脑、肢体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等。

目前临床上根据血小板减少幅度、出现时间、是否有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减少的原因4个方面来预测HIT(4T’s 评分)。其中,血小板减少出现时间对于HIT鉴别诊断意义较大。

表1:4T’s 评分。0-3,4-5,6-8分别对应低(≤5%)、中(~14%)、高(~64%)可能性的HIT



对照该患者,PLT≤10*109(0分);肝素注射≤4天,且最近未注射肝素(0分);无血栓形成(0分);不能除外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1分)。4T’s 评分总分1分,HIT可能性<5%,故暂不考虑HIT。

替罗非班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表现如何?

替罗非班属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GPI)类抗血小板药物,GPI类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GIT)发生率为1.1%-1.9%,重度GIT(PLT<50*109/L)的发生率为0.2%-0.5%。

国内报道的替罗非班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5%-2%左右,明显低于阿昔单抗。GIT的发生机制尚未清楚,主要考虑免疫介导可能性大。替罗非班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使后者构象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被肝脏或血液中预存的抗体识别、清除。

需要强调的是,发生过GIT的患者,因其体内依然存在可导致GIT的抗体,故此后仍需禁用替罗非班。

GIT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4小时内,且PLT在停药后1-6天内即可恢复至正常范围。与HIT不同,出血常常是GIT的唯一症状,从皮肤黏膜出血点至严重的脑出血不等,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严重的过敏反应。

该患者首次应用替罗非班,持续泵入20小时后PLT从正常范围内将至几近为0,且不符合HIT诊断,故考虑替罗非班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PLT这么低,能不能输注血小板?

临床工作中遇到药物诱导的急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药物暴露24小时内PLT≤ 20*109/L),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前一定要鉴别诊断Ⅱ型HIT。

这是因为,Ⅱ型HIT患者输注血小板会加剧免疫反应,产生更多的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激活更多的血小板、形成更多的血栓,导致更多的栓塞。

因此,Ⅱ型HIT的治疗不建议输注血小板,或者可以根据临床情况在激素冲击治疗后酌情考虑输注血小板。而急性重度GIT,若合并活动性出血或PLT≤ 20*109/L,要考虑输注血小板。也有个案报道应用丙种球蛋白和激素冲击抑制免疫反应,但尚无足够证据支持。

本文病例中的患者,在第一天停用替罗非班泵入,接受了1个单位血小板输注,第二天PLT上升到30*109/L,未再输注血小板。综合考虑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风险,恢复了阿司匹林100 mg/日、氯吡格雷75 mg/日口服,第三天PLT继续上升至52*109/L,第五天PLT开始恢复至正常范围。

1周后患者接受了择期介入治疗,术中应用肝素9000 IU,术后复查PLT正常(图2)。进一步证明,该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无关。


图2:患者住院期间PLT趋势图

小  结


短时间内PLT急剧下降,若存在相关药物暴露因素,要考虑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可能。

停用抗栓药物是治疗药物诱导的急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药物暴露24小时内PLT≤ 20*109/L)的基石。

考虑输注血小板前需要鉴别Ⅱ型HIT。Ⅱ型HIT可引起PLT急剧下降,临床表现以血栓栓塞为主。根据指南推荐可采用4T’s 评分协助鉴别诊断。Ⅱ型HIT的治疗不建议血小板输注。

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临床医生需要警惕GIT的发生。替罗非班应用24小时内需要监测PLT。若无出血倾向,PLT< 50*109/L需要停用替罗非班,PLT<   20*109/L需要考虑血小板输注。若合并活动性出血,需要根据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酌情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


专家简介


唐群中

唐群中,男,硕士,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任中国医促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青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07年获北大医院心血管内科硕士学位, 2014年取得心内科起搏电生理证书,2015年获首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十余年,先后于北大医院、朝阳医院、上海新华医院进修学习起搏器植入及射频消融术,擅长各种缓慢及复杂快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药物和介入治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Int J Cardiol:冷冻球囊和射频消融术后血小板和炎症生物标志物的短期和长期变化

由此可见,与RF相比,CB消融可能影响血栓栓塞的风险,因为PV分离后血小板活化减少,以及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血小板活化减少。

Blood:抑制血小板GPVI可诱导肿瘤内出血、增强化疗效果!

中心点:血小板GPVI是肿瘤血管完整性的关键调节因子。抑制血小板GPVI可诱导肿瘤出血,增强化疗的效果。摘要:肿瘤血管系统完整性的维持对肿瘤生长至关重要,可影响肿瘤的进展。既往研究表明血小板是肿瘤血管完整性的主要调节因子,血小板耗竭可选择性地使肿瘤血管高度通透,导致瘤内出血。虽然既往研究成果明确了血小板是抗肿瘤疗法的潜在靶点,但基于血小板本身对止血的基本作用,并不能耗竭血小板来抗肿瘤。因此,进一步

Blood:抗凝药物不能阻断组织因子和血小板触发的静脉血栓形成

中心点:抗凝血酶和C蛋白被抑制后,组织因子和血小板是小鼠静脉血栓形成的限速因子。在本动物模型中,凝血因子XII和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不限制静脉血栓形成的速度。摘要:组织因子、凝血因子XII、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在静脉血栓形成(VT)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需要手术处理才能诱发VT的小鼠模型中,它们的作用变得很明显。在小鼠中,仅采用小干扰RNA(siRNA)联合抑制天然抗凝血剂抗凝血酶(Serp

血小板为何出现假性正常结果?

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血及止血过程中伴有重要角色,其计数可辅助诊断一些疾病和作为是否外科手术的前提。若血小板计数不能被正确检测,可导致一些疾病的误诊,以致延误、错误的治疗。

NEJM: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报道

该患者立即开始血浆交换以治疗疑似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没有及时开始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死亡率很高。患者接受血浆置换并接受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5天,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