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骨肉瘤
2023-02-05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发表于安徽省
骨肉瘤(OS)同义词骨源性肉瘤,中枢性骨肉瘤,髓质骨肉瘤,硬化性骨肉瘤,亚型成骨细胞肉瘤,软骨母细胞性骨肉瘤,成纤维细胞性骨肉瘤
术语
缩写
-
骨肉瘤(OS)
同义词
-
骨源性肉瘤,中枢性骨肉瘤,髓质骨肉瘤,硬化性骨肉瘤,亚型成骨细胞肉瘤,软骨母细胞性骨肉瘤,成纤维细胞性骨肉瘤
定义
-
起源于髓内的恶性成骨性肿瘤
影像
一般特征
-
部位
-
91%在干骺端,9%在骨干
-
注意:骨骺是否受累,骺板不是有效的屏障
-
在75%~88%的患儿延伸到骨骺
-
骨骺的原发骨肉瘤极罕见
-
70%~80%在长骨
-
50%在膝关节周围
-
股骨(40%~45%)>胫骨(16%~20%)>肱骨
-
老年患者其他骨骼受累常见
-
大小
-
快速生长,诊断的时候通常>6cm
平片发现
-
浸润性破坏性病变,干骺端或者骨干后端偏心部位
-
过渡带宽,没有硬化边
-
骨轮廓通常不扩张;反映了快速破坏的过程
-
密度从溶骨性到致密硬化
-
大多数可见骨基质存在(90%)
-
大部分混合溶骨性/硬化
-
骨样基质:通常比骨密度低,不定形和无组织结构
-
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90%)
-
软组织肿块可以包含肿瘤骨
-
骨膜反应:侵袭性
-
Codman三角,骨膜中断,日光放射
-
罕见的跳跃性转移:在同一部位或者临近骨质不连续的病灶
-
临近淋巴结转移可以包含肿瘤骨
-
肺转移可以钙化
-
很少合并自发性气胸
-
化疗后平片拍摄通常显示肿瘤扩大
-
化疗后软组织肿块缩小,肿瘤骨成熟,随着肿瘤骨的成熟骨体积增大
CT表现
-
可以更好的定义骨基质,但是一般不需要
-
少见形式(皮质内OS)在CT上更好定义
-
软组织肿块可见,伴随低密度坏死
-
肺转移分期所需
MR表现
-
骨在所有序列都是低信号
-
比起平片或者CT明显显示的钙化基质,MR可以显示更多低信号的骨样区域
-
T1:非骨样部分信号等同于肌肉
-
液体敏感序列(通常是脂肪饱和序列)
-
异质性增加,高信号软组织肿块和骨肿瘤
-
瘤周水肿,在骨和软组织都有,可能会夸大肿块的大小
-
骨髓和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
-
区分活性区域和低信号坏死区域
核医学表现
-
骨扫描显示
-
同一骨或者相邻骨的跳跃性病变
-
假设病变直径至少1cm
-
其他部位骨转移
-
可以显示骨化的淋巴结或者肺转移
-
PET/CT:可以作为预后的指标
-
化疗前和后的高摄取值(SUV)提示较差的无瘤生存期
-
化疗后病变糖酵解(TLG)升高与病变预后差相关
-
>90%肿瘤坏死伴SUV降低
-
一例研究显示在9/20例OS患者的治疗期间PET/CT至少有一次是有效的
影像引导活检
-
与肿瘤外科医师联合规划
-
仅仅穿过一个肌筋膜隔室
-
穿刺针轨迹将被切除,所以不要污染手术重建所需要的组织
-
获得细针抽吸物和粗针样品
-
确定活检是有代表性的活性组织
-
避免成熟骨基质/坏死区域
成像推荐
-
最佳影像方案
-
常规诊断依靠平片
-
CT应该被用来评估肺转移并且经常用来做影像引导活检
-
MR增强用来病变定位评价和活检/制定手术计划
-
MR用于首次化疗后的再分期
-
体格检查提示其他系统疾病时,骨扫描或者PET/CT用来评估其他转移灶
鉴别诊断
尤因肉瘤
-
高度侵袭性病变,一般见于骨干,也可以见于干骺端
-
可以引起明显的反应性骨形成,很像OS的硬化
-
尤因肉瘤的硬化只在骨中发现,软组织肿块中没有;与OS鉴别
骨母细胞瘤
-
骨形成肿瘤多发生在脊柱后部
-
偶尔高度侵袭性甚至恶性,很像OS
病理
一般特征
-
病因
-
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和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的遗传易感性
-
遗传学
-
无特异性易位或者其他结构改变;特定染色区域的反复受累
显微镜下特征
-
高度间变性,多形性,包含多种细胞类型混合存在
-
上皮细胞,浆细胞,小圆细胞,巨细胞,梭形细胞
-
必须识别骨样组织以进行诊断
-
不同数量的软骨和(或)纤维组织
-
OS组织学细分为成骨细胞样(50%),软骨母细胞样(25%),和成纤维细胞样(25%)
-
影像表现和预后与组织亚型不直接相关
临床问题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体征/症状
-
非特异性深部疼,持续不断
-
柔软的肿块,功能受限
-
5%~10%病理骨折
人群分布特征
-
年龄
-
常见于11~20岁(75%发生在<25岁的年龄)
-
老年人群通常易继发OS
-
性别
-
男>女,3:2(老年人群性别差异不明显)
-
流行病学
-
最常见的非血液系统原发肿瘤【人群发生率(4~5)/1,000,000】,仅次于骨髓瘤
-
儿童/青少年常见恶性骨肿瘤
-
占所有活检的原发骨肿瘤的15%
-
所有类型的OS的85%
自然病史及预后
-
如果未经治疗通常是致命的(快速血液传播)
-
5%~10%有肺转移灶
-
肺>骨和淋巴结转移
-
预后相关
-
初始肿瘤分期(大小、分级、转移)
-
对初始化疗的反应
-
切除的完全性
-
如果仅仅是广泛切除的治疗,致死率80%~90%
-
强烈暗示在大多数病例中亚临床肺微小转移灶的频繁出现
-
如果患者化疗效果好(>90%肿瘤坏死),多方面治疗可使得60%~80%患者获得无癌生存期
-
化疗效果不好(<90%肿瘤坏死),如果术后治疗不改变,生存率<15%
-
如果化疗方案适当改变,生存率会提高
-
局部复发或者全身转移通常在2年内发生;需要长期监测
治疗
-
即使影像看不到,也要假设全身病变存在
-
最初的治疗和化疗±放疗
-
广泛切除;如果可行,保留肢体
-
术后化疗
-
如果切除肿瘤边缘不净,术后需要放疗
-
如果出现全身病变
-
如果肺转移数目有限则切除
-
术前加强化疗
-
次优的组织学反应(<90%坏死)需要术后化疗强度的改变和提高
-
如果化疗中转移进展,可以留下原发肿瘤
-
治疗前双相FDGPET在预测治疗的组织学反应方面有效
诊断要点
关注点
-
溶骨性浸润病变最初可能会被忽视
-
软组织肿块内的肿瘤骨病理上是OS
-
可以帮助鉴别OS与尤因肉瘤,有明显的反应骨形成,但是仅仅指骨的病变,而不是软组织
-
在受伤后3~8周,骨化性肌炎有相似的无组织无定形骨形成
-
在最初的化疗后,OS在平片上可能有增大的表现
报告提示
-
MR评价是必须的
-
可触及的肿瘤部位的测量标记(用于外科规划)
-
确定病变所有维度的测量和侵犯肌肉/间隔
-
神经血管受累
-
骨骺受累
-
关节内受累(19%~24%)
-
任何已知的保留肢体措施
-
同一部位或者临近骨的跳跃转移(<5%)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