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k Lymphoma】NK/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能否安全地降低放疗剂量?

2024-07-10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发表于上海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学者对本院41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放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新药时代减低放疗剂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NK/T细胞淋巴瘤放疗

放疗在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化疗疗效的提高和放疗技术的进步,霍奇金淋巴瘤和大多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剂量可以安全降低,放射野也可以安全地局限于受累部位或淋巴结。然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关于其放射靶区体积和剂量降低的研究有限。目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推荐放疗为受累野放疗,推荐剂量为50Gy,对于残余病灶则额外增加5-10Gy。

在天冬酰胺酶等药物的新化疗方案时代,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显著提高,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可达70%以上,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好,因此需要重新考虑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最佳放射靶区体积和剂量。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学者对本院41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放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新药时代减低放疗剂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近日发表于《Leukemia & Lymphoma》。第一作者为张希梅教授和柴延兰教授,通讯作者为王佩国教授,张会来教授也作为重要作者参与研究。

图片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

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范围:17-81岁),其中11例患者年龄>60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8例。I期22例、II期16例、IV期3例。除1例原发淋巴结外,其余均起源于上呼吸道消化道,其中原发鼻腔31例、原发Waldeyer 环 9例。按照NRI预后分类:低危组13例,中低危组11例,中高危组10例,高危组6例,极高危组1例。5例患者单独接受放疗,其余36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放疗,化疗方案主要基于天冬酰胺酶,如P-Gemox(天冬酰胺酶、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或P-GDP(天冬酰胺酶、吉西他滨、地塞米松和顺铂);大多数患者接受4-6个周期的化疗。放疗采用夹心或序贯方案,处方剂量为:大肿瘤体积(GTV,包括鼻肿块)50 Gy/25次, 高危临床靶区体积(CTV,包括整个鼻腔、同侧上颌窦内侧壁、前筛窦和硬腭), 下颈部照射 45 Gy/25次。

图片

临床反应

5例单独放疗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并在随访期间保持CR状态。对于36例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的患者,放疗前化疗周期中位数为6个周期(范围:2-6)。化疗后,27例患者达到CR, 9例患者部分缓解(PR)。放化疗联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达到CR。

局部控制

整个队列中位随访28.4个月,除1例复发情况未知(该患者为原发性口咽NK/T细胞淋巴瘤,经放化疗后达到CR,十个月后出现严重的口臭并出血,由于一般情况不佳而拒绝活检,最终死于严重出血),所有其他患者表现出良好的局部控制,在原始照射野未见复发。局部2年治愈率为97.6%。

生存结局

中位随访28.4个月,共有6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非肿瘤相关疾病(暴发性肝炎和肠道穿孔),其余3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1例原发性鼻咽淋巴瘤患者在放疗和化疗26个月后出现鼻腔衰竭,导致无法控制的进展和死亡,两例患者分别在腹股沟区和脑部远处转移,随后治疗失败,导致死亡。此外1例原发性口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复发情况不详,拒绝进一步治疗,最终因出血死亡。该队列的2年总生存率为88.7%,而3年生存率为83.8%。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4.4%,见图1。

图片

副作用

整个患者组在治疗期间观察到的副作用主要为1-2级骨髓抑制、皮炎和粘膜炎,4例患者出现3级黏膜炎,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在随访期间,除了6例患者仍报告1级口干(口干)外,其他患者未报告任何不适。此外没有味觉异常、吞咽困难或视力问题的报告。

总结

作者回顾性收集了41例患者的临床和治疗资料,旨在评估放疗剂量的减少是否影响患者的局部控制和生存。41例患者均在初始治疗后完全缓解。中位随访28.4个月,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放射区控制。整个队列中共有6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均非局部肿瘤失败。3年总生存率为83.8%,无进展生存率为94.4%。长期毒性发生率较低。

总的来说,本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防性辐射剂量降低至45Gy是可行的,通过确保局部控制和生存期,可以进一步降低长期毒性。该研究结果值得通过前瞻性研究进行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Ximei Zhang, Yanlan Chai, Wei Lib,c,d, Peiqi Zhao, Huilai Zhang & Peiguo Wang (05 Jul 2024): Can the radiation dose be safely reduced in the treatment of nk/T cell lymphoma?, Leukemia & Lymphoma, DOI: 10.1080/10428194.2024.237043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4234, encodeId=13ad22142344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6435e4216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放疗#</a> <a href='/topic/show?id=069469018d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存结局#</a> <a href='/topic/show?id=8ae712834d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NK/T细胞淋巴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34, encryptionId=8ae712834d8, topicName=NK/T细胞淋巴瘤), TopicDto(id=57421, encryptionId=f6435e4216a, topicName=放疗), TopicDto(id=69018, encryptionId=069469018de, topicName=生存结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l 10 11:22:10 CST 2024, time=2024-07-1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大咖谈 | CAR-T细胞疗法和放疗联合的研究进展

在未来,我们相信通过克服重重困难,CAR-T疗法与放疗这一新兴的联合治疗方案能为实体瘤患者带来福音。

【衡道丨笔记】食管癌放疗及免疫治疗新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32周年系列公开课”的课程中,杜世锁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食管癌放疗及免疫治疗新进展的内容。摘要如下:

Eur Urol Oncol:醋酸阿比特龙、前列腺床放疗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联合治疗前列腺切除术后生化复发患者(CARLHA)

研究人员评估了AAP、PBRT 和戈舍瑞林联合疗法对前列腺切除术后生化复发男性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了 CTCs 的效用。结果发现,加用 AAP 可获得较高的 bRFS 和 alt-bRFS。

华中大罗亮/同济医院刘博联合团队ACS Nano:碳碘共轭高分子CT影像引导放疗增敏

研究人员以一种碳碘共轭聚合物纳米纤维作为桥梁,巧妙地连接引导精确放疗的CT对比剂和提高肿瘤敏感性的放射增敏剂,从而促进肿瘤的按需放疗干预。

刘文扬教授:肺癌治疗或将出现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新格局

医悦汇【对话大咖】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文扬教授,为您解析肺癌放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进展及未来,以供参考。

【Leukemia】放疗可改善年轻高危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

近日发表于《Leukemia》,也是首次分析 RT 在临床试验中治疗年轻、高危侵袭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作用。

临床实例,早期高风险乳腺癌放疗后应用ctDNA MRD监测效果如何?

本文还对当前有关ctDNA检测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包括其优点和局限性。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ctDNA筛查,但研究人员推测特定患者群体可能会从这种创新诊断工具中取得最大获益。

European Radiology:治疗后早期MRI可预测肝细胞癌对放疗节段切除的长期反应

目前,基于影像学的HCC治疗反应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肝脏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治疗反应算法(LI-RADS TRA) 或使用图像减影评估肿瘤坏死的百分比。

不可手术肺癌,立体定向放疗的治疗效果如何?为何要注意严重不良事件?

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启动了一项国际单臂II期临床试验,对于中央型肺癌进行60Gy的剂量分为8次进行放疗。

闪光放射治疗(Flash-RT):精准医学时代下的肿瘤新希望

Flash-RT以其超高剂量率照射为主要特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数十毫秒内)完成对肿瘤的照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这种快速、高能量的照射方式,使得肿瘤细胞DNA迅速受损,从而达到控制